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凌燕中共四會市委黨校
論為何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程
雷凌燕
中共四會市委黨校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中央多年來強調的一個重要經濟改革方式。這一話題在全國“兩會"上,多次成為代表、委員們的關注焦點。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要求,關系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把肇慶定位為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集聚區,這既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戰略的高度對珠三角地區產業發展全局的功能布局,也是發揮肇慶優勢、提升廣東傳統優勢產業的一個重大戰略部署。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集聚區,對四會乃至整個肇慶地區經濟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集聚區,關鍵就要做好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在進入新世紀以后,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提出來的。
(一)1 995年,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作為具有全局意義的兩個根本性轉變之一。
(二)進入新世紀,提出科學發展觀之后,2007年6月25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發表的重要講話中,第一次提出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兩個關鍵之一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并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做出重大戰略部署。
(三)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發展的嚴重影響,200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經濟工作總體要求的重要內容,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200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又進一步強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刻不容緩;2010年2月3日至7日,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在中共中央黨校舉辦,胡錦濤、溫家寶、李克強、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2010年3月,“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著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
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轉得不快,與存在的種種認識誤區有關系。
誤區一:資源、能源行業不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生此種誤區的原因是一些人認為資源、能源行業依托地區豐富的礦產、油氣、森林等自然資源,只需要提高生產技術,就能夠提高生產能力;只需要擴大開采規模,依靠規模效應,就可以實現企業利潤的較大增長。而改變生產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則需要增加額外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人。使企業原本的“生產一銷售”這種簡單的經濟增長模式重心發生轉移,會影響企業生產的穩定運行,給各項工作帶來不必要的負擔。其認識上的根源在于對企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估計不足,認為這些完全可以被產量增大所帶來的利潤替代。
誤區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會降低本地GDP指標,拖累本地政府業績。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解,主要因為一些人認為要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國家必將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抑制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產業的發展,沒有看到優化產業結構、節能減排、實現科學的可持續的發展方式給傳統產業帶來的變革意義,同時地方政府又必須在環境保護以及監管等方面增加財政支出,這勢必對當地GDP指標增長造成影響,而GDP指標又是國家對地方政府的考核評估機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由此就得出了地方政府的業績必將受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拖累的錯誤結論。
誤區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要放慢發展速度。這種看法把科學發展與加速發展完全對立起來。尤其是以資源密集型企業等傳統產業為支柱產業的地區,要想提高發展速度,必須提高生產能力、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量,這勢必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等嚴重后果,這些都不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因此他們就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只有放慢發展速度,才能保證發展質量,才能達到降低消耗、提高效率、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的效果。
誤區四:目前不需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一些落后地區經濟欠發達,甚至很貧窮。當地領導干部就錯誤認為當前的首要任務是不計成本地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能力,增加財政收入,把地區經濟發展起來,然后再考慮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實際上是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而另外一些發達地區的領導干部由于看到當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蒸蒸日上,便因此高枕無憂,放松了對科學發展規律的把握和對各個環節的監管和監督,錯誤地認為目前日子還過得去,沒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可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認識。
(一)突破我國人均資源短缺瓶頸制約的必然選擇
后金融危機時期,我國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面臨著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雙重壓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成為我國突破瓶頸制約、科學發展經濟的必然選擇
資源的濫用導致環境進一步惡化,嚴重約束著經濟發展。近年來“兩高一資”(即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無限制生產,導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直接破壞了生態也污染了環境。因此,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設節約形國民經濟體系。
(二)緩解我國生態環境惡化壓力的迫切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生態環境問題在我國集中出現,生態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相當嚴重。因此,必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問題,增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提高我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能力的現實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領域取得巨大成就,但主要依靠的是傳統優勢,包括低勞動力成本、適用低水平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一定程度上對資源粗放型消耗與生態環境惡化的承受。
我們國家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全球經濟新調整時期,更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構建金融安全體系,是提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能力的必要選擇,是適應全球經濟新變化的必然要求。
所以說,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抓好需求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才能形成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經受住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