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露露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公共管理學教研部
對比公共服務下沉狀況下的農村社區管理創新模式
夏露露中共江西省委黨校公共管理學教研部
農村社區是農村社會管理的基本單位,作為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基本場所而存在。加強農村社區管理利于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個農村社會的穩定,社區管理大多反映了公共服務背景下的農村基層需要,勢必要理清“行政”與“自制”及“自治組織”與“基層政權”的關系,針對此,筆者將分析常見的兩種農村社區管理方式,并對其在未來發展運用中的創新模式進行了探討。
公共服務;農村社區;管理;創新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執政新理念首次提出于2006年的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這也促使了“農村社區建設”任務的出現,需要建立和完善新型社區服務和管理體制。以政府性公共產品為主導,并生產和提供農村基本公共產品,這是“農村社區建設”目前的主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標志,其對于農村經濟等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虛擬社區的“聯合黨委”模式
具體而言,其是在保留行政村體制不變的前提下,結合當地的人緣相親、生產生活相似等原則組合起若干個行政村,在此基礎上促使其成為一個服務區域,繼而進行政府型或政府主導型的公共服務的統一提供,為提高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效益與效率,其于村級公共服務之上構建了第二級公共服務體系(平臺),同時也對各村各自建設所造成的效益損傷進行了有效避免,聯村統一提供政府型公共服務或公共產品,但卻對于區域內的各行政村原有治理體制并未改變,所以稱之為“聯村虛擬社區”。它的管理體系核心為黨組織,進而設置了自己的“社區聯合黨委”,并在此前提下搭建了“社區服務中心”,廣泛開展各類型的便民利民服務,打造了“十分鐘文化生活圈”等,使其服務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綜合實施社會福利、社會救助、流動人口等的服務與管理,以社區服務中心為窗口執行落實[1]。
(二)社區的“社區管理委員會”模式
具體是合并三五村甚至是七八村為一個行政村,在此基礎上構建一個社區,在其對應的管理體制方面,機構有“社區管理委員會”,成員為3~7名,一般是村“兩委會”的其他主要干部,其服務和管理職能的發揮集中在以下方面:組織和動員群眾完成政府下達的各項任務,如社會保障、計劃生育等,完善對本社區的公益設施的統籌規劃建設,促進本地公益事業的興辦和發展,并注重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等事務。另外,在社區公共服務平臺的搭建方面,領導班子由社區管委會和村“兩委會”組成,繼而進行各類服務平臺的設立,如黨員服務站、群眾活動中心以及綜合的治理辦公室、老人協會等等,完善向社區村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這一管理職責[2]。
(三)兩種管理模式的對比
從現代國家建構的視角來看,這兩種模式都是對國家指出的向農村最基層適當延伸的現實趨勢的反映,同時內含了一種力圖破解和探索對村民自治制度弊端的努力。大量的公共服務延伸到村,顯然需要村里有專門的政府人員來組織實施和承接,去完善政府機構的管理,另外,在“財政下鄉”的今天,在支撐國家政權向村莊延伸方面,國家財政顯然具備了這一經濟實力,所以這兩種模式的出現試圖理順“行政”與“自制”及“自治組織”與“基層政權”的關系,所以是應當肯定和發揚的。
如何銜接的現有法定的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制度,無疑是公共服務下沉背景下國家管理機構的管理任務所在,而不至于使其像刀切豆腐那樣各自為半。國家的統治力必然要/進入“廣大”的村莊,但其“進入”方式則需十分精敏地選擇,從而確保不觸犯和損害村民自定制度。所以,無論是何種體制改革,都不能主觀上通過改革加重這種狀況。就這兩種社區管理模式看來,第一種走的是一條“黨組織路線”,對于“進入”問題的解決通過黨組織的創新設計來實現,建立了“聯合黨委”,將鄉鎮黨委與行政村黨組織聯系起來,形成了上下級領導與被領導關系,由聯合黨委決定其聯村社區內的公共服務事務及相關政務,表現為是一個鄉鎮街道的派出機構;而第二種社區管理模式表現為從黨委系統上作組織延伸,實際功能和運行效率不亞于第一種管理模式,甚至是更好,因為政權機構中的黨組織是聯系著政權機構運行的,一個作為類政權組織,一個則是領導地位,產生的效用顯然更強大[3]。
(一)對虛擬社區的“聯合黨委”模式的創新完善
首先應當構建兩級公共服務平臺,給予服務半徑及性質的不同,不同的公共產品顯然需選擇不同的輻射面,應當以方便性為其原則,兼顧經濟性和效益性,所以應構建兩級公共服務平臺,具體實施中,在村中分散布置易便型的公共服務,而在社區則集中設置難重型的公共服務,形成二者的有機勾連,進而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為村名服務;其次,應確保聯村社區的規模要恰當。有的聯村社區服務存在半徑過大等問題,所以其中主要的參考因素應當是公共產品的有效服務半徑,來進行聯村規模的確定,不宜過大,且合并成一個村是聯村社區最后的歸宿,所以應當對貪大偏多的傾向進行有效防止。
(二)對社區的“社區管理委員會”模式的創新完善
首先是改“社區管理委員會”為“社區政務服務站”,政府性公共服務是其主要的職能,而鄉鎮派出機構仍舊是服務站,進行政府下達任務的承接,成員為1~3人,此組織不是村委會的下屬,二者應當是“支持、指導”和“協助”關系,這樣顯然能還村民自治以本來面目;其次,應當建立鄉鎮領導下的站——村協商組織,由各村主要干部組成此組織的主要成員,其是一個議事協商機關,而非權力或決策機關,表現為自治村與服務站的溝通機制,進而商討國家任務在村莊的落實則是其主要職能,具體有在社區和村莊實施政府服務和合作服務項目等方面的協商等等。
綜上所述,在新農村發展中,為完善公共服務下沉狀況下的社區管理,本文深入分析了當前兩種常見的社區管理模式,在得出其利弊的基礎上,結合社區的發展需求,運用前瞻性的視角探討了對其管理模式的創新和完善,以期能為當前的新農村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1]賈先文.農村公共服務的社區化問題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0.
[2]龔世俊,李寧.公共服務視域下的新農村社區建設及其模式創新[J].南京社會科學,2010:82-86.
[3]王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及管理服務創新問題研究——以山東省安丘市為例[D].山東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