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蔚然哈爾濱市委組織部黨員電化教育中心,黑龍江哈爾濱 151000
全媒體時代黨建節目的創作及其傳播特性探討
張蔚然
哈爾濱市委組織部黨員電化教育中心,黑龍江哈爾濱 151000
摘 要近年來,黨建節目開始越來越多的選擇公共媒體平臺開展,黨建的“大宣傳”格局開始逐步形成,黨建節目的創作和傳播自然也就因此成為了備受社會各界廣發關注的焦點。本文闡述了全媒體時代黨建節目創作的要點,在此基礎上,從兩個方面具體詳細地分析了全媒體時代黨建節目傳播的渠道和方式,以促進黨建節目創作和傳播效果的提升。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黨建節目;創作;傳播
當前的黨建文化傳播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原來的“遠程教育”和“電教中心”等宣傳模式逐漸被覆蓋面非常廣闊的大眾傳媒傳播模式所取代。全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得黨建文化宣傳真正實現了立體化的“大宣傳”,宣傳效果有了極大的提升。
1.1要有受眾視角
傳統的黨建節目制作大多是以正面宣傳和正面說教的形式為主,更多的是將想說的內容,用一種灌輸式的方式說出去,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考慮了受眾的接受程度,但是對其的重視程度并不高。媒體的快速發展態勢使得黨建節目制作者在不忽視“黨”這一宣傳重點的基礎上,更多地對受眾的接受程度做了考慮。黨建節目怎樣才能夠獲得受眾的喜愛,怎樣才能夠讓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相關的主旨內容,這兩點是黨建節目創作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要站在受眾視角去看問題,也就是說不論在節目創作的哪一個環節,都不能忽略受眾的真實感受。節目創作視角的變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豐富節目的內容,改變節目的表現方式。黨建節目的創作要朝著“故事化”方向發展,要不斷將人物故事化、事件故事化和命運故事化,且故事的結構要夠巧妙,故事的懸念和細節要夠細致,故事的現場視覺體驗要夠真實。
1.2要接地氣
傳統的黨建節目大多是以高大全的總結形式開展,難免會讓人產生假大空的感覺。一位非常普通的共產黨員,干著一件非常普通的社會工作,就因為搞了一個“微笑服務”,設了一個“黨員先鋒崗”,都能夠上升到群眾路線重要思想的層面上去,明顯讓人覺得不接地氣。因為對一個黨員來說,這本來就是其本職工作,是其應盡的責任,應當履行的義務。因此,黨建節目創作者在進行節目創作時,一定要實事求是地挖掘出那些感人的、切切實實為百姓做事的人物和事跡,再對其加以制作和宣傳。
1.3要創新
全媒體時代下,如果黨建節目不能做到創新,是很難吸引受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通過創新實現多樣化的創作模式,不能只盯著專題欄目這一形式進行黨建文化宣傳,小型系列劇、黨建微電影等形式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比如,中組部《共產黨員》欄目中的《微型黨課》這一系列板塊,就做得非常成功。這一板塊每一集不超過4分鐘,主題是重溫經典。每一期節目都是一部論著,通過領導人的即席講話、一個紅色史實故事或者是一首紅色歌曲的創作背景、意義。根據這些采訪和歷史照片,配上相應的畫面喚起了觀眾的紅色記憶,引起觀眾的共鳴,讓觀眾更加容易接受,讓那些比較枯燥死板的條文變得更加形象。
全媒體時代下,黨建文化宣傳主要依靠主流媒體的宣傳平臺。通過加強與當地電視臺的合作,可以擴展與兄弟單位之間的聯絡,培育并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黨建文化宣傳隊伍,及時向相關的單位報送有關的新聞素材。
此外,豐富黨建文化宣傳的傳播渠道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學會利用移動網絡平臺的優勢,可以通過地鐵、公交以及樓宇里的電視媒體進行,產生一種立體宣傳的效果。移動電視能夠進行滾屏的文字預告,并且受眾面非常廣,如此一來,便會有更多的百姓了解和認識黨建文化。另一方面,要在網絡上搭建起黨建文化宣傳平臺,以在線點播和實況轉播等形式實現24小時的無縫傳播,同時,要與國內的其他黨建文化宣傳網絡媒體加強聯系,著力打造一個共建共享的資源平臺。
微信和微博的互動性、及時性與互補性使其在這個社交平臺競爭日益激烈的全媒體時代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兩大新媒體。作為黨建節目制作者,應當敏銳地洞察到,新媒體的出現為黨建文化的傳播帶來了無限的可能,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微信和微博這兩大新媒體。可以將黨建工作的內容推送至微信和微博上,讓粉絲們自己閱讀,用這樣一種較為親民的方式,使微信和微博變成弘揚黨優良傳統和傳播黨建內容的新陣地。與此同時,通過微信和微博,群眾也更容易說出自己心聲,這進一步促進了群眾和黨員的溝通和交流。從風格上看,黨建文化宣傳本身所具備的嚴謹和嚴肅的風格也保留了下來,不僅如此,還增添了一些活潑生動的互動特色。要想更加全面地將黨建節目創作的過程展現出來,節目創作者可以在微信和微博平臺上選擇性地推送一些編輯手記、編輯感想和幕后花絮等,并鼓勵大家積極地發表感想和評論,提出可靠的意見和建議。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新媒體舉辦這個線上或者線下的活動,聯動全國范圍內的黨建文化傳播單位,一同學習,一同進步。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與其他單位開展業務交流和合作,向受眾推送最新的黨建文化動態,通過“微講堂”等線上活動,進一步建立起立體化的黨建文化傳播環境。
全媒體時代下的黨建節目的創作和傳播,要將傳統傳播方式中的精華與全媒體時代的互聯網優勢有機結合起來。黨建節目的創作不僅要有受眾視角,要接地氣,還要做到創新。移動電視網絡平臺以及微信和微博等新媒體平臺,都是全媒體時代下黨建節目傳播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曲月友.辦好黨建節目的幾點思索[J].聲屏世界,2013 (10):57.
作者簡介:張蔚然,工作單位為哈爾濱市委組織部黨員電化教育中心。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5)18-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