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宜江西省臨川一中
透過網絡社會現象看網絡倫理的本質
劉婧宜
江西省臨川一中
網絡的出現給人們生活、工作帶來了巨大影響。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已全面進入網絡社會。通過網絡人們可以實現零距離、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數據傳輸與信息共享。現如今網絡已成為獲取信息、傳播與共享信息的重要工具,幾乎被應用到了所有領域,大到科學研究、天文、國防、醫療,小到家庭娛樂、生產辦公、網頁閱覽都要應用網絡。網絡具有開放性、復雜性、特殊性特點,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網絡用戶。想要維護網絡秩序,必須構建相應網絡倫理,以調節網絡環境。透過網絡社會現象,看網絡倫理的本質,會發現現實社會倫理與網絡倫理有著明顯差異,但也有著必然的聯系。本文透過網絡社會現象看網絡倫理的本質。
網絡社會;網絡倫理;網絡社會現象
新時代背景下,網絡已得到高度普及,融入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網絡建設程度成為了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網絡逐漸成為人類活動的第二社會。網絡社會的形成對現實社會產生著巨大影響,網絡社會現象就是現實社會的映射。秩序是任何社會存在的前提,自然網絡社會也不例外。網絡社會秩序狀況不僅關系到網絡社會健康,更影響著現實社會。網絡社會的輿論,足以對現實社會產生影響。因此,網絡社會中也必須要有網絡倫理,對網絡行為進行適當控制,保障網絡文明、和諧、安全。網絡倫理的形成與網絡社會現象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網絡社會
網絡社會是近幾年新興的概念,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結構,源于社會組織,由數字信息和通信技術構成。網絡社會概念提出于一九九一年,由學生狄杰克提出。他認為網絡社會是由各種不同網絡交織所形成,而網絡社會形態決定著社會走向和目標,影響著社會層次和組織[1]。網絡社會與傳統社會有著明顯差異,現實社會是由組織、團體、社群聚集而成。而網絡社會則不受空間、地域限制,界限模糊,由點與點之間連接構成,任何人都可以成為網絡社會的一員。基于現實社會文化背景的不同,所形成的網絡社會表現形態和模式也會有所差異。網絡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對社會的影響程度也會不同。網絡社會的存在已得到了廣泛認同,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同樣需要管控。但網絡社會具有開放、匿名、高度自治的特點,管控難度較大,一些網絡參與者想要擺脫傳統倫理束縛,為所欲為,這說明網絡社會亟需規范,構建與網絡社會相符的網絡倫理必不可少。
(二)網絡倫理
網絡社會脫胎于現實社會,又與現實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脫離不了現實社會的約束和規則,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絡社會就是現實深化的拓展和延伸。網絡社會倫理和現實社會倫理存在差異是不爭的事實,但二者也有必要相互調適。倫理是指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系時的準則和道理,屬于道德現象[2]。而網絡倫理則是約束網絡的行為準則及道德規范,是網絡安全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內容十分廣泛,涵蓋心理學、管理學、社會學、計算機科學、哲學、文學等多種學科。人的自然屬性是網絡失范現代的基礎原因,社會壓力大是網絡失范現象的主觀原因。網絡倫理問題往往能夠反映現實社會問題,網絡社會是現實社會的縮影。網絡倫理與現實倫理既統一,又對立。網絡倫理產生的原因是:網絡法律法規不健全、網絡結構缺陷、經濟利益驅動。由于網絡空間的特殊性,使得網絡倫理建設十分困難,始終處于初級階段。
通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網絡倫理與現實社會倫理既不同,也有著共同特征,同樣包括否定價值因素和肯定價值成分。這恰恰說明網絡社會里網絡倫理并非虛擬,而是有著確定的價值取向,網絡社會依然存在善與惡的概念與界限。以網絡游戲營造的虛擬網絡世界和社區為例。網絡游戲社會環境應表現出的是積極、正面的價值取向,倡導倫理價值與現實社會倫理價值一致,強調網絡文明。如“三網”系列網絡游戲,就要注重傳統文化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弘揚勇敢、忠誠的倫理價值觀,試圖突出懲惡揚善的倫理主題[3]。但網絡倫理與現實社會倫理有著本質區別,相比之下網絡倫理約束力更弱,更多的是體現虛擬對象間相互關系的準則,呈現出全民性、自主性、兼容性、多元性的本質特征。全民性的本質特征和網絡自身特點有著直接關系。由于網絡具有開放性特點,所有人都可以成為網絡用戶,只要擁有聯接網絡的電子設備或電腦,任何人都可以打破現實社會種種的倫理價值取向限制。
網絡倫理作為網絡社會規范,自然具有全民性特征,體現的是大多網民的倫理價值取向,所以網絡倫理適用于所有網民,對每一個網絡都具有約束力,但約束力的強弱和用戶自身素質、文化背景、社會地位、宗教信仰、個人愛好、權利義務有著直接關系。此外,多元性本質特征是指網絡打破了原有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等等界限,把社會中不同職業、不同地域、不同空間的人們連接起來,使每一個網絡公民都在受網絡影響。網絡社會人群層次的多元化、利益層次的多元化,自然會導致網絡社會倫理規范多元化。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形成的價值觀念不同。對于倫理理解的不同,相互尊重、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網絡社會中人們有可能受到多種不同倫理價值約束。網絡倫理兼容性本質特征表現在,要求網絡主體間行為方式的相互認同。不同網絡主體所處環境有所差異,所以行為方式可能與網絡社會其他主體倫理觀念產生沖突。因此,兼容原則要求網絡倫理主體在參與網絡活動中,所采取的行為被對方所接受,就要形成共同遵守的規范,放棄某些不被認同的行為方式。自主性本質特征說明網絡社會倫理是一種自主、自理的新型打得,并沒有現實社會倫理的他律因素。
網絡文明是網絡和諧、穩定的關鍵。想要實現網絡的安全、科學、穩定,離不開網絡倫理,網絡倫理是約束人們網絡行為方式的主要道德規范。其本質特征與現實倫理有著很大聯系,也有著明顯區別。
[1]甘霞.從網絡道德困境看高科技道德建設的出路[D].廣西師范大學,2013,13(11):119-124.
[2]劉麗桃.倫理視域下網絡圍觀的雙重效應探析[D].浙江財經大學,2015,11(14):132-136.
[3]阮健.網絡新聞倫理失范成因的后現代解讀[D].湖南師范大學,2014,12(04):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