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縣委黨校
環境治理不可“點剎”
——以環保法修訂案為視角
陳樂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縣委黨校
隨著最新環保法修正案的頒布實施,我國開始一場環保“攻堅戰”,但對于各地強硬的政策手段,各方學者專家是存在顧慮的,需不需要這么“狠”,這么“急”成為大家爭論的焦點。筆者將就該問題集合環保法修訂案提出幾點淺見。
環境保護;環保法;治理;點剎
2014年4月24日,《環保法》完成了25年來的首次修訂,隨著新法出臺,國家環保部政策也開始收緊,全國人民都在關注,在新法作用下環境將如何“狠治”。
山東臨沂作為首個被環保部點名整治的污染城市,也充分感受到了來自“嚴格之法”的決心。市長被約談現場表態“再也不會被約談第二次。”一時全國人民都把關切的目光投向了這里,想看看這座久治無效的重污染工業城市在嚴格的環境法背景下進行整改與產業轉型。
在高壓之下,臨沂市確實挽起袖子雷霆了一把,整改、拆遷、遣散、停業,經過各方努力,今年3月~6月,臨沂市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項污染物濃度比去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27.8%、23.5%、41.4%和25.4%,優良天數增加31天。[1]就上述數據來看,都是我們所愿意看到的結果。但企業負債、工人失業,城市GDP的下滑,為臨沂的城市穩定和發展帶來不小的“陣痛”。而有部分專家學者在看到臨沂治污“后遺癥”之后也紛紛表示,治污環保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央視主持人董倩針對臨沂治污打了一個這樣的比方“打個比方,這就好像在開車的過程中意識到這個方向是有問題的,這個時候必須剎車,但現在的問題是要一腳踩到底,來了一個死的急的剎車,還是說在這個過程中知道要停車,要剎車,但是采取的是點剎。那么我們來看臨沂這次這么做,明顯的是狠狠地踩了一腳剎車,這個車是停下了,但是車上的乘客是人仰馬翻,有的摔的很重,有的勉強能站著,但是還不知道站多久。”[2]但對于這個說法筆者是持保留態度的。首先主持人可能忘記有很大一部分企業在上了“經濟發展”這趟快車時候就能夠意識到,環評這根“安全帶”的重要性。而對于那些一味追求黑色產值的企業,給他一記“急剎車”是極為必要的。至于摔得多重,能否站起來,這都取決于企業自身的抗阻能力和轉型決心。對于“一摔不起”的企業我想就是在這場“環保攻堅戰”被優勝劣汰的對象。當然,筆者在這里大肆主張對于治污能力低的企業采取“一腳死剎車”并不是對于失業工人的漠視和企業破產的叫好,而是國家從立法層面加緊管理力度,各地企業必須跟上節奏,否則就不只是“自主剎車”的問題。
修訂案,確立了全新的立法理念,倡導多元共治的治理思路,明確了各方在這場持久環保“攻堅戰”中的責任,更首次在環保部門法中確立了相關行政、刑事責任的承擔,這些都是全新的思路與方向。接下來,筆者將結合這幾點“新,”為各地方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出一些自己的淺見。
(一)轉變環境保護理念
在新法第一條中明確規定“為(...)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并在第四條明確規定“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首次確立了“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并將每年6月5日為環境日。由此可見,國家這次把環境保護這個問題提到了國策的高度。我們地方企業更應該改變以往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粗放型發展思維。將政策與新法緊扣,要始終將思想提升到新法立意之高度,在新法之框架內制定發展計劃,保證各項事務開展的有理有據有法。
(二)環境管理向“多元共治”轉型
在傳統的環保法中立法者更多考慮的是“管理”的概念。它是一種由國家、政府為主體具有強制性的自上而下單方向的以公共事務為重點的模式。但在最新《環保法》中我們看到了從“管理”跨越到“治理”的思維。它將主體從國家、政府擴大到了“社會力量,”也就是一種公共參與的概念。另外,該新法還特別新增了第五十四條至五十八條分別明確規定了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及政府信息公開和環境公益訴訟等問題。這部分是地方政府最需要加強的方面之一,從傳統角度上說,中國人總是存在“遮羞”思維。但是在信息大爆炸,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背景下,各地需要轉換視角,迅速從傳統思維中解放出來。對環境質量、環境監測、突發環境事件、環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結果、排污費的征收標準和使用情況及違法者的名單等在法條上明確的公開事項,及時公布。
(三)環評制度的完善
這一區塊的更新點十分密集,但總體來說都是國家層面的宏觀調控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設置了“生態保護紅線”不可逾越,堅守底線。2、國家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3、到省、自治區、直轄市一級在組織制定經濟、政策,應充分考慮對環境影響,聽取有關方面和專家意見。4、未做環評的項目不得開工。5、對跨區域項目要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的預防措施”。6、并在省級以上政府建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檢測預警機制,組織建設檢測網絡,建立檢測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雖然這些條文只明確規定到省一級。這卻意味著,地方在制定環保政策時,可以在此條件下制定更為嚴格的規章制度。
(四)立法角度明確各方義務與責任
第一部分就是政府責任,在總則第六條“政府負責”、第八條“加大環保財政投入”、第二十六條“國家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要求縣級以上政府將環保目標納入政府相關人員的考核內容,作為對相關責任人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并將結果向社會公開。二十七條,“定期匯報制”各地方政府應為改善環境質量,制定計劃限期達標。各地大型企業如是重污染型企業,為保護環境又確保企業的發展,更應該客觀全面的把環評做好,在據各地特色的“xx標準”之下,經濟健康綠色的持續增長。
第二部分是企業責任。該部分新增了六條法規,明確了企業需實施清潔生產,排污企業應當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重點排污單位應當監測規范安裝使用監測設備,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轉,保存原始檢測記錄。積極按照國家排放總量控制標準,控制排污,繳納排污費用,并如實向社會公開其主要排污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第三部分是在新法中明確了公民的環保義務,總則第六條、第三十六條、第三十八條。規定了公民低碳生活、垃圾分類、文明出行等。然而從我國目前狀況來看,在公民環保意識這一塊是做的比較欠缺的。如垃圾分類,雖然會在垃圾桶上標示“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字樣,但是這都是形同虛設。這中間就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如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三方面等。可以積極在校園開展垃圾分類,垃圾再回收的宣講活動,創意大賽,從孩子抓起,讓最純真的孩子影響身邊的大人。開展垃圾分類評比,直接納入各地績效考核中,促進全民垃圾分類,創建良好生活環境。
(五)強化監管,環保使出“組合拳”。
新法首次對監察機構明確了法律地位,企業違法排污將受到罰款處罰,拒不改正的,將從處罰決定之次日起,按照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明確指出地方法規可以根據環保的實際需要,增加前款規定的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的種類。1、對于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責令停業、關閉。環保主管部門及其他部門可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于直接負責人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2、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四種法定情形參見新《環保法》第六十三條)3、對于行政機關如果出現失職、包庇等違紀行為時將被處以相應的行政處罰,造成嚴重后果,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主要負責人應引咎辭職。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的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部分最為體現民眾口中說所的“史上最嚴”的法規,從侵權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三管齊下,多種制裁,只為同創良好的環境。這樣的立法趨勢也是勢在必行的。
最后我們再次回到文章開頭時專家所說的環保“點剎”理論。筆者只能說,治污環保的雷霆之勢已經上升到了國家立法層面,那么所謂的“點剎”就不必可行。各方力量硬起腕,狠下心,放長遠,想未來,那么中國在國際上簽署的各種“減排協議”“環保承諾書”才能正真得到實現,樹立一個東方大國“一言九鼎”的國際形象。
注釋:
[1]http://www.hbzhan.com/news/detail/98055.html中國環保在線
[2]央視《新聞1+1》2015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