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nn

“金門人個性上比較安土重遷,父母親都希望我們回金門工作、生活,除非情非得已沒有工作才到他鄉打拼。金門的民風保守,重視人情倫理。早年生存環境不好,許多人到海外打拼,一旦事業有成,會把錢寄回家。金門有許多巴洛克建筑,是在僑居地的鄉親長輩發跡之后,把那里的建筑風格完整地記錄下來帶回金門。也因為這樣,金門除了閩南建筑還有許多南洋風格的建筑,形成了難能可貴的聚落文化。金門自唐以來,有1600多年的歷史,宋明清三代出過44位進士,這些進士的所有經歷、年表,在金門浯江書院都有非常完整的記載。”說這話的,是金門縣副縣長林德恭。
和大部分金門人一樣,林德恭在臺灣念完大學后,選擇回到金門為故鄉服務,進入公部門工作,年資已近40年。一路從金門縣政府財政局的基層科員做起,在“財政局”服務了近20年后,到金門酒廠擔任酒廠銷售部門的負責人,此后又回到財政局、地政局擔任局長。去年底,隨著陳福海擔任金門縣長一職后,林德恭出任副縣長,并兼任金門酒廠董事長。
金門人的福利在臺灣鄉鎮中名列前茅,這背后和金門酒廠有密切的關系。金門縣的各項發展都離不開金門酒廠。金門酒廠屬于金門縣政府財政局督導的事業單位,由縣政府100%持股,2013年的營收是152億新臺幣,稅后盈余72億,其中捐獻金門縣政府64.5億。
金酒的發展歷史,和金門這座小島的歷史息息相關,可以說是歷史賜予金門的禮物。1945年,國民黨退守臺灣,當局沿用日據時期的體制,在那個體制之下,煙酒屬于專賣管制的。因為金門是戰地政務,使得建造酒廠這種原本絕對不可能的事,在金門發生。胡璉接任金門軍務最高管理者一職時,發現金門地區多種植高粱、小麥。在“古寧頭戰役”之后,他走訪民間,和農民閑聊,靈機一動決定以大米換高粱,并用高粱釀酒,解決部隊每月需要向臺灣購酒的問題。阿兵哥來自大江南北,人才濟濟,很快就找到懂得釀酒的人。1952年,建造酒廠,取金門城的地下泉水。建廠初期規模不大,年產量不過十萬余公升,駐金的部隊自己消化,每年的收入也不過百萬余元,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如今金門酒廠已經有兩個廠房,七條生產線,一年的產量高達2780萬公升。“如果不是因為兩岸對峙給予金門這個歷史記憶,金門或許不會設置酒廠。”林德恭說。
在林副縣長的辦公室,掛著一張地圖,上面寫著:“金門與廈門地區的關系圖”,這一關系圖足以看出,金門縣府對于廈金關系的重視。以地理上來講,金門和廈門一水之隔,30分鐘的航程。金門自古與廈門一衣帶水,風俗人文接近,民情物產類似,金門在1915年才獨立設縣,此前和廈門同屬同安縣管轄,兩地人民曾互通有無,雞犬相聞,卻因歷史而在之后相隔50年。 “2001年兩岸開啟小三通試航,我們寫過一對詩:人同情同,同安同。金門廈門,門對門。小三通(2001-2014年)共載運1100多萬余人次經金門、廈門往返兩岸,現在,金門已是大陸各省市赴臺旅游多元選擇的渠道之一,故金門在兩岸和諧發展的歷程中,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同時金門與廈門在促進兩岸穩定發展、良性交流的關鍵上,特別具有共存共榮的關系與意義。” 林副縣長說。
“閩南建筑、戰地風光、僑鄉文化以及高粱酒的白酒文化,都是最能代表金門的文化符號。我們希望大陸乃至廈門的游客,能到金門停留,深度感受金門。”林德恭副縣長說。“文化金門,觀光立縣”,自解除戰地政務以來,金門大力發展觀光業,金門縣政府多年來在文化遺產保存方面,全力以赴。第六任縣長陳福海主政后,更提出“永續島嶼、美好金門”的愿景,以“三大理念”“五大愿景”“十大建設”,來實踐他建設美好金門的抱負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