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云峰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近三年來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研究綜述
葉云峰
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微信公眾平臺是高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具有社交、媒體特質的平臺。本文梳理了近三年來關于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在平臺的功能、優勢、應用的可行性,使用動機與傳播效果,以及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的多項應用開發等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闡述,為進一步深入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加強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開發與建設提供借鑒。
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功能;應用
騰訊公司2011年初推出了支持短信、圖片和語音通話的軟件,這就是后來風糜一時的微信。微信公眾平臺是騰訊公司在微信的基礎上,開發的適合企業和自媒體的功能模塊,通過這個平臺,個人和企業可以創建微信公眾號,并實現了推出文字、圖片、語音等多項功能。目前微信公眾平臺包括了訂閱號、服務號和企業號三種類型,應用較多的是訂閱號與服務號。
1.1 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
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具有相當的豐富性,并且不斷豐富和發展。白潔、郝晶晶認為微信公眾平臺功能上有六個板塊,包括個人信息設置,用戶管理,素材管理,群發消息,消息查看和待辦事項[1]。其主要依據的是微信公眾平臺后臺的功能模塊的劃分。柳玉婷認為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除個人信息設置,用戶管理,素材管理,群發消息四個功能外,還有實時消息功能和高級設置功能,包括“編輯模式”下的關鍵字的自動回復和“開發模式”下的公眾號與網站系統接口[2]。何云亮認為微信公眾平臺有五項功能,包括消息推送和管理功能,高級編輯功能,用戶管理功能,素材管理功能和統計功能[3]。
由于微信公眾平臺是隨著高校和企業的運用,不斷滿足大家的需求而發展的,功能上也不斷完善,目前的研究主要針對于的是訂閱號和服務號的功能研究。對于企業號的功能的研究,目前還較少涉及。
1.2 微信公眾平臺的優勢
盛偉芳對高校微信公眾平臺進行SWOT分析,認為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的優勢:一是大學生受眾的基數大;二是微信為新媒體對大學生受眾有很強的吸引力;三是微信發送語音信息,讓信息傳播更人性化,更貼近生活;四是微信公眾平臺的開通實現了一對多的信息發布,用戶能及時回復,更具有廣泛性和互動性[4]。白潔,郝晶晶認為微信公眾平臺的優勢在于操作便捷性、人際交流的高時效性、內容推送的豐富性[5]。馮志強在他們的基礎上,增加了消息推送的精準性,大學生受眾的基數大,迎合大學生生活習慣等優勢[6]。
1.3 微信公眾平臺應用的可行性
何云亮認為手機在高校已經完全普及,具備開展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主的移動應用,無線網絡逐步覆蓋校園,為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環境,高校師生是知識分子,他們是微信的主要用戶群體,也是主要的信息消費群體[7]。馮志強認為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不僅可以推動學校信息化建設、打造學校品牌形象,可以推送招生就業、學生活動、最新學術報告和教育質量的新聞和信息,提高學生、家長、社會和國際的關注,廣泛傳播,降低成本。還可以利用微信平臺加強溝通,擴大師生之間的社會交往,為學生提供移動學習支持[8]。
黃楚筠、彭琪淋以中南大學微信平臺為例,通過調研分析,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動機包括認知動機、互動動機、舒壓娛樂動機、情感動機、習慣動機等[9]。同時盡管目前大學生使用微信的人越來越多。各高校也開設了許多微信公眾平臺,但傳播效果依然有限。一方面,公眾平臺仍然發揮“信息公告”的作用,以滿足學生最基本的認知需要,與新媒體在社會中強勁的發展勢頭不對稱。另一方面,學生群體是一個被動的受眾群體。大學生使用微信公眾平臺,沒有明確的目的性,不符合“使用與滿足”理論[10]。這種現象帶來了新的警告,新媒體不是為我們打開一扇窗,而是營造了一座監獄,當人們讀聽的主導地位逐漸減弱后,很難想象“使用與滿足”理論還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3.1 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于高校官方微信號
微信公眾平臺上線以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全國各地的高校都紛紛開通利用公眾平臺,宣傳本校的品牌形象。但縱觀各校的官方微信平臺的應用,發現以下特點:一是各高校之間的內容性質較為一致,校園新聞在高校中的比重都比較高。二是發布時間的不確定性。大部分高校發布時間主要是集中在下午到晚上時間段,但也會在中午和早上進行發布。三是微信平臺的功能覆蓋全面。包括引導功能,LBS定位功能,課表與成績查詢功能,還有一些學校增加了一些娛樂與游戲的功能等。四是信息推送類型多樣,圖文并茂,形式活潑。多采用圖文信息、語音、視頻、圖片相結合的方式,在編排上形式活潑,語言上較易為大學生所接收。但是各高校微信平臺之間的服務功能還沒有完全整合,以達到在一個平臺上,完成所需信息的相關服務。夏凌云,韓立峰,王長慶等人則認為微信公眾平臺與高校內部的各個校園信息系統進行對接,實現用戶通過微信查詢各種校園信息的功能。
3.2 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
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較早,研究也較豐富。陳盈認為,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平臺對高校來講有很多的優點:一是構建成本低,基本上是免費;二是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與用戶粘性,三是有更強的互動性,四是功能全面兼具營銷推廣性。從而為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圖書館的應用提供了可能性。高校每個大學生都會去圖書館借閱書箱,都希望通過信息化的方式,獲得更便捷的服務。至于高校圖書館在功能上應當如何設置?夏強在《杭州圖書館的新媒體服務的實踐》指出,當時在設計杭州圖書館微信公共平臺服務功能包括了圖書檢索、綁定讀者證、解綁讀者證、查詢已借圖書、續借圖書、館內信息,從而滿足廣大讀者對圖書館的基本功能的需要。
3.3 微信公眾平臺在輔助課堂中的應用
隨著移動課堂的興起,各種各樣的移動學習應用類APP,紛紛開發上線。許多在線教育和大學,開始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對教學進行輔助。鄧小霞通過創建“教育技術學”公眾平臺,給關注該平臺的學生發送《二維動畫設計》課程學習資源,并構建了輔助課堂教學模式:首先是前期分析,包括學習條件怎么樣,哪些學習的主題適合在微信公眾平臺上推送?其次是課堂教學內容。根據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發送一個簡單的案例供學生在課后進行練習提或,主要推送的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知識擴展的內容。第三階段是實施控制階段。這一階段要分析圖文轉化率,閱讀信息的人數和次數,大致把握學生熟悉內容的程度。同時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適當調整講解的知識點。最后是評價和反饋階段,教師對本課程的內容進行反饋,提供了群體參與的“形成性評價”,學生的觀點可以在平臺上通過微信評論等方式呈現。
朱婷婷、邵陽等人則通過《病理學》這一課程的輔助教學應用表明:將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可以獲理大學生進行積極的認可和參與,一方面幫助提升學生自學能力,另一方面做好課堂的拓展,增加了教師在課堂的時間,教師會更加從容,輕松地融入教學。
徐小雅認為微信公眾平臺輔助課堂教學,也存在一些問題。微信公眾平臺輔助學習資源不形成規模,資源能力相對較小。平臺與用戶之間的互動中,缺少有效的用戶和特定平臺之間的溝通。一些自媒體平臺尋求更多的優勢是利用平臺來幫助其進行招聘和宣傳,真正能幫助課堂教學內容的并不多。鞠文飛則認為微信公眾平臺只有PC客戶端管理,不能輕易使用移動設備來直接輔導管理環境;對FTP鏈接的微信支持網絡還不完善;微信公眾平臺本身不提供一個有效的互動環境,還需要借助其他工具直接與學生進行交流。
3.4 微信公眾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
微信公眾平臺信息傳播不僅有圖文,還有視頻片段,意味著將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的變化。雖然微信信息是零散的,但一旦大量零散的信息集中在某一熱點問題上,容易形成強大的網絡輿論氛圍,占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點。
車車認為利用校園微信公眾平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一是在信息推送中介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部分,達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二是“點對點”傳播模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的準確性與效率性,改變了以往“學校-學院-輔導員-班級-班干部-學生”的信息傳播模式,實現了信息在學校和學生之間的一步抵達,縮短傳遞時間,提升了準確性,避免傳遞過程中的信息損耗。三是存儲查詢便捷有助于實現教育信息的再傳播。四是朋輩教育寓于微信公眾平臺運營活動之中。因此,微信公眾平臺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較高價值,不僅是校園突發事件和校園輿情處置的重要抓手,大學生實踐鍛煉的練兵場,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學習借鑒的平臺。陳哲科則從操作層面上認為,一是要建立多層次的微信公共平臺,鼓勵輔導員、黨員教師、專業教師使用微信公眾平臺,多加互動。
3.5 微信公眾平臺在學生管理中的應用
高校涉及到學生的事務特別多,包括社團工作、學生考勤、獎助貸工作、學生實習與就業等。盡管各高校都有相關的專業人員,每一個人都面對著數千個學生,不能一一解答。張麗莉認為可以利用公眾平臺把常規的,相關的程序提前告訴學生,讓學生學會自己處理。高校輔導員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把最新的消息發給學生,在設置上,把日常事務的解答設計成相關的指令回復。比如獎勤助貸咨詢指令回復,黨團教育咨詢指令回復,就業指導咨詢指令回復等。實現輔導員一對一解答,避免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丟失與曲解[11]。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會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盡管微信公眾平臺目前在運用中還處于嘗試階段,不斷探索時期,但許多研究者對微信公眾平臺的今后的應用還是充滿了期望。白潔,郝晶晶認為高校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加強師生的交互空間,為高校學生提供移動學習支持,拓展了大學生思想教育新陣地,可以優化學生管理,提供教師專業發展的廣闊舞臺,打造了學校品牌形象。程澄認為微信公眾平臺未來的發展戰略,要確保有效溝通。因此首先提高信息推送質量,在選擇信息時要注意獨有的資源,避免同質化現象,信息傳播時要結合圖文、聲像,推送信息。其次,針對不同的學生,實現互動傳播。最后要打破了預先設定好的“人機”交互模式,加強用戶與運營商之間的互動,微信用戶通過互動參與,獲得個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務。
目前關于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無論是高校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特點、還是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動機與效果,還有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學與管理中的各項應用的研究,涉及相當廣泛,包括官方微信平臺,圖書館微信平臺,專業與課程輔助教學平臺,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學生管理等各個方面。但對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在研究層面上,研究大多停留在現象層面和應用層面,缺乏高校信息化建設的前瞻性、高校各平臺的整合性和微信公眾平臺開發的系統性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調研法,實證法和文獻法,缺少心理學和傳播學相關的方面研究。微信公眾平臺具有社交和媒體的屬性。應當從社交的心理滿足和媒體傳播的特性出發,進行更深一層次的研究。因此,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要打破傳統的學術思維模式,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交叉應用,讓微信公共平臺的研究,實現了跨學科、跨領域、跨范圍的立體研究,為微信公共平臺在高校的應用與實踐提供參考價值。
參與文獻:
[1]白浩,郝晶晶.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04:78-81.
[2]柳玉婷.微信公眾平臺在移動學習中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3,10:91-93.
[3]何云亮,張貴云,蔡德坤.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中的應用研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03:60-62.
[4]盛偉芳.校園微信公眾平臺運營策略研究[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02:318-319.
[5]白浩,郝晶晶.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04:78-81.
[6]馮志強.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中的應用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3,09:184.
[7]何云亮,張貴云,蔡德坤.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中的應用研究[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14,03:60-62.
[8]馮志強.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中的應用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3,09:184.
[9]黃楚筠,彭琪淋.高校微信公眾平臺使用動機與傳播效果研究——以中南大學微信平臺為例的實證分析[J].東南傳播,2014,08:122-124.
[10]黃楚筠,彭琪淋.高校微信公眾平臺使用動機與傳播效果研究——以中南大學微信平臺為例的實證分析[J].東南傳播,2014,08:122-124.
廣東省高校黨建研究會課題“基于微信平臺的高校黨建工作平臺的開發”(項目編號“2014MBZZB8”)
葉云峰(1977-),男,江西九江人,現為廣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與傳媒系教師,品牌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慈善公益文化教育和新媒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