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
摘要:現階段,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精神文化生活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了較強的豐富性與多元性,隨著文化生活的快速發展,民間音樂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為了促進民間音樂的可持續發展,文化消費群體與文化創作主體二者對民間音樂的生態問題展開了探討,在此背景下,本文闡述了原生態音樂的概況、分析了民間音樂的存在方式、發展觀及應用性,旨在提高民間音樂藝術的實踐性與生態性,并且保證民間音樂文化遺產的維護與民間音樂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民間音樂 “生態”問題 發展觀 應用性
近幾年,對于民間音樂的關注度在不斷增強,在談論中,“生態”問題的爭論最為激烈。但原生態音樂的含義仍缺少明確性,部分人認為原生態音樂一詞的提出便是錯誤的,主要是由于音樂在不斷發展與演變,因此,原生態的音樂是不存在的,在各種原生態音樂的賽事中,其舞臺的人工化較為明顯,未能全面彰顯民間音樂的生命力。在此背景下,關于民間音樂的生態問題研究日益深入。
一、原生態音樂的概況
目前,原生態音樂的研究具有廣泛性,為了實現對其系統的、全面的掌握,首先要了解原生態的概念、涵義與構成方式等,在此基礎上,關于原生態音樂的探討才能夠具有科學性。
原生態一詞在表演藝術領域的應用較多,如:原生態歌手、原生態歌曲、原生態音樂、原生態舞蹈、原生態小說與原生態旅游等。為了明確原生態音樂一詞的概念,學者均保持較高的謹慎與理性,主要是由于原生態關系著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繼承。原生態源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語言、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等均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后,原生態在諸多方面被應用,但此概念一直具有模糊性,在舞蹈表演、影視作品與歌曲大賽中均應用了原生態,它經歷了比喻、形容詞到名詞的轉換。
原生態音樂可以稱之為鄉土音樂或者根源音樂,它擁有著比較鮮明的民族民間文化特點與地域文化特征,此類音樂與民族群眾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容。
二、民間音樂的存在方式
民間音樂“生態”問題的解讀是重要的,它直接關系著我國民間音樂的繼承與發展。現階段,民間音樂文化遺產的破壞與流失速度較快,在社會發展與社會變遷過程中,民族政治、經濟與文化均在不斷的發展、衰落、再發展、繁榮等,在這一過程中,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與傳播被破壞。在21世紀,傳統音樂文化、民間音樂的傳播、交流與學習的生態環境欠缺,但為了促進民間音樂的發展,實現傳統音樂文化的保護,要全面認識其生態性問題,并了解民間音樂的存在方式。
在國內外眾多學者均對音樂進行了理論研究,其中音樂存在方式可以分為形態、觀念與行為,在三者有效結合的基礎上,符合音樂存在方式的“整合論”,同時此理論注重著音樂的“結果”與“發生”,因此,民間音樂存在方式是指一切關于民間音樂的形態、觀念與行為,此時的存在與時代的發展與人們的社會生活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民間音樂的生態具有時代性與特定性,同時,民間音樂的存在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
在時代性方面,民間音樂對民歌有著一定的要求,要保持真實、客觀與形象,在此基礎上,才能夠體現當時的社會生活與民族的思想情感。現如今,各個民族與群體的生活在不斷變化,其音樂文化不僅單純地體現著精神文化,還彰顯著民族與群體的行為文化。民間音樂文化在不斷整合,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民間音樂的存在具有時代性與動態性,主要是由于民族群體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思維理念等均在逐漸的轉變,進而民間音樂文化的形態也在不斷轉變,但民間音樂始終反映著社會生產、人們生活及群體思想,它滿足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還適應了人們的社會物質文化需要。在此基礎上,民間音樂的生態推動了群體的和諧發展。
在民間音樂發展過程中,經歷著不同的階段,如:開放、融合、交流等。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區域及不同的群體,民間音樂均出現了匯合,但其具體的情況存在差異,并且其匯合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民間音樂屬于無意識的集體行為,在自主的、原生的創作過程中,促進了音樂文化的傳播。
三、民間音樂的發展觀
民間音樂源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區,體現著地區的、民族的音樂文化,我國擁有著56個民族,地域較為廣闊,因此,民間音樂具有豐富性、多元性、本位性,是民族群眾的主體精神食糧,而對于非民族群眾來說,則是客體。為了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要借助相對論,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對民間音樂發展和倒退的判定。民間音樂的發展雖然是由主體自主形成的,但它也受非主體音樂理念的影響。
文化存在的重要作用便是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在對民間音樂的學習與研究過程中,不能一味地保存民族音樂的形式,而忽視其文化發展的規律。民間音樂的發展可以實現產業化,在此基礎上,將利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利于地方旅游業的繁榮。
民族文化承載著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因此,它具有獨特的價值。文化的文明程度體現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作為重要的評判參考指標,它缺少既定的標準,在判斷社會生產方式進步與否時,不能以其出現的時間先后為依據,主要是由于社會生產方式具有共時性與多元性,在相同的時空中存在的相同的生活價值觀,此時,彰顯著人類最真實的生活。因此,對于民間音樂的主體來說,要根據區域的特點,尊重自身音樂的傳統,在對其繼承的基礎上,才能夠實現對民間音樂風格的保持。目前,民間音樂藝人通過自身的實踐經驗傳遞著民族的藝術,因此,他們的主體性要得到肯定,其發言權應給予尊重。
對于民間音樂發展觀而言,不同民族擁有自身的獨特發展,此時,不僅要給予其尊重與肯定,還要對民間音樂給予贊同與支持。民間音樂的行為與活動,是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礎上,要對不同樣式、不同層次與不同環境的民間音樂進行欣賞,作為民間音樂的原生態,它們在逐漸適應不同的群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眾與不同的需求。面對原生態的民間音樂,不能一味的追尋,要促進其發展,要保證民間音樂的生態具有流動性與時空性。
四、民間音樂的應用性
民間音樂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無論是音樂創造者還是音樂欣賞者均要對其進行保護,并促進其發展。在音樂行為開展時,要明確音樂的功能性,如:社會功能、宗教功能、藝術功能等,民間音樂具有較強的應用性,進而促進了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其生態性與應用性二者是緊密聯系的,一旦失去應用性,民間音樂便失去了其傳承的意義。
民間音樂在社會文化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流動性,讓人們對其有著較高的關注,它促進了人們的團結,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著名思想家曾說:傳統的、生態的并不是固定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洋溢的、流淌的,猶如江河,雖然離開了其源頭,但它也不斷的膨脹。民間音樂如奔流的河水,雖然源于各個民族,但在社會生活過程中,它適應著群眾的生活,體現著群眾的思想,因此,民間音樂才獲得了持續的發展。
在我國民族文化中,民間音樂可以稱之為文化的根基,正如茅臺與貴州水、陳醋與清徐工藝、乳業與天然牧場,因此,民族音樂文化與民族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我國,眾多的民族音樂家均十分熱愛民族的文化,借助民族資源繼承著、發展著民間音樂,在此基礎上,民間音樂文化的發展具有了多元性與創新性。在中華民族音樂發展過程中,民間音樂生生不息,滋養著民族群眾,弘揚著民族精神。
五、結語
綜上所述,民間音樂的生態問題討論是激烈的,為了實現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無論是民間音樂主體還是客體,均要承擔自身的責任、履行相應的義務,在神圣的使命作用下,讓傳統的民間音樂文化保持鮮活的生命力,讓其生態性更加顯著。民間音樂文化是由各個民族、各個地區與各個群體構成的,作為珍貴的民族財富,要推動其實現可持續發展,此時,要對當下的精神文化進行借鑒,使民族民間音樂更加豐富與多元。同時,在解答民間音樂生態問題時,要保持積極性與慎重性,民間音樂的繼承與發展是重要的,它不僅能夠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能夠加強人類的溝通與交流。民間音樂的生態,符合不同層次對音樂的渴望。
參考文獻:
[1]陸棟梁.西部地區民間音樂文化生態系統在旅游文化產業中的變異與重建[J].廣西教育,2014,(35).
[2]樂之樂.民間音樂傳承與保護的民俗學思考——以湘西苗族民歌為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5).
[3]林琳,萬方源.音樂生態學視角下皖北墜子的流變[J].民族藝術研究,2013,(05).
[4]王玉林,方金茹.民族民間音樂傳承、保護與發展思考——以苗族飛歌為例[J].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