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寧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幸福小學
一種頗具實效的延伸:課外實踐
——以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為例
楊海寧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幸福小學
信息技術的學習切不可實行關門教學,一味地拘囿于課堂,固守于教材;而應該走出教材、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課外拓展和延伸中收獲更多馥郁和果實。而在課外實踐中,應該少一些強硬命令,多一些自主多元;少一些機械、重復和呆板的課外延伸,多一些新穎、多元和個性化的實踐創新;刪除一些“假大空”的實踐,新添一些“細小實”的活動,以此創設一片新穎、多元和高效的信息技術學習新時空。
信息技術;自主多元;拓展延伸
不論什么內容的學習,僅僅拘囿于課堂,僅僅固守于教材是不夠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亦然。那種滿足于在“自留地”中的教學是得不償失的,也是粗糙的,浮光掠影的。想想:學生擁有一大堆理論,卻在回到家中或走向社會中無從印證,一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那么對知識的理解就是“空中樓閣”,猶如“曇花一現”,很快就在記憶的知識庫中“煙消云散”。大力提倡走出教材、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應該成為信息技術教學的一種有益的滋補,更應該成為教師時時縈繞在腦海中的課題之一。
例如,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這個平臺,或QQ、或微信、或電子郵件,給親人或好友,發送一份排版優美、制作精致、情真意切的書信。內容不在于長短,不在于深刻,關鍵在于這一切出自于孩子自己之手,“你哭,你笑,你爬到,你站起”,都是自己親力親為的過程和結果。日本教育學博士佐藤學說:“千方百計地促進交往。”①這里的“交往”其實也可以通過網絡,通過信息技術來完成,并且達到“以快制勝”的效果。
還比如,制作一份包括姓名、性別、工作單位、上下輩關系等內容的家庭通訊錄。頁面的選擇、字體的大小、行距的設置、頁眉和頁腳的編輯、配圖的選擇,都要合乎家庭大多數成員的喜愛和認同。這樣的課外延伸必將惠及于信息技術的學習,必將惠及于孩子,惠及于家長。
再比如,可以引領孩子們在端午、中秋、母親節、父親節、重陽節等來臨之際,制作一張色彩適宜、構思新奇、意蘊十足的賀卡送給親人。也許僅僅是幾句短短的親情語,幾點淡淡的色彩或勾勒,卻在無意間打開了親人的心扉,讓心與心在打開與接近中彼此分享、認同、融化和欣賞。
信心技術的應用領域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到信息技術的“影子”。為此,在課堂理論學習的同時,必須引領孩子們在實踐層面予以更多的關注,師生不僅僅是待在固定的地方“守住教材”,而是引領孩子們走向具有多種可能的窗外,和多姿多彩的現實深度對接。說到底,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不僅僅是“室內課”,也是“室外課”;不僅僅是靜態課,也是動態課;不僅僅是學校內的“復制粘貼”,也是學校外的“剪輯編輯”。只有引領學生在實踐中親歷信息技術的“魅趣”,領悟信息技術的神奇、博大與多姿多彩,孩子們才能體驗到理論變成現實時的喜形于色,才能感受到知識轉化成實戰能力時的那種活泛與張力。
信息技術的課后拓展,必須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少一些強硬命令,多一些自主多元。“剪掉”一些與孩子個性特長無關的的“充電”,多一些“我喜歡我快樂”的課外延伸。比如,與其跟著別人一窩蜂地在電腦上畫畫,不如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寫寫日記、或制作幻燈片、或閱讀網文、或收集自己喜歡的名人的資料等等。對于成長中的小學生而言,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自主選擇和多元規劃,比之家長的“一廂情愿”和“理想設計”要重要的多。
二是少一些機械、重復和呆板的課外延伸,多一些新穎、多元和個性化的實踐創新。比如,年年都是“綠色環保圖片和資料收集”,年年歲歲花相似,今年不妨從“廣場舞噪音”等問題入手,在電腦上對當前社會或當地熱點問題等有關資料進行搜集、探究與整合。最終,通過文字信息、原創繪本、幻燈片甚至以動漫等創新形式展示自己的所學歷程,在此過程中會發現另一片鮮活的乾坤,成就一個最精彩的自己。
三是刪除一些“假大空”的實踐,新添一些“細小實”的活動。比如,從網絡中“學做一道家常菜”、編輯“每日心情短語”等等,比之在電腦中完成一份“小學生科技小發明論文”,應該更簡單、更有效果吧。諸如“我是合格小公民”這樣宏大的主題,最好能分解成一些“細小實”的活動,這樣的課外實踐,對于學生而言“觸手可及”,能夠“爬上梯子摘到果子”,而不是“高處不勝寒”,雖有點簡單稚嫩、但說不定創新的種子已經悄然萌生,假以時日,也許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科學的目的在于推進知識的發展,而技術的目的則是改造特定的實在。”②的確,在課外拓展實踐中,當孩子們的所學變成“特定的實在”之時,其成功后的喜悅是不言而喻的。而信息技術在改變“特定的實在”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的確,只要教師引領得法,悉心創設孩子們學習信息技術的“內環境”和“外環境”,那么,孩子們的潛能、思維和能力必將得到最大的鍛造和開發。但愿師生能夠開啟真正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大門,也但愿這扇門永遠通向孩子們稚嫩的內心,通向教室外面,通向豐富多彩的現實,也通向多彩多姿的未來。
注釋:
①[日]佐藤學《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
②讓·拉特利爾著《科學和技術對文化的挑戰》商務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