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麗晶
吉林省敦化市黃泥河鎮第二中學
小議作文與做人
蔣麗晶
吉林省敦化市黃泥河鎮第二中學
我們常說的“詩言志”、“言為心聲”、“文品即人品”講得就是作文與做人的關系。作文與做人息息相關,要寫好作文,應先學會做人。作文是學生心靈的寫照,是認識的再現,是感知的流露。一個人心靈的美丑,認識的高低,感知的深淺,會自然的反應在作文中。作文不單單是語言的堆砌、文字的組合,更應該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完美人格的再現。作文與做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作文與做人;相輔相成;有機結合;做人;作文
語文教師常常感到很苦惱。因為在作文教學中有些學生一提作文就頭疼,覺得沒話可說。即便是寫出來了,也是缺乏真情實感,無病呻吟,內容空洞。
作為一線教師不僅是苦惱,而且還憂慮。“作文即做人”長此下去,恐怕要影響學生的一生。
究其原因乃是學生缺乏完美健全的人格教育。沒有健全的人格,要寫出思想健康、感情真摯、以情動人的文章是不可能的。
學生把作文和在生活中做人當成兩回事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也忽略了學生作文與做人之間的關系。
“文道統一”的原則早就揭示了“人”與“文”互為表里,相互為用的關系。還有我們常說的“詩言志”、“言為心聲”、“文品即人品”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質往往是通過文章表現出來的。讀了某人的文章,大體上也就了解了他的道德品格、思想觀念。
在歷史的長河中,許多文人正氣凜然,品德高尚。他們的名字和文章一起流傳后世,讓人景仰。
司馬遷,赤膽忠心,直言敢諫。發出“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的千古名句;岳飛精忠報國,深惡痛絕。發出要“饑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從頭收拾舊河山”的肺腑心聲;文天祥,英勇抗元、堅貞不屈。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和氣壯山河的《正氣歌》。
可見,一個人的文品與人品是分不開的。只有兼具高尚品德和深厚文學底蘊的人才能寫出驚世駭俗的美文。
學生的作文與做人更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文是學生心靈的寫照,是認識的再現,是感知的流露。一個人心靈的美丑,認識的高低,感知的深淺,會自然的反應在作文中。作文不單單是語言的堆砌、文字的組合,更應該是率真性情的流露,完美人格的再現。
“作文教做人,做人促作文”這個作文教學理念,要求語文教師走出“作文教學片面強調學生寫作知識、寫作技巧,嚴重忽視培養發展人的要求”這一嚴重的誤區。
在作文教學中一定要“把作文目標落實到做人上來。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質,積累人的文化修養,抒發人的真情實感”。
可是在我們學生的作文中,說假話、套話、空話的比比皆是。作文反映出學生自欺欺人,缺乏責任感的消極心理。當學生津津樂道于“編作文”時,童心已離他們越來越遙遠,童真也越來越陌生了。
作文與一個的人品息息相關。要寫好作文,應先學會做人。
首先是從語文教師做起。語文教師要注重自己的形象,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在教學中語文教師的“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對學生美好心靈的鑄造,良好寫作習慣的培養更是起著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教師是一面鏡子,言談舉止、為人處世、衣著穿戴——都是學生私下議論的話題。
在學生的眼里,教師是神圣的,是美麗與智慧的象征,是正義與道德的代表,是他們崇拜、信任、愛戴、并渴望接近和刻意模仿的人。學生們的雙眼,就像一部永不停息的攝像機,每天對著你不停的拍攝,你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就這樣像影子一樣刻在他們純凈的心靈里。
面對這樣崇拜著你、愛戴著你、信任著你的學生,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會在這種美麗的期待中變得身正行端,以身作則。
著名教師于漪說:“語文教師必須會動筆寫文章。自己無寫作甘苦,無書面表達的真切感受。寫作教學往往空對空,指導干巴巴,點不到關鍵處,點不到要害。”這就明確的指出了語文教師的寫作能力與作文教學的關系。語文教師要善于閱讀,善于作文。
還記得作家魏巍筆下的蔡蕓芝先生嗎?那不就是一位正直、善良、公平、深受學生愛戴的好老師嗎?她還酷愛文學,有較高的文學素養。魏巍說:“她愛詩,并且教我們讀詩。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她教我們讀詩的情景,還能背誦她教我們的詩:------今天想來,她對我的接近文學和愛好文學,是有著多么有益的影響!像這樣的老師我們怎么不喜歡她,怎么會不愿意和她接近呢!我們見了她不由得圍上去,即使她寫字的時候,我們也默默地看著,連她握筆的姿勢都急于模仿。”
正是有這樣一位“作文與做人”的好榜樣,她的學生才“心清如水”,感情才那么真摯,寫出的文章才那么情真意切。魏巍的《我的老師》一文打動了多少老師和學生的心啊!
“言傳”與“身教”是相互依附的,或以“言教”,或以“不言而教”,實際上都是為人師表,一言一行都是受教育者的模范。教師經常動動筆寫點東西,將自己的作品示之以學生,久而久之,這種“不言而教”的行為就會在學生心目中形象的定格了。這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和作文興趣都具有較強的推動作用,也讓學生了解認識了教師的生活底蘊和精神風采。
在作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以身作則,注重言傳身教,不僅能更好的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還會使學生減輕負擔,產生濃厚的寫作興趣,不斷增強寫作能力。對學生的“作文”和“做人”更是有著直接和重要的影響。
其次是在教學中要善于摸索“作文與做人”相統一的有效措施。
那么應如何教好學生作文與做人呢?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感激生活,感悟生活,擁抱生活。大自然是我們的家園,是我們的母親,投到她的懷抱,我們就能豐富自己,哪里有非常豐富的寶藏,是作文的不竭源泉。
生活是豐多彩的,它給我們誘惑,給我們啟示,讓我們愉悅,使我們感慨,對生活我們怎么會無動于衷呢?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熱愛,不去感激生活!我們要用我們的眼、我們的心、我們的手盡情的描繪、盡情的抒寫生活!
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病情惡化、全身癱瘓、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卻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在病榻上創作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都源于他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
消極的看待生活,別說對寫作不感興趣,就是對自己的生活也是漫不經心的,對別人的生活更是漠不關心。不愿生活、不會生活、不愛生活、不懂生活、怎么能拿起筆來寫文章呢?
二、使學生養成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好習慣。
“說真話,寫真事”極其重要。在作文中,只有敢說真話,肯吐心聲,寫出實情,才能使讀者感到真誠可信,才能使你寫出的那些話,說出的那些事,產生說服力和感染力。
作文堅持“說真話寫真事”,實際上就是是把生活和寫作,把作文和做人這二者真正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它不僅對寫作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寫學生個性的發展、完善,對其健全人格的培養、形成,也有著重大的影響。
和“說真話”相對的是虛偽,矯情,說假話。虛偽,做作,說假話,不僅為難自己,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也是對讀者人格的不尊重和侮辱。
一些學生為什么在作文時不能堅持“說真話寫真事”呢?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有顧忌,不愿意、不好意思或不敢大膽地說出心里話。對自己的心事或隱秘心理,尤其是自己受過的挫折或性格上的弱點,不愿意袒露出來,害羞或怕人恥笑。二、怕自己所說的不正確、不完善,從而被人譏笑、嘲諷。
這就需要教育引導學生: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或小或大的挫折,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性格弱點,說出或寫出它來,就意味著戰勝、告別了它!完全用不著去躲避。堅持“說真話”并不是要求說出的話句句是“真理”。只要是“說真話”,那就有通向真理的可能性;而說假話,卻只能令人反感。
“訴真情做真人”也是很要緊的。只有“真情真人”才能使人感動,引起共鳴。這種真情發自內心,自然而然,和那些無歡而喜、無憂而戚、逢場作戲、矯情取寵的“虛情假意”判若冰火,截然不同。
“訴真情”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感情的傾訴不要受范圍的限制。人類的感情多種多樣,不論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實表現。二、感情的傾訴要適當節制。任何真正的藝術都是一種“自由”和“節制”的統一。如果感情的傾訴失“度”,使人感到濫情,就不好了。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會做人。”在作文教學中,要始終堅持這樣的原則,不斷鼓勵學生大膽地說真話,寫真事,這樣才能寫出有靈魂,有血肉的好文章。用自己的思想寫,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做到“把心交給讀者”,“用我手寫我心”。讓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能正確大膽的剖析自己。這樣,學生漸漸的就學會了欣賞、學會了贊美、學會了感恩。寫出的文章,立意才能高遠,思想才能健康。
三、走進社會,了解生活。社會生活總在不斷演變,不斷向前發展。要時時、處處留心周圍各種各樣的事物,熟悉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只有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生活領域,跟蹤時代的步伐,把握時代脈搏的跳動,捕捉生活的熱點,才能保持新鮮的、永不枯竭的寫作源泉。
教師應時刻引導學生走進社會,用眼用腦用心觀察周圍的事與物,積累生活經驗。而不是坐在教室里,死摳寫作知識,模仿佳作范例,做文字的機械運動。在處理社會事物認識事物中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培養健康積極的情感,這樣學生就會把寫作當做一種樂趣。
給學生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參與社會,爭做主人,培育思想,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是教會學生做人的重要措施。特級教師李鎮西,每教一個班,都會向學生宣布:“作文無禁區!只要寫的都是真情實感,只要說的是真話,李老師都非常歡迎!”在平等民主的氛圍中,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暢所欲言,才能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能透徹的看待問題,得到全面發展。
四、多讀書是學生寫好作文,學會做人的前提。
多讀書是很要緊的。讀書對于寫作的影響,如同做人對于寫作的影響一樣,意義是極大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多讀書的確是一條通向寫作的成功之路。
讀書可以開闊思路,引起文思。讀書多,接觸面廣,懂得的道理多,思路自然寬闊;讀書少,知道的東西少,頭腦不能產生聯想,思路自然狹窄,甚至停滯。
讀書可以豐富寫作材料。寫作中的材料主要是直接從社會生活中獲得的,但書本也是提供寫作材料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稱它為間接的材料。一個人的閱歷是有限的,讀書可以幫助你了解不可能親自去了解的生活和知識,而這些生活和知識,又常常成為寫作時所必須的材料。
讀書可以了解寫作規律,學習寫作方法。讀書,首先是讀內容,但實際也是寫作方法的觀摩。書讀多了,耳濡目染,便會懂得文章作法。即寫作方法,寫作經驗。
讀書的目的更是為了做好人。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使人善辯。”那么,讀書的目的可概括為以下四點:一、讀書讓人獲得知識。二、讀書讓人提高修養。三、讀書讓人開闊視野。四、讀書讓人明白事理。
要成為一個高尚的人,就要讀高尚的書,讀有益而有用的書,大文豪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多讀書,讀好書,可以改變和提升一個人的品質和修養。因此要寫好文章,首先要學會做人,而做人的前提就是多讀書。讀書、作文和做人緊密關聯,缺一不可。
五、善于觀察和思考,養成勤于積累,勤于動筆的好習慣。
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那么要想在生活中多多發現“美”,就必須用眼睛去多觀察。在用眼睛觀察的同時,還要開動腦筋,多思多想多悟,更重要的是勤動筆。我們常說:“好記星,不如一個爛筆頭”講得就是這個道理,即多寫觀察日記。
每天對自己所遇到的人、看到的自然美景、所做的事情、學習上的收獲與感悟進行記錄,有時還要論述自己對這些人和事的認識與感受,然后形成書面文字。久而久之,寫作的素材就多了,寫作也就有話可說了。
“既然是日記,必須堅持每日必記,記什么呢?記自己每日如何生活的,如何做人的?其內容包括每日起居、行動、思想、言語、應事、待人等。還應學習孔子那種“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對自己的言行進行反省、不斷的完善自己,修養自身的品性。這樣循環往復、天長日久,不僅能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還能鍛煉我們的思維能力,培養我們的毅力和韌性。不僅可以備忘,還能保留我們生活中的美好回憶,悟出做人之道。”
要善于把學生的“日記”與“作文和做人”結合起來。寫日記,不僅能訓練學生寫作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做人。
作文與做人,二者如手心手背,是為一體的內、外兩面。有怎樣的思想,就決定著做怎樣的人;作文又外在的表現著人內在的思想。欲作好文,先做好人。把思想品質、世界觀修養好,做一個正直、善良、誠信、明理、感恩、謙讓、尊敬、勇敢、濟世的人,寫作的源泉就會汨汨充盈,文章就會閃爍出深邃、炫美的光芒。
作文與做人,說出了為人之道,行文之理。
作文即做人,如何書寫人生,就看自己怎樣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