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順松 姜 亞 曾 露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農村養老問題研究
——基于江西省六個鄉村的實地調研
汪順松 姜 亞 曾 露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任何個體在成長和發展時會產生不同層次的需求,不同層次的需求又有先后順序。基于該理論,本文認為要使農村老人老有所養應該滿足四個方面:精神需求、經濟支持、日常照料以及醫療護理。調查研究表明,江西省農村老人的各方面的需求情況不容樂觀,其中尤以精神需求和日常照料缺乏嚴重,這一現狀的來源與人口老齡化密不可分。欲妥善解決江西省農村老人養老困境,本文認為應當從三個方面入手,幫助農村居民更新養老觀念,促進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發展,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
馬斯洛需求理論;江西??;農村老人養老
數據顯示,2012年末60歲及以上人口數占江西總人口的12.3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數占總人口數的8.35%。這一數據說明,江西省已經處于老齡化的階段。在這一“銀色浪潮”背景下,特別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如何妥善安排和解決江西省農村地區養老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應當成為學者及政府部門急需重視的課題和任務。
人口老齡化作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已經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如今,農村養老面臨著很多困境,幫助更新農村居民的養老觀念,發展和完善多元化的農村保障機制,并建立起良好的監督機制,可以有效的解決農村老人養老的困難?!袄衔崂希约叭酥稀保B老問題關系到整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也關乎到黨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所提出的構建和諧法治社會的未來。
本研究采用查找文獻、問卷發放、個體訪談等多種方法相結合。整體調查設計的思路見圖1。首先是通過查找相關文獻并結合現狀分析,設計出關于農村養老的調查問卷;然后通過對事先進行過隨機抽取的樣本區域實地調查,采用入戶式的發放問卷和個體訪談,并一對一填寫問卷;再利用SPSS18.0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了解當前農村老人養老存在的不足;最后,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對應的合理建議。
(一)問卷設計

圖1 調查設計思路圖
本研究設計的問卷包括個體特征、家庭特征、精神需求、經濟支持、日常照料、醫療護理以及養老意愿七個部分。調查的結果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能較為全面的反映出時下江西農村地區養老保障情況。
(二)數據來源
本文所用數據主要來源于實地調研所得的原始數據,少部分數據來源于相關資料。通過對江西省農村地區的入戶不記名的調查,獲取了較為真實的原始數據。同時為了避免重復,對問卷進行了編號標記。本研究對江西省11市(縣)進行系統隨機抽樣選取調研地點,調研地點主要集中在景德鎮市、撫州市和鷹潭市的六個鎮的六個鄉村,數據的獲取時間在2014年-2015年,共計回收有效問卷298份。
(一)個體特征情況

表1 婚姻狀況

圖2 總樣本的人口金字塔
首先對總體樣本進行性別和婚姻狀況進行統計,統計結果表明:
1.總體樣本中,男性總人數為162,占總體比重54.4%,女性總人數為136,占總體比重45.6%,男女比例約為1:1。說明本研究排除了性別對樣本選擇的干擾。建立總樣本的人口金字塔,可以發現整體為“衰退型”,即樣本中老齡或大齡人口占樣本總體的比重較大,而低齡人口占比較小。根據《江西統計年鑒》公布的人口年齡數據顯示,人口老齡化加劇已經成為我省總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一個趨勢。研究樣本總體與研究對象總體的趨勢相同,說明了樣本總體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2.總體樣本中,未婚的占總體比重24.4%,已婚(含在婚、離異、喪偶)的占總體比重75.6%,說明在研究樣本中,絕大多數的人已經成家立業,需要承擔包括養活自己、哺育后代以及贍養家庭老者等相關義務和責任。
對總體的健康狀況進行統計:0%的人認為自己的身體很好,52.7%的人認為自己身體健康狀況較好,36.2%的人認為自己的健康一般,認為自己身體較差的則有10.1%。受訪對象普遍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一般或者較為良好,而健康狀況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等息息相關,說明了農村地區人們在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等方面的不足。
對樣本總體的居住狀況進行統計:59.4%的人和家庭成員(包括子女和配偶)一起居住。13.1%的人選擇和伴侶居住。12.8%的人選擇單獨居住。結果表明,在農村地區,人們普遍接受和家人在一起生活。但是本研究發現,也存在不少的人選擇和伴侶居住。根據實際調查情況,這一現象在老年夫婦身上體現的最為明顯。當老年人因身體狀況差、觀點沖突等與自己子女存在矛盾時,多數的老人夫婦會選擇和子女分開吃住,需要贍養的老人則由子女每月提供一定的經濟支持。
其次選取樣本總體的文化程度和職業為指標進行交叉制表,了解各文化程度在職業上的分布情況,并進行卡方檢驗。

表2 文化程度*職業交叉制表
表2為交叉制表結果,從表中可知農民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中學及以下,學生的文化程度最主要集中在大學,工人的文化程度集中在中學及以上,職業為其他的研究對象文化程度集中在大學。

表3 卡方檢驗結果
表3為文化程度和職業之間線性關系的檢驗結果。由結果可知,文化程度和職業之間具有正相關性,說明文化程度會對當前職業有影響。
最后,利用t檢驗探究年紀對個體的其他因素造成的影響是否顯著。

表4 成對樣本相關系數
表4是檢驗年紀與婚姻狀況、健康狀況、居住狀況、兒子數量相關性的強弱。由結果可知,年紀對婚姻狀況、居住狀況影響不顯著,對健康狀況影響顯著。年紀與健康狀況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406,說明年紀越大,農村居民的身體相對越差。
(二)家庭特征
對家庭大人數量進行統計,其中大人數量為4個的占總體比重最多,有效比例為37.6%。次之為2個,所占比重為18.4%。大人數量在4個及以上的占總體比重為66.7%。
對家庭小孩數量進行統計,其中小孩數量為2個的占總體比重最多,有效比為44.3%。次之為3個,占比15.7%。家庭小孩數量為2個及以上的占總體比重為75%。
對受訪者的子女數進行統計,其中子女數量為2個的占比最多,有效比例為26.3%。次之為3個,占比19.5%。其中子女數量為2個及以上的占總體比重為86.5%。再對其子女進行細分,兒子數量為1個的占比重最多,為38.4%。其次是0個兒子,占比29.3%。兒子數量為2個的則占比23.6%。3個及以上兒子數量的占總體比重為8.4%。
綜合以上的統計結果可知,時下農村地區的家庭戶型主要集中在“4-2-2”或者“4-2-1”型,即在一個大家庭中,一對夫婦除了要撫養自己的小孩之外,還要贍養兩對老人。家庭結構的“頭重腳輕”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老人子女的經濟負擔。
(三)精神需求情況
研究發現,受訪者普遍表示在農村的生活單調、枯燥。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與城市相比,農村居民所擁有的公共活動場所和活動設施明顯較少,除了在家看看電視、聽聽廣播以及和鄰居拉拉家常之外,很少有人參加其他的娛樂活動;2、農村居民擁有較少的個人閑暇,在農村留守居民中,40歲以上的人占總樣本的68.7%,其中90%的家庭至少有一個小孩,大部分農民經過一天的勞累耕作,回到家中還要照料幼童;3、農村中老年人“重男輕女”的觀念未有很大的改變。在研究的樣本總體中,女性參加的活動種類要比男性豐富。以廣場舞為例,受調查的中老年男性普遍認為該娛樂活動是女性才會參加的,自己如果加入會被人嘲笑,因此他們羞于與女性為伍。
(四)經濟支持情況
對家庭年總收入進行統計,結果表明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下的占比23.5%,10000-20000元的占比21.2%,20000-25000元的占比15.6%,25000元以上的占比39.8%。
對家庭年日常消費總支出進行統計,結果表明年日常總支出在12000元及以上的占比最多,為51.6%。其次是8000-12000,占比13.1%。年日??傊С鲈?000元以下的占比35.3%。
對耕地情況進行統計,36.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及家人已不再耕種田地。由此可見土地給養老帶來的保障功能已經在較大程度上有所下降。
綜合上述三項指標來看,農村家庭的經濟情況對于老人養老的支持力度有限,保障水平也有限。研究發現,在60歲以上年齡的人群中,65.9%的人每月支出在500元以下,超過50%的人認為自己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個人現有積蓄、子女贍養以及個人當下勞動收入(按照比例,從高到低)。與城鎮居民所不同的是,農村的人們是“活到老干到老”,他們無法享受城鎮居民的退休待遇,而且在他們看來,養老是自己和家庭的事,與他人無關。另外,其中50%的人認為自己的養老保險金是自己經濟支撐的主要來源之一。這一結果表明,江西省現行的新農保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村老人提供了經濟支持。江西省自2009年實行“新農?!痹圏c,隨之逐步推廣,計劃于2020年基本實現對省內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統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可以預見的是,更加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將會進一步給農村老人提供經濟上的支持。
(五)日常照料情況
農村地區,社會提供的養老服務資源十分缺乏。家庭成員幾乎是唯一可以調度的資源,老人的子女、配偶承擔了絕大部分的照料工作。然而,勞動力轉移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家庭規模的不斷減小,使得老人得到的有效照料越來越少。加之當下年輕人過度追求代際之間的平等,老人們往往在自己都沒有得到很好的照料的情況下,還要幫忙照料他們的下一代。
(六)醫療護理情況

表5 家庭年醫療費用支出
對家庭年醫療支出進行統計,結果顯示,35.3%的家庭年度醫療支出費用范圍在3000-5000元,累計87.8%的家庭年度醫療支出費用在5000元以下。這一數據間接表明農村居民得到的醫療保障水平已經有所改善。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農村老人還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諱疾忌醫”,這一現象又與相關醫療保障服務體系不完善、醫療費用高、農民固有觀念太強等因素有關。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政府近年來在醫療補貼方面財政支出有所增加,但是在人口基數如此之大的中國,這一增速顯得很乏力。農民對于“得一場大病,能要了一家的命”感受太深,在農村地區,相應的醫保措施如果做不到位,農民心中的那一塊痛就永遠存在。

表6 對國家的農村養老政策了解情況
以醫療保險為例,農村地區的醫療保險目前只是新農保,農村人口無法或者說無能力去購買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同時,部分鄉、村級干部沒有及時、全面的對民眾及時有效的解釋和介紹新農保的相關事宜。從對國家的農村養老政策了解情況來看,76.1%的人選擇了“了解不多”,14.8%選擇了“只聽說過”,8.4%的人選擇了“一點都不知道”。

表7 相關系數
利用雙變量相關分析個體的年紀和其對養老政策的了解程度,得到結果表7相關系數表。由結果可知,年紀與對養老政策了解無明顯相關。
研究發現,農村地區具有較強參保意愿的農民普遍集中在45歲以上,而多數45歲以下的農民沒有較強的參保熱情。對于年齡偏大的人而言,他們的繳費時間短但見效快;而對于年齡偏小的人而言,多數人處在流動狀態,他們更偏好于短期、效益高的制度。因此也就導致不同年齡層次的人有不同的參保意愿。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因素也對農民參保意愿不一致有較大的影響,即部分地區新農保的宣傳力度不夠,很多人都對“新農?!闭吡私獠欢啵@無疑也是給農民參保帶來了一定阻礙。
(七)養老意愿情況

表8 更傾向的養老方式
本研究將養老方式分為家庭養老(子女贍養為主)、自我養老(自己存錢養老為主)、社會養老(購買社會養老保險為主)、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結合、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及社會養老結合五種方式。
結果表明36.9%的農村居民更傾向于家庭養老模式,30.2%的人傾向于家庭、自我和社會三者相結合的養老模式,15.1%的人傾向于家庭、自我相結合的養老模式,11.1%的人選擇自我養老的模式,最后6.7%的人選擇了社會養老的模式。
結合農村居民對養老地點的選擇,86.2%的受訪者選擇在家養老。這一情況表明,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雖然面臨的困境很多,但是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在將來較長的時期內仍然會是農村養老保障的中堅力量。

表9 假如有條件!您更愿意選擇的養老地點
1.建立新的養老保障觀念
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農民的養老觀念主要表現為更認同家庭養老,所謂“養兒防老”正是最好的體現。同樣,農民對依靠國家和社會解決養老問題不抱有較高的期望,并且農村老人養老風險意識淡薄,自身養老問題考慮不多。對于養老地點選擇的研究結果表明,家庭有子女的,絕大多數老人都不會選擇去敬老院養老。選擇居家養老是農村老人的普遍心聲,和睦的家庭也在較大程度上提供了老人所需要的精神慰藉,但相應的經濟支持卻無法得到有力保障。因此,幫助農村居民更新養老觀念具有深遠意義。
2.促進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發展
一部分富裕了的農村人對養老模式需求開始旺盛,單一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而有些農村地區由于缺乏經濟支持導致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依靠的是家庭養老模式。因此,建立一個多元化的養老保障模式則是勢在必行。所謂復合養老模式指的是綜合家庭養老保障、社會養老保障、自我養老保障等模式為一體,在此基礎上建立的一個多維度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在龐大的農村人口面前,任何單一的養老模式都難以負擔重任,唯有多種養老模式相結合,方能解決農村地區社會養老保障多樣化需求的狀況。
3.建立健全監督機制
法律,作為農村養老保障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條件,農村養老保障相關制度的建立、運行都需要它的保障和支撐,同時法律也是政府提高辦事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故加強農村養老保障的法治建設應為當務之急。我國應加快行政管理監督機制的完善,從而保證政策實行的時效性、準確性、透明性。
注釋:
①數據來源:江西統計年鑒2009-2013。
[1]楊清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中國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3.[2]吳海盛.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江蘇農村養老問題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0.[3]包福存,李忠信.論人口老齡化與農村社會保障體系[J].山東大同大學學報,2013,(5).[4]劉鵬.農村社區養老問題探析[J].行政與法,2013,(6).[5]陳靈肖.農村社區養老模式構建研究——基于農民養老意愿的調查[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9).
[責任編輯:程文燕]
汪順松(1993—),男,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本科,國民經濟管理專業,研究方向為投資經濟學;姜 亞(1994—),女,江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本科,經濟學專業,研究方向為應用經濟學;曾 露(1992—),女,江西財經大學財稅與公共管理學院2011級本科,稅務專業,研究方向為稅務學。(江西南昌330013)
2014年江西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201410421054);2014年江西財經大學“挑戰杯訓練營”基金支持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