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軍,王成勇
(1.廣東工業大學 研究生院;2.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510006)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若干現實問題的思考
——以地方工科大學為考察對象
劉怡軍1,王成勇2
(1.廣東工業大學 研究生院;2.廣東工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510006)
通過調查地方工科大學研究生的思想狀況,結合工作實踐,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著:導師育人作用的弱化輔導員政治育人職能的淡化課堂教學育人實效的低產化工程碩士思政工作邊緣化等,在此基礎上提出導師真正成為首要責任人輔導員重視開展政治育人課堂教學切實發揮主渠道作用工程碩士思政工作得以回歸創新等對策.
地方工科大學;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現實問題
關于當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許多專家學者及一線工作同志都深有體會,并將其作為課題項目進行研究,一般都會從思想認識、領導體制、工作機制、隊伍建設、課堂教學改革、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課堂的開展等方面進行探索,有的側重研究構建宏觀的思政工作體系[1],有的側重在某一工作領域進行深入研究[2],但針對新時期地方工科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關注相對較少。廣東工業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工、理、經、管、文、法結合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在校研究生人數達4000多人。受廣東省教育廳委托, 從2009年起,廣東工業大學課題組連續5年對在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狀況進行了跟蹤調查與研究。課題組針對不同的時間點及調查對象設計了3份內容側重點不同的問卷,分別調查了參加復試的準研究生、剛入學的新生、在讀的研究生和即將畢業的研究生,調查數據由計算機軟件進行統計和處理。本文根據調查中所反映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狀態及筆者的工作實踐,對當前地方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些現實問題,特別是工科院校中導師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的弱化、研究生思政工作中政治育人職能的淡化、課堂教學育人實效的低產化、工程碩士思政工作邊緣化以及思政工作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等現實問題進行探討,并試圖提出解決的對策。
導師的學識、品德和言行等對研究生的影響最直接、最有效。教思政[2010]11號文規定:“教書和育人是導師的兩大基本職責,導師負有對研究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責任。”[13]但現實中導師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未充分發揮。筆者分別向一、二、三年級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成長中對你思想和價值觀形成影響最大的人”(見圖1)。調查數據顯示“受老師影響最大”的研究生只是少數,約占6%左右,各年級中的比例接近。這說明在三年的學習生活中,受導師影響而轉變思想的研究生是少數。而關于“研究生與導師交流頻率”的調查結果顯示,有六成的研究生希望每周都能與導師見面(見圖2),但實際顯示五成的研究生每個月只能與老師交流1到2次,一、二年級中甚至有7%的研究生只能1個學期與導師交流1次 (見圖3)。與導師見面時間少,不僅研究生業務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培養,思想道德的熏陶更是無從談起。

圖1 對思想和價值觀形成影響最大的人的類型

圖2 三年級研究生希望與導師交流的時間間隔

圖3 研究生實際與導師交流的時間間隔
導師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作用弱化的原因及表現有如下幾方面。第一,相當數量的導師認為研究生是成年人且屬于高層次人才,已具備良好的素質,人生觀、價值觀基本形成,從而對其放任自流。第二,部分導師把教書與育人分割開來,認為導師只管專業培養,思想政治教育是政工干部的事,特別是在配備了研究生輔導員的高校,導師對研究生思想方面過問更少。第三,工科導師的科研課題多,在校外跑項目,在校內做課題,對研究生重“科研使用”不重“思想指導”,研究生為導師做課題、發文章,成了廉價勞動力。這種感受嚴重影響師生感情,導致師生關系異化,甚至出現沖突和緊張。第四,特別應引起注意的是,一些導師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質也須提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引進師資呈現多元化和趨海歸派,多看重其科研能力,卻難以考察其思想政治素質。導師自身政治思想素質又參差不齊,有黨員也有非黨員,有信仰馬克思主義者也有不認同馬克思主義者,甚至有極個別的導師公開反對研究生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思想政治教育主題活動,認為工科研究生只要能做好課題、發表論文就行,其他素質的培養都在其次。
要解決導師作用弱化的問題,必須采取措施使導師真正成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首要責任人”。第一,強化導師的政治意識、育人意識。導師要負責對研究生進行政治引導、思想教導、心理疏導、就業指導,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習、科研及日常生活全過程。第二,加強對導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學校可設置專項經費,資助導師開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使其掌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特點和開展工作的方法。第三,完善導師的德育工作考評機制,把思想政治狀況、教書育人表現及學術道德作為遴選導師的重要條件,重視導師被聘任后對研究生管理和培養中的履職考核。比如是否了解學生近期的思想動態,是否支持研究生入黨,發現研究生存在心理或者思想方面問題時是否及時采取措施解決,是否定期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是否有一些不恰當甚至違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言論等。學校要每年組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討會,對沒有履行好思想政治教育職責的導師追究責任,對表現優秀的導師給予表彰。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括思想教育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兩部分。但近年來,作為研究生思政工作隊伍主體的輔導員在對研究生政治方向引導、政治理論教育方面做得不夠,政治教育職能被弱化。究其原因,第一,部分研究生輔導員對自身工作認識有偏差,認為輔導員就是管好研究生,不出問題就行,未能深刻領會到輔導員崗位是“政治輔導員”。教社政[2005]2號文對輔導員的資格職責作了規定:“在事關政治原則、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問題上不能與黨中央保持一致的,不得從事輔導員工作。輔導員是高等學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2]這就規定了政治輔導員首先是一個講政治的人,其次是要求政治輔導員要以正確的政治立場引領學生,以正確的政治理論武裝學生,使其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健康成長。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約的思想教育,是思想教育與政治教育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并溶為一體的社會實踐活動”[3],所以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包含了思想教育工作及政治教育工作。但實際工作中,輔導員往往只重視對研究生的管理及思想教育,而缺乏對研究生政治教育的整體設計及安排,也少有高校為研究生開設形勢政策課程。第二,部分輔導員受自身政治理論水平所局限,難以在政治理論上對研究生開展教育。第三,地方院校研究生輔導員配備嚴重不足,輔導員把大量精力用于處理日常事務及問題學生身上,沒有時間規劃開展系統性的政治教育。
筆者就 “你認為當代研究生是否需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修養”的問題分別對3個年級669名碩士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49.6%的研究生認為是不重要或沒必要的(見圖4)。這說明研究生自身缺乏加強思想政治理論修養的自覺性。如果在校期間沒有機會受到輔導員安排的系統的政治教育,沒有形成正確鮮明的是非觀念,畢業后碰到復雜的社會、政治問題時,就可能產生思想上的迷茫、政治立場上的不堅定。特別是西方國家一直企圖“演變”中國,而工科院校研究生屬青年科技工作者,正是他們重點爭奪的目標。因此,輔導員必須重視對研究生的政治教育。第一,輔導員要有正確的思想認識,深刻領會加強對研究生政治教育是輔導員的一項重要職責;第二,輔導員要做好研究生政治教育的規劃,每年都要有計劃地針對研究生安排一些政治教育活動,比如開展政治理論專題報告、形勢政策宣講等;第三,輔導員要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理論水平、專業技能,向“專家型政治輔導員”發展,成為學生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咨詢、職業規劃等方面的專家。

圖4 當代研究生是否需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修養的調查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教思政 [2010]11號)提出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堅持不懈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學生頭腦。”但現實中,課堂教學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發揮。
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設置單一。從小學的思想品德到中學的政治課,再到大學的思政課,其根本任務都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雖然教育部于2010年對研究生思想政治課的課程設置進行了調整[4],但是從調整后的公共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內容來看,仍不可避免地與本科階段課程有所重復,設置模式單一,思想性、生動性理論內容體現不足,課程難以吸引研究生的眼球。
第二,教學方法老套、教育手段單一。大部分高校研究生思政課程的教學與本科生一樣采用大班授課,教師唱獨角戲,以傳統的理論講授方式為主,缺少教學互動,案例式、研討式、思想實踐性教學模式的探索不多,加上一些教師以自己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和喜好為主,未能針對授課對象,未能緊貼現實和形勢,使研究生覺得研究生階段的思政課仍是老生常談,難以調動他們的熱情,導致逃課現象頻繁(見圖5)。

圖5 一年級研究生思政課出勤情況的調查
第三,思政課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個別教師的政治素質甚至存在問題。長期以來,許多高校對研究生思政理論課的意義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思政課教師存在著數量不足、隊伍不穩、學術領軍人物缺乏等問題。為此,教社科[2008]5號文規定:“各高等學校要配備足夠數量和較高質量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新任教師原則上應是中國共產黨黨員。”[5]現實中,一些思政教師并不是黨員,也沒有較高水平,為研究生講解一些現實問題、熱點問題時,要么空談教條而無法講清問題,要么講一些與課程背道而馳的內容,貽誤學生。
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就必須加強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提高研究生思政課教師的素質,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第一,要繼續創新研究生思政理論課課程體系和教學體系。雖然中宣部和教育部已對研究生課程設置進行了調整,但內容仍須不斷豐富,既要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和實踐成果,還要對研究生所關心的國際經濟政治熱點問題以及當前我國社會發展中的焦點難點問題等進行研究,幫助研究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他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要創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方法要生動實效,改變單純“灌輸”式,課堂講授與討論、社會實踐等形式結合,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辯證思維能力。教學手段要多元創新,重視新媒體技術,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實現網上網下教學互動、校內校外資源共享。第三,探索研究生思政課程自選模式,從而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地融入其中。第四,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研究生思想課教師隊伍。“通過全員培訓、骨干研修、在職攻讀學位、國內考察、國外研修、以項目選人和選人給項目等多種途徑,建設數萬名堅持正確方向、師德高尚、業務熟練、結構合理的專業化教師隊伍。”[6]
為調整優化研究生教育類型結構,2009年教育部實施了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地方工科院校的專業學位以工程碩士為主,5年來,相關高校對全日制工程碩士研究生(以下簡稱工程碩士)的培養方案一直在探索,但對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卻關注不夠。這是因為工程碩士還有不同于學術型研究生的思想問題:第一,工程碩士承受著較大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他們擔心社會對專業學位認可度低,擔心專業學位證書沒有學術學位證書硬,也擔心用人單位另眼相看,加上有些學校在三助、獎貸等政策上存在差異,部分工程碩士會產生心理偏差和失衡;第二,工程碩士存在角色沖突與困惑,他們在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員工,往往會出現沒有歸屬感、溝通不暢、付出與待遇不匹配等問題,多重角色的轉換容易引起他們思想困惑。
但是,由于培養方式的特殊性,工程碩士的這些思想問題并未引起學校的關注,相反針對他們的思政工作卻呈邊緣化狀態。第一,工程碩士一般是第1年在校內上課,第2、3年到企業實踐,他們在校時沒有足夠時間參加院系的活動及集體教育,在實踐環節中,由于分屬不同單位,原來班級和支部活動中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如談話、座談、思想匯報、開會等難以開展,當前工程碩士的黨員發展滯后和黨員教育管理弱化的狀態,應引起高度重視。第二,校外導師責任不明,思政教育盲點多。工程碩士實行校企雙導師制,現實中,校內導師認為研究生在外實習而很少過問,校外導師往往只對研究生在企業內的實踐課程給予專業指導,基本不過問其思想狀況。相反研究生在企業受社會影響更直接,高校思政教育輸入的教育理念與價值會受到沖擊和質疑,如果不能及時給予引導和指正,其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可能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潮中發生扭曲[7],導師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首要責任人角色也就形同虛設。
因為工程碩士培養的主要是面向企事業單位的中堅力量,其思想政治素質如何,將極大地關系著事業的發展。因此,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除了要掌握某一領域堅實的專業技術外,更要培養其堅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思想品德、求真務實的科學作風,成為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創新型人才。所以,必須要改變工程碩士思政工作邊緣化的狀況,使其回歸到學校思政工作體系中,并探索創新有效的工作方法。第一,發揮課堂教學在工程碩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課程學習的各個環節。第二,以實踐為抓手,著重培養職業素養。《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教研[2009]1號)明確指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是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道德修養是工程碩士思政教育的突出內容。第三,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和工作機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企業的產學研聯動機制[8]。在實踐基地建立相關的組織機構,指定專人參與,構建由校企組成的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及工作管理模式。第四,探索適合全日制工程碩士的黨建模式。比如在同一基地的研究生黨員達到一定數量時就建立臨時黨小組或黨支部,臨時黨組織接受學校及企業黨組織的領導和指導,負責本支部(小組)黨員的發展、培養和教育,加強和促進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五,發掘企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邀請企業勞模講述企業發展史、個人奮斗史,從而引導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第六,明確責任,提高校企雙導師育人作用。校內導師加強學術規范、學術道德引導,校外導師加強職業道德、受挫能力的培養。同時,校內外導師要經常交流,并建立與研究生政工干部溝通反饋的交流機制。
[1]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EB/OL].[2014-07-25].http://www.moe.edu.cn/business/htmlfiles/ moe/s6875/201210/xxgk_142974.html.
[2]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班主任隊伍建設的意見[EB/OL].[2014-07-25].http://info.jyb.cn/jyzck/200604/t20060403_14216. html.
[3]陸慶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3.
[4]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設置調整的意見[EB/OL].[2014-07-25].http://www.jyb. cn/info/jyzck/201009/t20100929_391204.html.
[5]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EB/OL].[2014-07-25].http:// www.edu.cn/jiao_yu_zi_xun_488/20081013/t20081013_332262.shtml.
[6]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培養規劃(2013-2017年)[EB/OL].[2014-07-25].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627/201307/xxgk_153857.html.
[7]曹娜,孫洪鋒.試論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難點和突破點[J].化工高等教育,2013(3):106-109.
[8]黃瑾,楊驍.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文教資料,2012(10):133-134.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Guangdong,China)
Thoughts of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of Graduat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Lo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LIU Yi-jun1,WANG Cheng-yong2
(1.Graduate School,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College of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work of graduat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lo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Through investigating graduate students'ideological status and combining work experience,the author analyses existing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work of graduate student' 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include the weakened tutors'cultivating function,the minimized counselor's political function,the in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function and the marginalized engineering mast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nd so on.Based on these,the thesis advanc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work of graduat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n making the tutor's truly become the first responsible person,the counselor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politically,classroom instruction really play the channel role and the work of engineering mast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 innovated,and so on.
lo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graduat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actical problems
G643.1
A
1007-5348(2015)09-0113-05
2015-03-20
廣東省2009年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委托課題“研究生階段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研究”(501100002)
劉怡軍(1970-),男,廣東化州人,廣東工業大學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訴訟法。
(責任編輯:古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