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理(海南大學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海南 海口570228)
論“依法治國”背景下的公民權利本位
——學習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體會
沈德理
(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議中,對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法治隊伍和管黨治黨等七個方面做出進一步規定,再一次凸顯和強調依法治國這一基本國策和根本制度。依法治國是憲法至上、依法執政與善治之下的利益分享和公平正義,它指引我們正確定位權利與權力關系,使權力本位回歸權利本位。這里所謂的權利,是指法律關系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為滿足其特定的利益而自主享有的權能和利益,其實現程度反映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的發展程度。而明確權利概念,實現權利保障,是構筑依法治國系統工程的重要基礎之一。
關鍵詞:權利概念;權利理論發展;權利本位;社會轉型
“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表述之一,體現了與人民利益、理想的統一。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尺度和人的發展尺度應該是統一的,它是評價社會進步與否的兩種基本尺度。“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實行“依法治國”,首先表達的是一種體制上對社會主義性質和黨的領導的堅守,從其內容和價值上,蘊涵與體現著公民權利本位的思想。
中國的改革開放否定了空想社會主義,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個方面,即通過體制改革解放生產力和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構筑人民幸福的基石。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物質生產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具有決定性作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必須生存,為此人們首先需要衣、食、住和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滿足這些需要,也就是物質生活本身的生產。物質生產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2]74聯合國《發展權利宣言》第1條第1項即指出:“發展權利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由于這種權利,每個人和所有各國人民均有權參與、促進并享受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的發展,在這種發展中,所有人權和基本自由都能獲得充分實現。”
中國今天的發展成就既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依法治國”繼承并完善國家內政外交戰略決策的重大調整,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善治的制度實踐,同時體現中國發展與世界和平發展的宏大思想建構。所以,堅持和推進依法治國、使司法公正落到實處,全面實現公平正義,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一體兩面,即同時回答“發展為了什么”。
中國依法治國所體現出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必將有效促進創新型國家的構建,糾正功利主義偏執,引導社會轉型,加快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的幅員遼闊,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二位,但同時存在著城鄉、民族和區域差別,而環境治理、社會信用和權力陽光化等經濟社會發展品質建設任務艱巨。確立權利本位,具有樹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航標的重要價值和深遠影響。

圖1中國轉型期法治發展自變量
(一)政治思想家從政治層面對權利的解釋
權利理論經過近代啟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人之手一直延續到現代。洛克認為,權利是一種價值,而自由、平等、所有權是人不可剝奪的天賦權利或自然權利。孟德斯鳩則將權利概念轉換成法國人普遍能夠接受的概念—“自由”。盧梭認為,權利不僅是每個人生存的主要手段,而且也是人的一切能力中最崇高的能力,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主要特征。特別是美國學者格林對權利概念增加了新的內容,他將權利與權力聯系起來,認為國家職能就是積極干預并拆除種種妨礙物,以實現人的權利,體現國家保障和實現人權的作用。
馬克思權利觀認為,民主國家的國家權力來源于公民權利,國家權力為公民權利服務,公民權利內涵中包括監督和制約國家權力,公民權利實現是國家權力實現的價值目標。
(二)法學家從法律層面對權利的解釋
根據梅因的考查:“概括的權利用語不是古典的,但法學有這個觀念,應該完全歸功于羅馬法。”[3]19世紀中葉,大陸法系一些國家復興了羅馬法傳統,將權利限于法律意義;美國的一些法學家開始強調權利是法的派生物。德國法學家則認為,權利就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但不是所有的利益都是權利,只有法律承認并受法律保護的利益才是權利。按照這種解釋,侵犯了他人的權利就侵犯了他人的利益,侵犯了他人的利益給予賠償等救濟是必然而應該的邏輯。所以,在耶林看來,為權利而斗爭不僅僅是主張自己利益的任何一位市民的權利,而且是旨在為權利而斗爭的市民們的一項義務[4]。盧梭解釋說:“放棄自己的自由,就是放棄自己做人的資格,就是放棄人類的權利,甚至是放棄自己的義務。對于一個放棄了一切的人,是無法加以任何補償的。這樣一種放棄是不合人性的,而且取消了自已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已行為的一切道德性。”[5]12
(三)自由主義的權利觀念
作為自由主義創始人之一的洛克尋找關于政府產生、關于政治權力起源和關于用來安排和明確誰享有這種權力的方法及說明,是有意義的。盧梭提出要努力探討“某種合法的而又確切的政權規則”[5]3。自由主義權利理論反復論證政治權力必須維護個人自由,包括平等、權利、個人與社會及政府的關系,以及這些觀念之間的邏輯關系等,其核心就是權利。西方自由主義權利觀念雖然脫胎于古代和中世紀權利意思或權利思想,但是二者又有區別,這個區別在于自由主義權利觀念是近代自由主義者的權利觀念,是滲透了自由主義精神的權利觀念,它特別強調個人在政治權力面前是自由的,而且它存在著倫理權利、政治權利、法律權利三個層次的復雜結構,有著進步和豐富的思想內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權利主體普遍化。近代自由主義者根據自然法理論認為,權利不是少數人或者某種身份的人才能享有的東西,它本來屬于一切人。霍布斯主張,在自然狀態中,人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權利。洛克認為,由于人們生來就享有自然而然的一切,在自然法的支配下,人人都享有自己的自然權利,而且所有的人都不能侵犯這種自然權利。康德認為,由于權利是基于人性而產生的,因此每個人都享有這種唯一的、原生的、與生俱有的權利。
2.權利客體普遍化。無論是羅馬法上的權利還是中世紀封建法律中的權利,它們的客體都是物,近代自由主義者則把權利客體擴大化了,使之不僅包括物,而且包括超越于物之上的價值觀。霍布斯把人自我保護看作是權利客體。洛克認為,權利的對象是統一而不可分割的,因為“人們既然都是平等和神圣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財產。”在洛克等人的思想影響下,美國憲法序言宣稱,每個公民都具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3.在權利與權力關系上提出了兩個命題。其一,權利派生權力。近代自由主義思想家們普遍認為,人們的權利先于政治社會的權力。洛克認為,這種政治權力是由權利產生的。其二,權利制約權力。權利具有權威性,盧梭解釋說,在公民與政府訂立契約過程中,公民放棄自己的權利是有條件的,也就是說統治者本人要遵守社會契約,履行自己的義務。洛克認為,人們雖然通過社會契約而建立了政治權力,但是,人們自己的權利仍然具有絕對性,權力必須承認權利在先的事實。任何權力即使最高權力也不得侵犯。
西方為什么會產生這樣進步的自由主義權利觀念?其思想資源主要是:
第一,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運動的偉大貢獻在于:其一,它拋棄了歐洲中世紀占統治地位的以上帝為中心的觀念,強調人的高貴,增強人們對命運的抗爭,培養人們的自我意識;倡導出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全新世界觀,使神學世界瓦解了。其二,它批判了與上帝至尊觀念相聯系的經院哲學,促使與人生有關的生機勃勃的觀念的發展。其三,它表現出一種個人主義傾向,平視國家權力、權威,強調人的正當需求和獨立性。
第二,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首領加爾文主張全力以赴捍衛自己的權利,以免受到迫害。路德·金主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們有權根據自己的良心解釋圣經,人們可以與上帝建立關系。他們的活動和主張也為人們政治自由提供了理論前提。
第三,羅馬法的復興。在中世紀,隨著西歐教皇與國王之間斗爭的展開,世俗權力一方在論證自己權力合法性時,需要在羅馬法中尋找對自己有利的根據,促使人們又開始重視法律、恢復對法律的信任。羅馬法的公法與私法、物權與債權、使用權、收益權、以及自由民之間在法律面前的平等精神,對自由主義權利觀念的興起發揮了重大作用。
第四,自然法理論的影響。根據自然法的理論,自然權利與習慣權利不同,習慣權利表現為特權的權利,是受一時一地的社會制度影響的權利。而自然權利則是對特權的否定,是最古老的權利,是人在自然狀態中產生的權利,是人作為人的權利。因而,屬于人的這種自然權利并不依賴于國家產生。相反,國家并不能創造權利,而只能承認并保護這種權利。比如,人的生存權就不依賴于國家而產生,只能承認并保護人的生存權。人權依據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本質而產生,國家法律不是人權的來源。
(一)中國古代沒有權利概念
在中國,千百年來對“權利”的概念非常陌生。中國古代法與刑通義,法即刑,刑即法。在中國,權利始終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或者將“權”與“利”分開,表達的意思卻又相反。比如《晉·北魏刑法志》中所稱的“權制”、“權判”、“權道”之類的詞句中所說的“權”,是指“官方權威﹢權力”,不含現代“權利”之意。“利”在中國典籍中多含貶斥,儒家經典中“利”與“義”,與“禮”相對立。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義”成為上等人的高尚品德,“利”成為下等人愛財的代名詞,“利”只是在貶斥“個人利益”的意義上使用。宋代理學家主張更極端,認為“義”與“利”,是“公”與“私”的不同,照他們所說,“喻于義”就是為公,“喻于利”即是為私,使“權利”在封建社會最受人崇尚的儒家最高道德體系——“禮”中不占任何位置。
(二)中國古代沒有“權利”概念的主要原因
1.我國古代社會是一個以“禮”為根本道德規范標尺的家族社會,權利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家的關系”的關系層次中已經失去存在的前提。分別表現為“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君為臣綱”等。這種關系經過儒家、理學家理論演釋、擴張之后,個人與群體的關系變成“孝”與“忠”的關系,個人孝服于家、忠誠于國,這就決定了個人只能絕對服從,竭盡全力盡義務,不存在個人的權利與自由。
2.嚴格的身份等級制度導致權利處于畸形形態。儒家設計和推崇的社會原本是一個以等級為特征的身份社會,消解了個體獨立的存在。儒家經典《左傳·昭公七年》對這個等級社會模式作了以下設置:“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左傳·昭公七年》記載:這種等級是按照品級、身份、地位、門第來劃分,并規定品級、家庭、尊卑、貴賤、長幼、男女、親疏等,這種等級制度導致人與人的關系是特權與守分的關系,并且使權利與義務分離,就是權利專屬特權階級。
3.私權受到種種嚴格限制。現代意義上的民法以財產權利為核心,是私人權利的集中體現,而體現中國古代社會宗法等級制度的法律體系中沒民法概念,沒有完整的私權體系。民法被“禮”與“刑”的形式包裹著,私權在君王、家族制的壓迫之下成為一種特殊的“公”與“私”和“禮”與“法”關系。
4.自然經濟的傳統作用。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個體只能直接從屬于社會共同體的國與家。由其導致人身占有關系、人身依附關系,從而產生對君主盡義務,對主人盡義務,對所依附的社會集團盡義務,對國家盡義務,對社會盡義務,對丈夫盡義務。自然經濟的特性決定了中國古代社會只能是一個義務本位的社會,占有、依附、奴役有序,權利消失了,自由也不可能存在了①還有的學者認為其原因是:(1)任何承認人權的觀點都必須預設人是社會性動物,具有獨立于文化和社會的權利,這種預設正與儒家思想相違背。(2)由于俱來人權理論認為權利與生的,因而人們必然被視為生物物種成員而不是作為“社會存在物”。(3)人權是作為人而享有的權利,決定某個人是否應當有基本人權,與他的性別、種族、文化背景是不相干的。這與儒家主張的個人在父子、夫妻、老幼、君臣、朋友五倫中的行為規范不相容的。在儒家倫理中,個人的身份完全是由社會關系網所構成的,沒有依個人本身而存在和獨立于社會角色以外的權利。。
5.與上述原因相聯系,造成政治和文化(意識)的兩方面的結果:政治方面,個人不具備“公民”獨立的社會身份。每個人的地位首先取決于其倫理身份,即父子、兄弟、男女、夫妻的血緣身份。而家國一體,血緣身份與作為君臣官民良賤的社會身份又是相通的,這種身份關系排除了人的權利與自由。
在文化方面,儒家、理學家的天,是義理之天;儒家、理學家的人,是義理之人。每個人的特性都由所處的社會關系來定義,而個人從屬群體,先要為群體服務。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都被認為具有本體意義上的同一性,因而也就不可存在個人權利②西方也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不存在權利概念,淵源于兩個古老的學派,一個是法家學派。二是儒家學派。。
6.改革開放前,我國依舊沒有普遍樹立權利意識。這也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兩個方面的原因:社會主義中國是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脫胎而來,同時又受到前蘇聯很大影響,對社會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全面實行大一統的產品經濟體制,直接支配生產、分配和消費,同時推進個人崇拜,導致封建社會的義務本位泛濫,整個社會左右上下爭斗傷害,權利泯滅無存③國外一些學者對中國權利理論若干研究可以參考,如:1、路易斯·亨金的看法:他認為權利在中國和美國有以下區別:(1)中國和美國在權利方面的差異,是它們各自憲法所代表和反映的政治和經濟理論上的差異表現。(2)在權利認識以及權利的范圍和內容上存在差異。參見:路易斯·亨金著,鄧正來譯:《憲政·民主·對外事務》,三聯書店1996年版。2、安德魯·內森的看法:內森認為,美國憲法傳統依賴于“天賦人權”的哲學思想,權利先于并高于國家法律。美國之所以關注《權利法案》,目的在于保護權利免受侵犯,而不是界定權利、創設權利。權利是建立在作為人擁有權利資格這一基礎上,它們不是國家創設、國家給予的。在中國卻不相信霍布斯、洛克、盧梭等人的西方天賦人權理論,儒家認為道德秩序并不限制統治者的權力,遵守道德秩序對統治者而言意味著將領袖人物的超凡魅力發揮到極致,導致個人崇拜。因為不相信人民大眾的權利能夠限制任何種類的權威,不相信個人權利能夠約束國家權力。內森分析說,梁啟超曾經發現霍布斯和盧梭“天賦人權”思想包裹下的社會契約論并且介紹給中國讀者,但是,梁啟超卻沒有意識到個人利益獨立于社會利益之外這一基本前提,因而仍然認為個人享有的權利來源于國家而不是相反,或者說,就是不能理解國家來源于個人權利,而把個人權利錯誤地認為來源于國家。參見:安德魯·內森著,黃列,譯:《中國權利思想的起源》,載夏勇編:《公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權利是歷史的產物,現代民族和國家必須尊重和保障人的權利。早年的馬克思,即在《萊茵報》時期,認為“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類的本質”,而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時期,他由青年黑格爾派開始轉向費爾巴哈,指出人自身的理性是人的類本質。此后,在《德法年鑒》時期,馬克思反思費爾巴哈哲學,最后提出“唯一實際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質這個理論為立足點的解放。”[2]16恩格斯指出:“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2]444黑格爾指出:“法的命令是‘成為一個人,并尊敬他人為人。'”[6]問題的關鍵,正如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所提出的:“任何解放都是使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回歸人的自身。”[2]16人的解放不僅僅是宗教的問題,它首先要解決的是消滅政治壓迫,實現政治解放的問題。“無產階級的第一批政黨組織,以及它們的理論代表都是完全站在法學的‘權利基礎'之上的。”[2]546-547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主張的政治解放,主要是指市民社會與國家、政治與宗教、資本剝奪與勞動等一系列的分離,以民主、自由、平等為基礎而追求的最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三)四中全會決議精神呈現的權利理論實踐觀
1.表明體制改革基本路徑:根據建國以來的歷史經驗教訓,著眼于執政興國和長治久安,人民幸福的需要,突出強調了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等七個方面。它包括的思想和制度主張有:廢除“以權代法”和“以言代法”的人治傳統。
2.指示體制改革主要內容和措施: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維護憲法至上;全面改革在法治的基礎上進行,并與肅清封建主義影響相結合;堅持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包括堅持黨員在法律和黨紀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公正司法,不搞群眾性運動,積極引導、化解各類社會沖突;提高全社會的法律意識與法治觀念,弘揚法治精神,發展法治文化,打好法治社會的思想基礎;實行社會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支持社會各行業自我約束和社會組織維權活動,完善各種糾紛、沖突的化解機制;主動進行角色調整,尊重法律權威,理順黨法關系與黨政關系,以及政府和企業的關系;通過全面改革的深化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提高應對兩岸關系的法治水平,加強中國公民的海外權益維護,等等。
(一)確立新型的權利和義務關系
1.在權利和義務關系上,權利是目的,義務是手段,法律設定義務的目的在于保護權利的實現,權利為第一因素,義務為第二因素;而在權利和權力關系上,公民權利是國家政治權力唯一的源泉,國家權力只是為了保障主體權利的實現,協調權利之間的沖突,制止權利之間的互相侵犯,維護權利平衡才是合法、正當的;權利主體在行使其權利過程中,只受法律所規定的限制,限制的目的是盡可能使所有主體權利都能夠共享的自由、公平、安全、和諧。
2.在法的全部規范體系中,立法的宗旨是確認權利,執法的目的是保護權利,守法的實質是尊重權利。權利義務貫穿于作為根本大法的憲法,貫穿于基本法以及法規和規章。同時,權利義務貫穿于法律運行全過程,以立法為起點,以執法、守法、司法、法律監督,各個環節都貫穿著權利義務。法律關系就是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法律責任是因為違反法定義務而引起的,由國家部門機關認定并強制履行的后果。
(二)權利本位體現出“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
1.權利本位是系統性的關系概念。權利的主導地位存在于權利義務關系之中;權利本位表明權利和義務是互為參照的。同樣,只有以權利作為義務的參照,才能把握義務的內容和界限;義務不是孤立的存在,義務通過權利而表現出自己的價值。權利和義務的構成,在對等的法律關系中,主體既有權利又承擔相應的義務。在非對等的法律關系中,一方主體享有權利或享有較多的權利,另一方主體承擔義務或者承擔較多的義務。有些法律關系是以權利義務的聯系而延伸(衍生、派生)出來。
2.權利本位是一個有價值定向和平等機會關系的概念,其價值主張是:馬克思主義法學批判義務本位,主張權利本位,要求對公民在法律權利和義務的分配科學規范,不允許一部分人只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或者多享受權利少承擔義務;另一部分人只承擔義務不享受權利,或者多承擔義務很少享受權利;以權利為本位,應當以對權利的確認和保護為宗旨,設立和分配義務,反對法外之權、法外之利益。在競爭選擇面前,條件公開、機會均等、責任明確。
(三)權利本位的根本作用是取代權力本位
1.從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是法律發展的歷史規律,符合中國執政黨的執政目的和奮斗方向。實現權利本位,就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法治化治理。必須敬畏權力的來源,知曉權力邊界;以民主法治方式替代人情世故的關系方式,以公民權利監督公務員權力,社會權利監督國家權力,徹底破除人身依附和各種潛規則。
2.權利本位學說有助于繼續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個體系包括基本權法、自由權法、社會權法、參與權法、救濟權法五個層次。從權利角度去看,“以人為本”的根本國策正在沖擊著歷史傳統中的權利二元性,比如,現在農民可以進城定居,享受社會保險,學生可以異地高考,等等。人權入憲、廢除收容遣送制度,禁止截訪、治理野蠻拆遷等,這些都是中國政治文明的典型例證。
3.權利本位學說促進法學理論的研究向縱深發展。權利是法的價值得以實現的方式,是法律規范的核心和實質。因此,強調以權利為義務的依據,實現權利和義務契約的普遍化、一致性,建立以保障權利和制約權力為重心的國家制度框架與政治學、法學理論體系,重塑社會主義形象。
4.權利本位學說校正立法取向和執法目的。確立權利本位和社會本位,將公民法律權益轉化為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權益。堅決實施人權、物權、參政權、平等權、訴訟權等基本權利;實行權利推定,包括無罪推定、罪刑法定,做好法律援助和法律救濟等;以尊重私權為核心的自由選擇觀念取代以公權管制一切的傳統觀念。
5.權利本位學說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支持力量。權利本位的基本要求,就是取消基于性別、身份、出身、地位、職業、財產等各種附加條件的限制,為全體公民提供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落實權利公平,即落實自由權利平等、自由機會平等和自由責任平等[7]56。現階段,必須繼續重視和加強司法體制機制、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完善。
(四)推行權利本位,接受、引領正當行為
1.權利的來源和在何種意義上作為“本位”的問題。霍布斯、洛克、盧梭等人的觀點之間存在著內在細微卻十分重要的區別,無論他們、還是后來的許多學者,均不同程度地將權利哲學建立在一定虛構的基礎上,有著唯心主義的色彩。從馬克思主義出發去理解權利本位,關鍵在于,不僅將權利理解為“人作為人”的權利,并且是人作為人即享有的權利,其本位性并非與權力相比而體現出來的,或者在康德哲學意義上以自由為根基的。就是說,歷史地看,權利不是“天賦”的,也不存在人們讓渡一部分權利來組建政府、形成權力的過程。事實上,存在的只是人生而享有權利(人權),但受到權力和其它強大勢力的壓制乃至侵害。因此需要不斷去爭取,而現代國家及其權力,是爭取權利的一種結果,它一方面應當維護權利和協助人們進一步爭取權利,另一方面仍然需要不斷地接受監督。
2.權利和利益的關聯問題。將權利與利益關聯起來,是近代學說的常見觀點,馬克思主義權利觀亦是如此。確實,沒有抽象的權利,脫離利益無以談權利,但是現在看來,也不應將所有權利都直接地、具體地歸結為某種或某些利益訴求,特別是傳統的自由權,例如言論、信仰的自由。權利(自由)的真諦,在某種意義上,不是做好事、求上進的權利(自由),而是在他人和社會尚可容忍的范圍內,可以做不那么好的事、不那么求上進的權利(自由),即使這么做不符合他人和社會的利益,也不符合行為者自身的利益。同時,將權利和利益相聯,也會強化“爭權奪利”的貶義意味。近來已經學者指出,將Right翻譯為“權利”不妥:Right一詞雙構,意指因為Right(正當)所以是Right(權利)——而這種正當性,就是在他人和社會在法律意義上尚可容忍的范圍內活動。
3.義務本位和權力本位自然都是需要破除的,同時必須對其清晰地分別批判,要認識到,權利優于義務,有相應權利才有相應義務。同時,有相應權利,不一定就要有相應義務(比如信仰自由沒有直接對應的義務,而國家卻要對此加以保障)。進而,權利與義務的承受者未必統一(比如盡了納稅義務,未必自身就會享受同等的權利),而對于權力本位,既要確立權利限制權力的理念,并深入批判中國傳統中的權力本位思維,又要看到,在現代條件下,為了適應復雜形勢、福利要求等,國家權力實際上在膨脹、并且不得不膨脹,所以中國當前在政府變“小”的同時,還要使其變“精”,就是說,不是一味地“小”,而是該放則放,該抓還是要抓,而且要抓好。
(一)權利本位的法治政府主要模式
權利本位和法治政府兩面一體,這里主要簡單介紹一下美國和中國法治政府運行模式,促使我們更有信心學習、汲取和超越。
1.美國模式
美國政府在世界上最具典型性,它在正式確立之前,曾經提出過三種構想。具體有以下三種法治政府版本:
(1)潘恩版:“法律就是國王”——凸顯法律權威。潘恩是美國開國前后重要的啟蒙思想家,他在其著作《常識》中說:“可是北美的國王在哪里呢……知道北美的法律就是國王”[7]56。
(2)杰斐遜版:法治共和國—凸顯權力依據。杰斐遜是美國著名的《獨立宣言》起草者,他的政府版本是法治共和國。在他那里,法治共和國包含:政府正當權力來源于人民,人民是政府公權力唯一牢靠的寶座。人權作為正當政治目標、公權力唯一來源于人民的政府,就是法治共和國。
(3)《聯邦黨人文集》版[8]:法治政府——凸顯權力制約。聯邦黨人是指漢密爾頓、杰伊、麥迪遜等人,以“普布利烏斯”的名義在紐約報刊上發表的一系列論文。這些論文匯集成《聯邦黨人文集》,對美國現存憲法及其設計的法治政府進行了系統的理論說明和詮釋。也就是解釋之所以要設計這樣一個法治政府,是因為他們考慮:“天曉得華盛頓之后的總統當中會出什么貨色。”
這里設計而后實際產生的美國法治政府,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法治政府體制是聯邦制,在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之間實行適當分權制衡,為人民的權利提供雙重保障,對政府的權力施加雙重制約。它的作法是權力首先分給兩種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兩種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權力再分給若干分立的部門,兩種政府相互控制,政府內部又自己控制自己。其次,法治政府的體制在于立法,行政和司法之間以及立法內部的橫向分權制衡。再次,憲法至上。政府權力的分立制衡實際只能是在一個憲法指導下,圍繞法律的運作而形成的,分立制衡的權力體制與憲法的實施及全部法律的運作實現了整合。政府之所以能夠自覺依法行政,根本原因在于法治的體制化完成,社會與公共權力本身存在制度性限制與約束。
2.中國模式:建設服務性政府——凸顯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也有人稱以民為本、關心民生。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政治運行,是由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總攬全局,人民代表大會進行政權組織與法治規范,人民政府行政主導。所以,它具有以下歷史特點和現實內容:

圖2中國轉型期服務型政府構建
(1)知曉權力來源,接受權力機關即人大和社會各界監督。不承認任何凌駕于憲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權,“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奉行“一切官吏對自己的一切職務活動都應當在普通法庭面前遵照普通法向每一個公民負責”的法治原則[2]324。在現階段,要進一步調整政府、企業與市場關系;不斷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準,維護公共安全,實現全體國民待遇分享,關懷弱勢群體,促進社會和諧互助。
(2)完善現代國家市場監督體系和現代國家政治運行規范。前者是指以制度規則維護誠信,履行承諾,堅持公共資源‘陽光交易',普遍推行對社會共有的、具有非競爭性或非排他性特點的一些資源,納入統一平臺進行集中公開交易。后者是指政府自身按規則施政,言出必行,減少和杜絕違反承諾現象,再是必須督促、指導相關機構和社會組織誠實守信,堅決查處違法亂紀行為。
(3)政府自覺,回歸“公共本位”,落實權力義務。將領導和管理權責寓于無限的行政執行與服務之中,對執政黨肩負起政治責任,對國家權力機關肩負起執行責任,對公民和社會肩負起公仆責任。不僅在新時期而且必須永遠珍惜民力,廢止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官員的財產要公示,對公務開支、國企高管薪酬進行合理調整,公民的財產要維護;對于公民來說,法無禁止即自由,而對于公務人員,則是法無明文即約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梅因.古代法[M].鄭景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491.
[4]耶林.為權利而斗爭[M].鄭永流,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2.
[5]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6]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46.
[7]托馬斯·潘恩.常識[M].何實,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0:56.
[8]亞力山大·漢密爾頓,約翰·杰伊,詹姆斯·麥迪遜.聯邦黨人文集[M].程逢如,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責任編輯:寧原)
中圖分類號:D6O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OO7-5348(2O15)11-OO92-O8
[收稿日期]2015-09-13
[作者簡介]沈德理(1954-),男,湖北竹山人,海南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改革和發展安全。
Study on the Civil Rights 0rient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Running State Affairs according to Law”: Resolution of the Eighteen Session of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by CPC Central Committee
SHEN De-1i
(Co11ege of Po1itics and Pub1ic Administra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Hainan,China)
Abstract:In the reso1ution of the Party's eighteen sessions of fourth P1enary session,inc1uding 1egis1ation,1aw enforcement,justice the ru1e of 1aw,1aw abiding,the ru1e of 1aw team,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of the Party. A1together in seven asPects to make further Provisions,once again high1ight and emPhasize the basic Po1ic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1aw and fundamenta1 system. The ru1e of 1aw is the suPreme of constitution,and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that according to 1aw and good governance to share interests and justice. It 1eads us to the correct Positioning of the re1ationshiP about right and Power,the Power standard regression of right standard. Here the so-ca11ed right refers to the subject of 1ega1 re1ationshiP in the 1ega1 range,to meet their sPecific interests and indePendent enjoy rights and interest,the rea1ization degrees ref1ect the deve1oPment degree of a country's Po1itica1 civi1ization. However c1ear concePt of right,the rea1ization of rights Protection,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c to bui1d the system Project of“ru1e of 1aw”.
Key words:right concePtion;the deve1oPment of right theory;the right orientation;socia1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