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卉卉
摘要:2008年10月8日中意視唱練耳周以“視唱中的聲樂,聲樂中的視唱”來命名。在活動開幕的致辭中,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副院長指出,這里的“聲樂”有兩層涵義:一指人聲的歌唱,強調聲樂與視唱之間的學科交叉與滲透;二是更深層面上的意思,即“聲音之樂(le)‘-通過視唱練耳這樣一種快捷的方式傳達對音樂的理解,在審美、感受和表現過程中尋求音樂之樂。本文試圖通過視唱與聲樂就歌唱的共通性及通過視唱這種視譜技能訓練的快捷方式,闡述聲樂與視唱之間的學科交叉與滲透及在審美、感受和表現過程中尋求到的音樂之樂(le)。
關鍵詞:視唱 聲樂 歌唱 學科交叉 情感
視唱練耳作為音樂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學科,最早起源于歐洲,距今已有近一千年的歷史,最初的雛形是由法國理論家圭多·阿雷蒂努斯為教會的唱詩班開設的歌唱訓練。1795年巴黎音樂學院成立,視唱練耳被制定為其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并出版了第一本教材《音樂學院的音樂綜合基礎訓練》,其內容是發聲練習、讀譜練習、歌唱練習等等,隨后又相繼出版融入樂理基礎知識等方面的綜合性訓練教材。隨著時代的變遷其逐漸發展,最終形成了音樂教育領域中一門系統的學科,即“用唱名法一系列的練習來訓練耳朵的科學”,在我國被稱為視唱練耳。視唱練耳的歷史證明了最初它只是一種歌唱訓練,它的內容無一不跟歌唱息息相關。而聲樂的本身便是一種歌唱,更深一層的去理解是一種利用人自身的聲音將樂曲進行演唱的音樂形式。是視唱中的聲樂(yue)。
一、視唱的界定
17世紀,視唱練耳(solfeggio)這個音樂術語的含義就已經擴展到幫助年輕的學生發展嗓音的靈敏性和演唱裝飾音的藝術。因此視唱作為一種演唱藝術,是借助視覺與內心聽覺,通過聲的介質將樂譜呈現出來,要求識譜、構想、發聲三個動作的默契協作。通過訓練音準、調式調性感、樂感,發展音樂的能力與素養。視唱樂(yue)的體現,在于視譜即唱、音準以及聲樂條件。
二、關于視譜即唱
視譜即唱,非單純的流暢的讀譜,也非炫技式機械的運動,而是一種具有思想性的,善于抓住作品精神實質的能力。用教育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話言則為:“在讀譜同時善于迅速抓住旋律進行的基本特征。”如此需要視唱前的預備,即為唱前的預備想象,即有必要的調式調性與節奏,甚至作品的曲式結構等的在內心中的預備。一般情況下作品的調式調性都可以通過調號亦或是旋律中的特征音及旋律的走向,甚至樂段結構的分類而得到體現。旋律的開頭往往都是調式主和弦的運用,因此對于抓住旋律的調性非常有利。對于抓住調式調性能力較弱的學習者,可以通過調式音階的訓練得到實現,特別是法國《視唱教程》中,已經經過分類的各調式調性的音階練習,并且都針對性的編配了和弦。因此,練習者在演唱的同時,能夠聽到每小節的和弦進行,對于正格進行、變格進行、阻礙進行中和弦音的傾向性會變的敏感、興奮,以致對調性的感覺會由此變成習慣。除此,學習者還能夠通過音程的認識與構唱完成。即同一音級與不同音級上構成八度以內或八度以外音程的訓練方式。從單一音程至音程組合,從旋律音程至和聲音程。需要強調的是,旋律是以旋律音程作為基礎存在的,因此,音程對于音高在距離上的把控實為重要。
預備從節奏的角度出發,需要深刻領會表情術語小冊子中的內容,將作品中的術語提示在實際中體會運用。如遇到沒有提示的情況下,能夠通過拍號的提示以及在內心中聆聽作品的風格,對作品的速度節奏進行把控。節奏的嫻熟與自由運用不意味著依靠單純的機械的重復唱旋律,而是通過作品的積累、沉淀,準確的把握作品的風格得到實現。
三、關于音準
音準是音的標準高度,通常解釋為歌唱中所發的音高與一定律制的音高的相符性。但可以說音準是一種無法看到、無法體驗到的抽象概念,只有依靠聽覺器官不斷的認知、不斷的感受才能掌握。筆者認為,音準實質需要歌唱方式的支持,而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則是呼吸。很多視唱作品在樂句的間隙都已經標上句逗換氣記號,非常有效的起到提示作用,而更多的作品則需要視唱預備前的注意,注意樂段,樂句的分類,連音線的運用。從而避免演唱過程的斷氣與接氣不當的問題。甚至很多學生還會影響到發聲的位置,致使破壞整個作品的完整性與情感的發揮。
四、聲樂條件
偉大作曲家格林卡言:“聲樂演唱應該不高不低,自由的唱。”雖然其言針對聲樂,但對于視唱同樣適宜。要求音域的合理性,所謂合理性便是適合自己的演唱的音區,音高的高度,不至于“叫喊”,亦或是“耳語”。聲樂演唱者對于作品音域的問題能夠通過發聲方法克服演唱較難高音或低音的問題,而不具有聲樂發聲技巧的人難免尷尬,出現吊嗓喊叫,低音無法出聲的問題。如此情況下,這類人便非常急于轉換音區,通過移調的方式達到合適的音高,這樣做的問題在于移調不當會歪曲旋律的風格以及整個音樂的形象,特別是民族性較強烈的樂曲,因此正確的發聲方法對于作品的自由運用起了一定的作用。
唱視樂曲時,保持歌唱時良好的姿勢、運用良好的呼吸、共鳴位置、正確的咬字吐字和積極興奮的狀態,才能使聲音唱得圓潤飽滿和連貫。在唱上行音時,要注意口腔的張度和呼吸的配合;在唱下行音時,要注意共鳴位置的控制,音位掉,音則低,要求“輕聲高位”。“輕聲高位”一詞在合唱音樂中運用的比較多,在視唱練習時我們也要遵循這個原則。“輕聲”讓我們保證了音的準確,“高位”使我們找到了音的統一。做到了這一點,其實就為視唱的情感表達打好了基礎。
視唱中的聲樂(le):
1.情感是靈魂
樂(le)簡言之快樂、愉悅。能夠在讀譜演唱的過程中體味快樂愉悅的情緒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視唱狀態。情感是音樂的靈魂,繼而也是視唱的靈魂。情感更多的來源于生活的體驗,能夠將作品通過自己的認識與理解進行二度創作,才能將作品更富有動感的呈現。情感的認識具有天賦性與經歷性,即由先天遺傳因素賦予主體對外界刺激感受的特殊的敏銳性,和后天生活環境及經歷所賦予的經驗性。一個感受性強的主體,在演繹作品時會即刻抓住音樂主體情緒的神經元,是快樂的還是憂傷,亦或悲喜交加。快樂處,置身晴朗與陽光下,將旋律帶入自由、歡樂的律動;憂傷中,海風撩起長長的愁緒,眼含淚水而未奪眶。讓音符在思緒中變的悲戚。個體的感受差異不可否認,但能夠在這種差異的前提下,如何喚起內在的情感是需要更多的情感體驗和時間的。
2.情感的積淀
視唱如聲樂,要求飽含情感,區別在于聲樂作品具有歌詞的客觀表達,容易理解作品的主題,而視唱的情感則來源對音符的理解與深入。正如聲樂的學習中需要了解作品一樣,視唱也需要了解與分析即對于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風格特點和曲式結構、調式、和聲等內容的理解與分析。如巴赫的作品要注意主題的出現和復調的發展,而莫扎特的作品則需注意聲音的顆粒性,靈巧而清晰,充滿典雅高貴的氣質。準確的把握音樂作品的風格會讓情感的呈現更準確。
視唱如聲樂,能夠通過背景伴奏音樂得到激發與推動。不管是純鋼琴的伴奏音色還是管弦樂的背景鋪墊,伴奏都在某種意義上起到設置音樂環境的作用。能夠強烈的抓住音樂主題的情緒色彩,為旋律的進行設置情境,演唱者能夠在空洞的無措中找到樂思,繼而推動發展。或者將內心聽覺想象形成客觀的樂音存在,能夠更迅速的進入音樂作品的情感狀態,從而進行二度創作。需要提醒的一點是,二度創作對情感的表達需要專業技術的支持,而在此基礎上所表現的情感又是理性的,過度感性的表達會影響技術上的準確性,使作品不具有美感,因此,視唱作品如能將技術與情感認識融合,達到一種具有感性的理性和具有理性的感性才是最佳狀態。
基金項目:
課題名稱:由“視唱中的聲樂,聲樂中的視唱”此命題引發的認識與探討,課題項目代碼:Z431Y14550。
參考文獻:
[1][俄羅斯]奧斯特洛夫斯基.基本樂理與視唱練耳教學法論文集[M].孫靜云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7.
[2]陳雅先.視唱練耳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3]張曉燕.聲樂中的視唱 視唱中的聲樂——2008“國際視唱練耳教學論壇暨中意視唱練耳藝術教學周”綜述[J].人民音樂,2009,(02).
[4]普凱元.人是怎樣接受音樂的:談音樂與心理[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5]趙易山,王新華.多元語境下的藝術高校視唱練耳學科改革新探——2008國際視唱練耳教學論壇暨中意視唱練耳教學藝術周紀要[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