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燕君
摘要:中國舞獅是一項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體育運動項目,它具有自身特有的藝術魅力及技巧,展現出雄獅所獨具的穩重而威武、生動形象而配合默契的神韻,并配以跌宕起伏、歡快熱鬧的鑼鼓聲伴奏,很快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文化體育活動。中國舞獅非為圣獅與醒獅,即北獅與南獅,它們在服裝、道具、隊形、風格特點、表演形式以及場地還有訓練方法等眾多方面有各自迥異的特征體現。
關鍵詞:北獅 南獅 藝術特征
一、中國舞獅運動的歷史淵源
(一)圣獅
圣獅古稱獅燈、耍獅、獅子舞,現代競技則稱其為北獅。關于舞獅來源的傳說,其中可信度較高的是來源于史書上的記載。根據歷史資料可知,舞獅興于漢代的長安,興盛于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當時漢武帝招待來自西域使節,設歌舞慶祝,外國使節發現其中單單沒有獅子。后來經詢問才知道,原來當時中國還未出現獅子,后來,西域使節便把獅子等其一些貢品經絲綢之路運到中國,從此,中國開始了有獅子的歷史。
(二)醒獅
醒獅古稱瑞獅、雄獅等,現代競技則稱其為南獅。中國的醒獅是從北方黃獅子舞(北獅)演變過來的。南獅始于隋唐(公元581~907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其盛行于明、清朝。自唐朝宮中伶人流入民間后,民間舞獅與北方的黃獅子有別之處頗多,突出之點在于:南獅額上多長一角,在獅具制作、步法以及鑼鼓敲擊的技法上,不但與宮廷黃獅子不一樣,而且與現在的北獅子也不同。這種造型,有其獨特藝術風格,足見古人的匠心獨具。
關于南獅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民間較為流行的有以下幾種:1.“年”獸食青;2.舞獅拜年;3.食青反清;4.唐明皇夢醒。
二、北獅與南獅的區別以及各自的特點
(一)北獅與南獅的基本表象
1.獅子的稱謂(民間的俗稱)
北獅:民間通常稱其獅子舞、圣獅、獅燈等(分散于各地,表演形式各式各樣,且不集中)。
南獅:民間通常稱其瑞獅、醒獅、雄獅等(是經由黃獅子蛻變而來,不斷創新發展,集中于中國的南方區域)。
2.表演器材
北獅:以平地表演為主,并且可以在高臺、梅花樁和高梯等器械上進行表演。表演抒情時候俏皮伶俐,猛烈時動作幅度大。一般是引獅員來引逗兩只獅子亦進行配合式表演。
南獅:大多數是在立樁上表演,包括飛樁、踏青等,由于動作危險,表演時格外仔細認真。由一只獅子單獨表演。
3.表演內容
北獅(雙獅娛樂):表演以模仿獅子為主。雙獅在引獅員引導下,多以平地表演為主,有時配以高臺、梅花樁等,馴獅以嬉戲、爬山等娛樂,表現獅子的大無畏且勇猛的精神。
南獅(單獅采青):其表演跟武術是結合一體的,消除具體形態的局限,塑造一個夸張、浪漫的獅子藝術形象。它以樁陣為首要器材,暗指平地、斷崖,以盼、喜等各種神態,還有各種不同的腳步和高難度動作,從而達到采青這一意向。
(二)北獅表演的風格和特點
北獅傳統舞法在表演技巧和基本功的同時,也更強調整體的藝術感布局、特色編排、引獅員與獅子及伴奏鼓器樂的配合。因為北獅的表演內容具有情調,活動面積大、有戲劇性,因此為舞獅者提供了更廣闊的藝術空間。
北獅的表演內容形式或組成結構,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引獅員
引獅員于表演中既是引導員又是指揮員,起著承上啟下、調解氛圍、控制節拍、錦上添花的作用。
2.雙獅表演
雙獅表演是主要的觀賞表象,獅態獅形所展現出的逼真、做作、功夫的深淺和粗細,都影響套路的表演效果。北獅的單獅表演,除了步型、步法外,其基本技術動作是貫通的,雙方都可借用。
3.利用地面和使用多種器械相結合進行表演
這是由表演內容所決定的北獅特色之一,地面表演的份量占相當的比重。如:雙獅出洞、接拋彩球、獅子戲彩球各種情節等等,或者是北獅利用地面展示靈巧、調皮、歡快的特色。
(三)南獅表演的風格和特點
南獅傳統舞獅注重技術技巧和武術功底,往往由二人(或三人)組合而成,其中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而另一人則舞大頭佛,手拿大蒲扇引導獅子,后面還有鼓樂隊配合其表演,獅子的姿態則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等不同節奏舞出千姿百態。
“青”的含義為獅子需要捕獲的食物。采青是貫通南獅整個套路表演的核心理念及中心。
獅子采青,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尋青:獅子亮相后,尋找“青”的過程。
見青:經過一番搜尋,獅子見到所尋得“青”。
驚青:見“青”后,獅子有些驚惶,現出驚訝的神態,一個“驚”字,其態畢現。
疑青:從驚怕的狀態中平復后,獅子轉入了對“青”的疑惑,重點是把握獅子多疑性格的表現。
三、傳統舞獅的表演形式
俗話說得好:“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社會上大多數人對舞獅的觀賞,外行者居多。表演者希望用惟妙惟肖的獅形獅態,用不同的動作來展示無語的情感,向觀眾表達一個情節或一個故事。所以,要讓觀賞者不僅喜愛舞獅、看懂舞獅、更要了解舞獅,舞獅表演除娛樂性之外還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寓教于樂的作用。
(一)北獅的傳統舞法
北獅的傳統舞法主要內容是馴獅娛樂,我們在介紹北獅時已經作了介紹。我國北獅傳統表演具有不同形式,但最終表現出的都是獅子的威猛雄壯及俏皮、可愛的形象特點。有關北獅的表演內容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1.過橋
舞獅時使用的橋,有多種樣式,如:拱橋、十字橋等。獅子走到橋上,雙獅對行互越、立獅旋轉360度、獅子探水以及各種造型等,以表現獅子的機敏和技術水平。
2.高臺
高臺由四方的桌子搭成。有一桌、三桌或六桌組疊的高臺,搭得越高,越能顯示該獅隊技術水平。一些難度較大的動作,比如獅馱獅、雙獅搭爪立都是在其高臺上表演。
3.戲球
獅子所戲的球,時引獅員所用的圓形五彩繡球。獅子戲球主要分為平地探球、雙獅奪球等嬉戲動作,展現獅子的俏皮可愛的習性,表演者多以身體動作來表現獅子神態等一些的技能。
4.吐幅
這一動作是在舞獅中往往用到的表演形式,多于在大型慶典的活動中出現。在表演達到高潮(表演結束)時,雙獅直立或高臺上亮相的同時,獅子的嘴里吐出紅色(或彩色)長形條幅,條幅上會常常寫有一些吉祥祝福的話語,例如“恭喜發財”、“生意興隆”等,使得演出場面更加熱鬧、歡樂。
(二)南獅的傳統舞法
南獅傳統舞法核心是采青,在關于南獅的介紹時已做了介紹。南獅的青,種類繁多。有技藝、斗智的; 有驅邪鎮宅性的“青”;有祝賀與聯歡性的鄧多種類型的,主要是展示獅隊舞獅者功架、智能而設置的不同陣式。下面就簡單介紹羅列幾種“青”的形式:
1.蟹青
用簡易沙堡或柴木、筷子等,擺成大螃蟹狀。尋找食物的獅子,遠遠見到蟹王,即刻飛奔而來,惟見蟹王之威勢,亦不敢輕視,只好左右盤旋,尋找時機,轉至蟹王身后,悄悄地從后面偷襲。經過一番激烈搏斗,獅子終于嵌獲了蟹王。
2.水底撈月青
木盤盛水,水底下設置一面鏡子,盤里面并放入一定數量硬幣,表現獅子于月夜下的表演。古代有不少喜慶吉祥故事,如:游龍戲鳳、劉海戲金等。作為吉祥之物獅子,它不單單有威風凜凜的一面,也有憨態可掬的一面,比如擺一個水中撈月青,寓意獅子戲月之意。
3.橋底尋寶青
兩張桌子按一定距離擺放,然后中間搭設一架竹梯,把彩物懸在竹梯的下方,而獅子主要在竹梯上表演。采這個“青”,是看獅隊的功架和配合,而獅子還要在上面站肩、反身下垂,并做出驚、疑、喜、怒、貪、醉、睡、醒等態式,如要舞得惟妙惟肖,確實要有相當技藝的。
(三)其他種類舞獅的傳統表演形式
目前流傳在我國各地的舞獅尚有很多品種和形式,現分述于下。
1.手獅
一般為幾十人的群體表演,每人雙手舉獅,做集體造型、穿插舞動等。獅型很小,以其作為人手中的道具舞動,主要還是看人的表演。
2.提線獅
這是在木偶劇中經常見到的形象。人在幕布后面高處,用提線將獅子放在幕前表演,一走一跳、一動一靜、一招一式,獅相傳神,惟妙惟肖。
四、結語
中國舞獅的表演如今已成為人們慶祝或舉行重大節日、愉悅身心、豐富生活不可或缺的體育娛樂項目。伴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文化水平和欣賞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其發展前景是廣闊的,也為舞獅者們提供了廣闊的活動舞臺。通過有關社會團體、舞獅表演者和專家們的不懈努力,相信舞獅的發展前景將會更加廣闊。
參考文獻:
[1]史紹蓉,尹國臣等.舞龍運動的生理特征初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01).
[2]饒云鵬.舞龍舞獅運動的文化探源及其發展[J].軍事體育進修學院學報,2007,(01).
[3]張延慶.中國舞獅的起源與文化演變[J].體育文化導刊,2003,(11).
[4]田祖國,黃文輝.舞龍舞獅運動的文化探源及其發展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7,(01).
[5]余漢橋.中國舞龍舞獅運動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07年.
[6]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