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吉燕
【內容摘要】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教是先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教師用心去教,學生用心去學,才能真正實現教學做合一。
【關鍵詞】做上教 做上學 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方法論,是為批判傳統單一的教授法,反對教師“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和學生“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提出的教學方法論。陶行知反對以“教”為中心,主張“教學做合一”,這就從教學方法上改變了教、學、做的分離狀態,克服了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脫節、理論與實際分離的弊端,是教學方法上的一大改革。
這種教學理念的提出,為我們的課程教育改革和教師教學指明了方向。先生教學理念的提出距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反觀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能夠將“教學做合一”理念貫徹下去的老師少之又少。筆者認為,在當前的教育評價機制的“指揮”下,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有效貫徹“教學做合一”教學理念,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樹立正確的教學價值觀,實現教師在做上教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教是先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因此,教師要用心教。
1.正確認識教師的作用,明確自身的責任
沒有教師,教育無從實施;沒有教師,受教育者無從向人去受教育。新課程倡導學生是主體,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主要是學生學出來的,不是教師教出來的。在這種課改理念的“熏陶”下,有些教師淡化了自己在教學中的責任,迷失了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這些教師沒有用心在教。而教學做合一的前提是教,沒有教,就談不到教學做合一。
2.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教育不僅要增加學生的知識學力,同時要引導學生走入正軌,使其了解世界的大勢、本國的情狀,以及學生所負的使命和個人所處的地位。一句話,教育的功能不僅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往正確的人生方向發展。
二、明確學生本位思想,實現學生在做上學
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要在做上學。在做上學是學生;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不在做上用功夫,學也不成為學。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設巧妙課堂教學情境,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和努力探索的強烈愿望,使學生主動的參與學習。課堂導入的內容要盡可能貼近生活,或引起學生的興趣,融于生活情境。
2.發揚民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過程是一個信息雙向流動的過程,教學信息流向學生并不意味著這一過程的總結,教的一方還要從學的一方獲得反饋信息以了解教學的效果。顯然,教師的教學過程需要學生的積極響應。教師在學生嘗試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糾正和補充,替他們分析和綜合。
3.合理評價,維護學生的學習自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特別注重激勵后進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使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為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有層次性,要考慮后進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
三、加強自身修養,實現在教中做、在做中學
1.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做學生的傳道授業解惑者
政治作為一門與時代發展有密切關系的學科,教材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尤其是《經濟生活》這一塊內容。作為政治學科的教師,尤其要注重自身專業素養的提高。在這一點上,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一面教一面學是必須的。教師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也是教學做合一的表現。
2.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努力做到為人師表
身教重于言傳,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是學生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與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為此,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考慮,教師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
師德修養,重要的是要對學生懷著一顆真誠的愛心。師德修養,關鍵在于教師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道德行為的自律。“以身作則”是教師終身的座右銘。
3.勇于蹲下身子,向學生“取經”,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陶行知先生認為,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先生與學生并沒有嚴格的區別。實際上,如果破除成見,六十老翁可以跟六歲兒童學好多事情。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合一的。
現在,我們面臨的學生是處在信息化背景下的人,他們接受知識的能力、渠道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作為政治學科的教師,如不能改變自身的觀念,很容易被學生冠之以“馬克思主義老太太或馬克思主義老頭”的“美名”。對于這種“尷尬”,作為教師必須蹲下身子,承認自己的不足,“虛心”向學生請教,實現自身的不斷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斌 選編.《教育照亮未來》.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高中政治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
[3] 葉圣陶 著;楊斌 選編.《假如我當老師》.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外國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