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倩妮 趙婷
摘要: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創作于1880年,是一部為戲劇配樂而作的標題交響詩。交響樂中,由兩個風格各異的主題構成,一為具有俄羅斯民間風味的旋律,一為具有東方特點的優美旋律,標題形象鮮明,是一部世界名作。本文對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藝術特色在以下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研究:首先,從作品曲式分析其結構特色;其次,分析其文學標題性;然后,從社會環境分析民族表現性;最后,分析其藝術價值。
關鍵詞:交響音畫 藝術特色 結構特色 文學性特色 民族特色
俄羅斯作曲家亞歷山大·鮑羅丁(Alexander Borodin)(1833-1887年)作為俄國民族樂派“強力集團”中團體成員中一名業余音樂家,他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化學家,也是一位才藝精湛的作曲家。鮑羅丁創作于1880年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是為“俄羅斯歷史活動畫面配樂展覽會”里面的一幅畫面所做的交響配樂,描述了在寬廣無垠的草原上,一支由俄羅斯軍隊保護著的駱駝商隊,他們由遠及近和諧地行進著的畫面,最后留下了寂靜、祥和的中亞西亞大草原景象。
本文通過對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藝術特色的探索研究,再現了19世紀俄羅斯民族樂派的經典名作,也讓大家了解到俄羅斯獨特的音樂風格,為今后交響詩乃至民族樂派音樂的探究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材料。
一、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結構特色
這首作品的總譜在1882年出版,本曲為A大調,小快板,2/4拍子。曲式結構為:引子+a+a1+連接+b+連接+a2+a3+a4+連接+b1+b2+ab對位+a5。
這首作品為A大調,草原上靜寂無聲時,音樂開始響起,小提琴在高音區奏出持續的長音,并以寬廣的八度泛音E屬音持續進行,刻畫出的朦朧背景把聽者引入了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之后有三小節的過度,并由長笛和雙簧管來演奏,而作品的第一主題俄羅斯曲調,則由單簧管緩緩奏出,音樂形象鮮明,四五度旋律和諧跳進,節奏和速度緩慢進行,使人聯想到步態均勻的俄羅斯商隊,更為這寂靜荒涼的荒原增添了勃勃生機。此刻,商隊的腳步聲和此起彼伏的駝鈴聲映入了耳邊,大提琴與中提琴八度重復撥弦,使音樂相互交織,而管樂則又交替的奏出了五度的A和E,營造出寂靜而神秘的草原氛圍。
英國管在16小節緩慢的商隊腳步聲后,演繹了一支動人心弦的具有東方風味的音樂。它具有巧妙獨特的音樂創作技巧,如裝飾音、三連音及旋律音的級進,把音樂主題形象演繹地朦朧而極富有吸引力。在圓號與單簧管形成的和聲背景下,旋律就像蹣跚的步履,舉步維艱地行進在中亞細亞的大草原上。
在之后的19小節,音樂中加入了低音提琴,與中提琴、大提琴、圓號并駕齊驅,和聲為雙音織體。在木管樂器和諧演奏的烘托下,第一單簧管的旋律升高了小三度;然后,旋律由銅管樂器繼續循環演奏,伴奏開始由提琴組樂器的撥奏擔任。在123小節出現了力度極強的管弦樂隊全奏,由銅管樂器組構成的主和弦及持續強音的打擊樂定音鼓跟隨,給人極具震撼的感覺,同時主旋律由木管組齊奏及大提琴合奏,馬和駱駝的腳步聲更加堅定,無憂無慮,就像一支實力雄厚的隊伍,使人們聯想到俄羅斯民族的英雄形象。在作品中的第17小節,由極強轉強再轉弱的幾次共同演奏后,出現了小提琴弦樂撥弦的寬廣的八度泛音E,猶如草原上跟隨軍隊腳步后行進的商隊,畫面再次浮現在人們面前,并隨著越走越近的駝鈴聲響逐漸走近。
在俄羅斯軍隊保護下,英國管和大提琴兩聲部相互結合,刻畫了一種濃郁的土著商旅的東方旋律,是具有神秘色彩的中亞細亞風格。在木管樂、弦樂背景的襯托下,商旅像是從俄國軍隊的保衛中獲得了力量,步伐變得堅定而自信。第19小節后,一二提琴相隔八度一齊來奏出東方旋律,音樂主題調式轉入了A大調,音樂旋律開始與中提琴、大提琴形成交流模式,使孤獨的商旅能夠快樂大膽的行進在草原上。
此刻,伴隨著商隊的歡聲笑語,由雙簧管聲演奏出的俄國軍隊中小伙子,哼唱起了自己家鄉的民歌,一種東方旋律與俄羅斯民歌的完美交織。連續獨奏的雙簧管奏出了樂曲的第一個主題,它與弦樂器反復變換地演奏,與之后的主題構成對位關系。重新演奏的中提琴與大提琴撥弦,把第一主題交給了感情色彩濃厚的小提琴和長笛,給予欣賞者獨特的藝術感受。與此同時,銅管樂器奏出第二主題,形成了兩個旋律的匯合。然后,第一主題由中提琴與大提琴及英國管演奏。兩小提琴與兩長笛一起演奏第二主題的旋律,樂段共計53個小節,兩個主題互相變換,體現出了商旅與俄國士兵的和諧的關系,同時更深刻地展現了鮑羅丁獨特的器樂構思、熟練的作曲技法以及他所要傳達的和平聲音。
最后56小節的尾聲,交響樂中的低聲弦樂俏皮地撥奏著達達的駝鈴與馬蹄聲。在不同的音調上,各聲部循環地交替著,樂隊聲部逐漸地減少,伴隨著音量開始減弱,兩個旋律漸漸地消失。作品的最后,作品的第一主題旋律由一支長笛輕輕地奏出,繼而,聽到作品開始的漸漸遠去的小提琴八度泛音E持續音,商旅在俄國軍隊的護衛下的安全越過中亞細亞草原,消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草原又恢復了往日的寂靜……
二、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文學性特色
所謂標題音樂,就是用標題來闡明作品思想內容的音樂,《在中亞細亞草原上》就是一首典型的“標題音樂”作品。每個標題音樂作曲家的綜合藝術都有其相應的側重點,這不僅僅基于他們的音樂素養,同時也與時代及自身對音樂的思考有關。俄羅斯民族樂派藝術家們在創作中,出于民族責任感,把當時流行的西歐音樂技法與本民族音樂相結合,完成了一部部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富有文學性的標題正在此時得到廣泛的運用。
這部作品包含了俄羅斯獨特的地域因素,廣闊無垠的中亞細亞大草原,使人能夠準確無誤地順著作曲意圖進行聯想和想象。當然,提供方位和地域概念的不僅是標題和文字說明,還有俄羅斯獨具特色的主題音調及生動形象的音樂特色,從而使商隊和諧安詳的草原圖景浮現在人們腦海里,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可以說在某種意義上甚至超過了“身臨其境”。而這些,都與文字密不可分,體現出了俄羅斯藝術的特有魅力。通過文字,與作品自身旋律,使音樂的“造型性”與“表情性”并重。從另一方面,也充分地體現了標題性這一浪漫主義時期的時代特色。
三、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民族特色
19世紀的俄國,與其他國家一樣,發生著巨大的變革。在哲學、文學、藝術等精神領域,同樣發生著變革。作為“強力集團”一員,鮑羅丁的作品同樣也反映著俄羅斯人對過去和當下生活的態度、感受、思考與期望,展現出俄羅斯人特有的性格。鮑羅丁在創作時,力圖在他的作品中體現這些思想,他將俄國民間音樂元素與西歐音樂技法相結合,將主觀意愿與音樂內涵巧妙融合,將生活圖景與藝術靈感相互貫通,也正因為這些因素,使得他的作品能夠獨樹一幟。
作為俄國人,鮑羅丁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中表達了自己對國家的熱愛。作品描繪出的和諧畫面,也許正是每個俄國人的生活愿景。俄羅斯商隊在軍隊的保護下無憂無慮地進行,悠揚的東方旋律交織著,這幅安靜祥和的畫面在鮑羅丁的作品中熠熠生輝。也許它是對亞歷山大二世從政來的默許,又或者是對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的贊揚,我們不得而知。總之,在這首作品中,鮑羅丁用它具有特色的作曲手法,用音樂描繪了一幅形象鮮明、風格特色的畫面,而這種畫面感極強的音樂,在其他音樂作品中,都是少有的。并且能夠展現出當時一派祥和的生活畫面,這更是藝術中的精髓所在。我們有時說藝術是寫實的,來源于生活,這便是很好的寫照吧,俄羅斯商隊與東方旋律的和諧融匯,俄羅斯風味濃郁,東方旋律優雅,使人美不勝收,也稱得上是俄羅斯音樂史上的一大名作。
四、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的藝術價值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之所以成為世界名作,不僅因為它具有特色的旋律,更多的是它耐人尋味的意境。這種意境由作品文本、作者自身、俄羅斯社會環境等一系列因素組成。
《在中亞細亞草原上》這部作品具有特色的配器手法,鮑羅丁善于運用英國管和長笛等樂器的音色來表達不同風味的旋律。在這部作品中,他用俄羅斯音樂風格與東方旋律色彩完美結合的獨特方式,來描寫商隊經過草原的情景,富有俄羅斯民歌色彩的第一主題,與代表土著商隊的第二主題相互變換,兩個主題不斷發展變化;用雙主題變奏的結構,描繪出寬廣無垠、栩栩如生的中亞細亞大草原。
與其它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一樣,鮑羅丁創作標題音樂,這里的標題不僅指的是作品附上了標題,而是給予了作品一個核心的創作意圖,標題也成為了作品重要的部分。在他的作品中,俄羅斯商隊的旋律和東方旋律一同,構成了中亞細亞草原和諧靜謐的商旅圖,使人聯想到草原上商隊步態勻稱、生氣勃勃的畫面。這里的標題便成了我們心中聯想到的那個動態圖,惟妙惟肖。
在19世紀的俄國出現的民族樂派,他們大多是業余音樂家,卻能肩負使命,積極創作本民族的音樂。從格林卡以來,俄羅斯音樂開始走上世界舞臺,強力集團更是用自己的創作,使俄羅斯民族音樂獨樹一幟,從而造就了柴可夫斯基這位大師。他們不吝吸收西歐作曲技法,扎根于本民族音樂進行創作。這便體現了它的民族性。同樣地,這些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發展和弘揚中國本民族的傳統音樂,也是我們必須去肩負的使命。
參考文獻:
[1]劉瑩.鮑羅丁音樂中的地域性色彩[J].音樂天地,2011,(12).
[2]李海洋,張晶瑩.鮑羅丁和他的交響音畫《在中亞西亞草原上》[J].藝術教育,2011,(07).
[3]王亞雷.俄羅斯民族樂派創作特征研究[J].大舞臺,2011,(06).
[4]張捷希.論管弦樂配器中持續音形態的多樣化——以《在中亞西亞草原上》為例[J].歌海,2014,(06).
[5]楊耿.淺析十九世紀末俄羅斯民族樂派[J].北方音樂,2013,(08).
[6]萬昭.格林卡在俄國音樂歷史上的貢獻與俄羅斯民族樂派產生的根源(下)[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