銀 元 龐 君
經濟新常態下革命老區旅游業發展路徑研究
銀 元 龐 君
發展旅游業是加快革命老區跨越發展、促進老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革命老區發展旅游業,既要克服旅游開發傳統制約因素,又要適應經濟新常態的新要求。文章立足已有研究,分析了新常態下革命老區旅游業轉型發展面臨的新要求,并從明確發展導向、確定發展目標、提升發展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發展路徑建議。
新常態;革命老區;旅游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革命老區實現全面小康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和突出作用。2015年2月,在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習總書記深刻指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1]
當前,利用革命老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特別是發展紅色旅游,已成為各地加快革命老區跨越發展、促進老區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新常態下,革命老區通過發展旅游業帶動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既要克服旅游開發長期存在的常規性制約因素,又要適應經濟新常態對旅游業提出的眾多新要求。這就需要認真分析新常態下革命老區旅游業發展面臨的新要求,探析可行可為的發展路徑。
革命老區歷史文化厚重,有著豐富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具有發展旅游業得天獨厚的條件。[2]因此,發展旅游業既是公認的加快革命老區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又是理論界關于革命老區發展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重點。
近幾年,對革命老區旅游業發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革命老區旅游資源,特別是紅色旅游資源的概況研究、特色分析和資源整合對策建議;二是闡釋革命老區發展旅游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探討旅游業發展思路、方式和路徑等問題;三是利用數量分析,論證和驗證旅游業對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群眾致富增收的促進作用;四是立足旅游扶貧有關理論,對革命老區旅游扶貧開發的可行性、現狀及工作策略進行研究。
綜上,不同學者從各自專業領域出發,對革命老區旅游業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但在已有研究中,鮮有立足經濟新常態宏觀背景,探討革命老區旅游業轉型發展的研究。雖然已有學者在研究中提出,革命老區旅游業要進一步加大資源整合、提升產品內涵、提高管理水平等建議,但均未進行系統研究。因此,加強對革命老區旅游業發展如何適應新常態,如何實現轉型升級等問題的研究具有突出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在增長速度、產業結構、發展驅動力等方面展現出新的特征,這明確地給革命老區旅游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突出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產業的帶動作用
新常態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轉換。[3]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的重要手段和載體就是大力發展服務業,這為作為現代服務業龍頭的旅游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和契機。因此,革命老區要改變過去“就旅游談旅游”的發展思路及模式,樹立“大旅游”理念,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綜合性產業特征,突出旅游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導和牽引作用,做好旅游轉型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
(二)樹立“后發也要高點起步”發展理念
新常態要求經濟發展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化,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3]結合革命老區發展實際,實現集約增長和創新驅動的核心在于觀念、理念和制度的創新。這就要求革命老區旅游業轉型發展,必須堅持“后發也要高點起步”理念,避免走低水平建設、重復建設的老路,應當積極響應和吸收智慧旅游、生態旅游、可持續旅游、低碳旅游等先進理念,聚焦美麗鄉村旅游扶貧攻堅、鄉村旅游升級提檔等重點工作,實現革命老區旅游業高起點和高水平發展。
(三)改變單純依靠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明確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既是經濟進入新常態下認識深化的必然產物,也是實踐發展的客觀要求。長期以來,革命老區旅游業發展大多采取政府主導模式,政府主導模式在促進革命老區旅游業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如硬件投資過熱、軟件投資過冷、粗放型發展、重復建設和資源破壞等現象。[4]新常態下,革命老區旅游業發展,必須進一步清晰政府與市場的定位和分工,明確市場配置資源是政府主導模式的前提和基礎,切實構建“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良性工作機制,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著力破解革命老區旅游業發展面臨的資金、體制、用地等瓶頸。
(四)注重社區廣泛參與
新常態下,經濟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轉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這就要求革命老區旅游業轉型發展中,必須注重社區參與,既要滿足游客的旅游要求,更要滿足革命老區群眾自身的旅游需求。特別是要切實保障當地群眾的旅游休閑權益,把旅游業作為提升老區群眾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老區群眾對發展旅游業的認識,激發當地居民參與旅游開發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支持旅游發展、參與旅游創業的社會氛圍,讓老區群眾共享旅游發展成果。
適應經濟新常態對革命老區旅游業發展的新要求,應結合革命老區實際,從明確發展導向、確定發展目標、提升發展方式、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著手,探索可行可為的發展路徑。
(一)明確發展導向
堅持從培育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高度,推進革命老區旅游業轉型發展。一是要深刻學習和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旅游業性質、旅游業發展產業定位、高水平旅游業發展路徑、旅游業在國際合作交流中的地位與作用、旅游業與人民生活幸福感辯證關系等系列重要論述,以發展高水平旅游業的理念指導和謀劃革命老區旅游業轉型發展。二是要切實把握旅游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新型城鎮化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革命精神弘揚、社會建設等重要工作的辯證關系,充分發揮旅游業的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為旅游業持續發展提供生態、社會、文化等多重支撐。三是在具體旅游開發和管理中,嚴格按照可持續發展要求,注重旅游產品品質提升、旅游項目安全保障、旅游市場規范有序和社區有序參與,形成支撐旅游業持續發展的良好氛圍和環境。
(二)確定發展目標
新常態下旅游業發展所追尋的最優效益目標,既體現在旅游業發展所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也體現在旅游業發展帶來的生態和社會效益,更體現在旅游業發展對游客和當地群眾的正向引導激勵上。就革命老區而言,一是要把發展旅游業與扶貧攻堅相結合,自覺把旅游扶貧納入國家扶貧戰略中,突出旅游業帶動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的功能。二是要注重對偉大革命精神、革命老區群眾優秀品質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創新和提升革命老區紅色旅游內涵和品質,通過紅色旅游發展激發游客及革命老區群眾改革創新的激情和內在動力。三是立足“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和“構建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現代國民旅游休閑體系”,使革命老區旅游業既能夠滿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又要滿足當地群眾的就業需要和休閑需求,形成“遠者來,近者悅”的良好旅游氛圍。
(三)提升發展方式
旅游業轉型升級發展必須把科學管理作為基本方式。一是要優化和提升革命老區旅游業管理方式,提高規劃建設、行業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加快構建“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參與”的工作體制和機制,凝聚推動旅游發展的強大動力。二是要立足和把握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的宏觀背景,全面深入推進旅游領域的改革開放,在政府主導和發揮市場基礎作用之間實現合理平衡,為旅游業發展提供新動力。三是要堅持“依法興旅、依法治旅”,2013年頒布實施的《旅游法》為推進旅游依法發展提供了可行路徑,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法治中國建設總體戰略下,“依法興旅、依法治旅”必將成為新時期革命老區發展旅游業的必然方式和手段,必須深入貫徹和長期堅持。四是要堅持智慧發展和低碳發展,革命老區旅游業轉型發展必須向生態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方向發展,這既符合旅游業發展趨勢,也適應了旅游工作的新要求,更是從根本上避免革命老區旅游業走低水平、重復化、破壞性發展道路的保障。
(四)優化發展環境
新常態要求發展旅游業立足國內外發展形勢,把旅游工作主動融入經濟社會大局之中。革命老區旅游業實現轉型發展,一是要深刻領會和把握近年來出臺的系列關于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法律和文件,把改革開放作為推進革命老區旅游業轉型發展的根本動力,從戰略和全局的角度思考和部署旅游業發展。二是要樹立正確科學旅游發展觀,全面認識旅游業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價值和功能,充分發揮旅游品牌的吸引效益,把旅游業打造成為革命老區的窗口產業,作為革命老區對外開放的“廣告牌”和“宣傳櫥窗”。三是要打“組合牌”,推動“大旅游”發展,把旅游發展融入當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之中,預留旅游發展空間,注重農旅結合、文旅融合、商旅互融,大力推廣和探索“旅游+文化+農業+商務”發展模式。四是加強區域合作,以跨區域的旅游線路和旅游區為載體,增加革命老區的旅游合作,形成景點豐富、配套完善、特色鮮明的旅游精品環線,樹立區域性革命老區旅游品牌。
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加快革命老區旅游業發展,必須積極應對突出旅游業作為綜合性產業的帶動作用、樹立“后發也要高點起步”發展理念、改變單純依靠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注重社區廣泛參與等新要求,并從明確發展導向、確定發展目標、提升發展方式、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著手,積極探索可行可為的發展路徑,進一步發揮旅游業對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和老區群眾致富增收的促進作用。
[1]霍小光.把革命老區發展時刻放在心上——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側記[N].新華每日電訊,2015-02-17(02).
[2]蒲小梅,李謙.川東革命老區經濟發展動力及路徑研究[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03,23(1).
[3]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中國經濟新常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李濱,王樹林.論中國旅游業實施政府主導型戰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
[責任編輯:劉忠林]
銀 元(1985—),男,成都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科研處工作人員,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及政策研究;(四川成都 610051)龐 君(1980—),男,四川旅游規劃設計研究院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旅游管理。(四川成都 610021)
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2015年度研究課題“經濟新常態下革命老區旅游業發展路徑研究”(SLQ2015C-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