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紅偉
網絡倫理道德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探析
代紅偉
網絡的發展,為人們獲得信息和相互交流帶來了便利,但由于網絡的虛擬性和監管機制的不健全,網絡倫理道德失范的現象逐漸顯現。這些失范現象并不是虛擬的,而是根植于現實的土壤中,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文章從分析網絡倫理道德存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根源談起,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途徑,希望能為網絡倫理道德的構建提供參考。
網絡倫理;道德失范;途徑探析
網絡倫理道德是指人們在網絡空間中應該遵守的倫理準則和道德規范,它實質上是社會倫理道德的延伸。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方便了人們交流和獲取信息,另一方面由于其自由性和虛擬性也引發了諸多的道德失范行為。
(一)個人主義盛行,絕對自由主義泛濫
網絡環境下,由于人的虛擬化以及監管的不健全,造成了一些不自律的人在缺少他律環境下肆意妄為。主要表現為個人主義、絕對自由主義膨脹。網絡個人主義的特征是:懷疑道德的作用,將自己視為網絡倫理道德行為的唯一判斷者,忽視社會傳統規范和禮儀甚至法律。絕對自由主義者在網絡上宣稱要“絕對自由”與“徹底民主”,不要法制和道德,這種理念是和自由的實質是相違背的。
(二)傳統規范弱化,新的規范亟待整合
網絡倫理道德與傳統倫理道德不是相對的,它是對傳統倫理道德的繼承與發展。在網絡世界中,傳統的道德規范受到嚴峻挑戰,首先表現在道德規范的主體在虛擬世界中表現不完整。傳統的年齡、性別、相貌等個人屬性在虛擬世界中模糊化,取而代之的是虛擬的文字或數字符號,這使得長期處在此環境下的道德主體產生主體責任感和社會感淡漠,給網絡欺騙和網絡犯罪留下空間。其次,道德規范力量出現分化甚至消亡。現實社會中,人們的交往通過面對面進行,道德規范可以通過社會輿論壓力和道德自律起作用。而在虛擬社會里,人們之間互不熟識,這就為缺少自律者提供了一個逃脫輿論壓力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社會輿論施壓的對象不明確,使得道德和輿論抨擊難以進行,從而使社會輿論作用下降。網絡世界的發展對新的倫理道德規范提出了要求。針對這種情況,我國網絡監管部門實施“凈網”行動,打擊散布不良信息行為,但就總體來說,網絡監管還存在著機制不健全,網絡規范措施不到位等問題。
(三)網絡行為失范,不道德現象日益蔓延
在虛擬的網絡社會中,道德失范行為正蠶食著傳統的道德領域。網絡上不道德行為主要表現在:散布謠言,傳播虛假信息;發送垃圾郵件,擾亂網絡秩序;發布反動言論,擾亂社會安定;制造木馬程序,竊取私人信息。網絡上道德行為失范現象的蔓延使得部分網民社會性人格發生嬗變,社會主體責任感弱化,不但給他人的網絡生活帶來了不便,也不利于自身的發展。
(一)網絡結構的缺陷
網絡社會雖然是現實社會的延續,但又與現實社會不盡相同。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的社會交往、行為活動會受到周圍各種環境的限制和約束,相對容易規范。而在網絡社會里,由于網絡的虛擬化特點,人們以字符為媒介進行交往,難以做到直觀可見,行為相對來說很難控制。由于人與人之間的直接接觸減少,在個人缺少自律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許多現實社會中不敢做的事情,表現出與現實社會道德倫理規范不相符的情況。有人認為,網絡上的言論和行為是他人看不到、追蹤不了的,因此也不用承擔責任的。
(二)個人修養的不足
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網絡社會中的道德倫理失范行為實際上是現實生活中的人格修養的不足在網絡社會中的表現。對于網絡倫理道德問題的分析,視角也應觸及到網絡空間存在和運行的背景,多角度探討網絡倫理道德問題產生的根源。盡管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有著許多相異之處,但網絡社會并不是與現實社會相對立的,它是從現實社會分化出來的,是現實中的人通過互聯網創造的嶄新的交流空間。因此,現實生活中個人的修養水平,都會在網絡社會有所體現。并且由于網絡空間“虛擬化”的特點,使得道德修養不足者在網上心存僥幸之心,覺得即使違反道德也不會有所懲罰。
(三)利益的驅動
經濟時代,人的任何行為都有其深刻經濟根源,網絡社會中出現道德倫理失范現象也和經濟息息相關。正是由于不正當的經濟利益誘惑,才驅使著人們鋌而走險,忽視道德力量的約束和法律、法規的約束,在網絡社會中無所顧忌、肆意妄為。制造病毒木馬盜取別人密碼、發布垃圾信息、強制下載、雇傭水軍炒作等,都是因為高額的經濟回報,使得這些人甘冒風險,參與網絡不道德行為非法獲利。
(四)網絡法規建設不健全
目前我國網絡法律法規還不健全,還需要進一步建設完善。雖然目前我國已出臺一些有關網絡管理的政策和法規,例如,為了防治和監管計算機病毒,2000年3月頒布《計算機病毒防治監管辦法》;同年9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為了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2000年10月頒布并實施《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為了規范公民的網上行為,2004年6月頒布實施《互聯網站禁止傳播淫穢、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規范》。但是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網絡犯罪的多樣性增多,現有的法律法規已經不能完全應對這種變化。
(一)加大網絡監管力度
網絡監管的目的在于確保網民在合乎倫理道德規范的要求下,從網絡上獲取信息和服務。網絡倫理道德規范的構建,離不開監控機制的保障。建立和健全網絡倫理道德監控機制,加大網絡監管力度,是構建網絡倫理道德的技術保障。在技術層面上,加大防火墻建設,加強對不良信息的過濾;監管渠道上,加強監管渠道創新,鼓勵網民對網絡不道德行為進行投訴、舉報。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的網絡犯罪形式層出不窮,這些高科技網絡犯罪大多數是打著法律的“擦邊球”,在現有的法律法規體系之下,很難對它們進行有效威懾和處罰。此外,一些出臺的法律法規由于疏于執行,或者執行力度不強,致使已出臺的政策流于形式。這使得網絡犯罪成本過低,不足以產生威懾。因此,進行相應的法律法規的研究、健全法律法規建設勢在必行。
(三)加強網絡倫理道德教育
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個人的倫理道德素質也會在網絡社會中有所反映。加強網絡倫理道德教育,首先要強化網民“社會性”感知。雖然網民在網絡終端是單獨的個體,但他在網絡上所進行的卻是一種社會行為而不是個人行為。因此,強化其“社會性”感知,使其明確網絡社會的社會責任,對自己的網上言行負責,能一定程度上遏制網絡負面行為的產生。其次,提升網民道德修養和主體自覺性。網絡社會的數字化和虛擬性,使網民在網絡上的行為很難為人所監控。要使網民在虛擬的情景中自覺遵守網絡倫理道德,做到“君子慎其獨”,就要強化網民自身的道德修養,使其在自我審視、自我教育中提升人格道德,養成較強的網絡主體自覺性,從而達到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轉變。
[1]戴素芳.網絡負面問題及倫理思考[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6).
[2]焦玉玲.當代青少年網絡倫理道德問題研究[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
[3]徐文萍,王益澤.網絡倫理道德及對策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11).
[4]袁綱.網絡倫理研究現狀評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1).
[5]朱銀瑞.網絡倫理中的問題、原因與對策[J].教學與研究,2004,(11).
[責任編輯:劉忠林]
代紅偉(1989—),男,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33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