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力
[摘要]生態文明建設是我黨對馬列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通過深入分析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提出生態文明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是統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建設生態文明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以人的全面發展為重點。以科學制度為保障,用科學方法來推進。
[關鍵詞]生態文明;馬列主義;理論;共產主義;五位一體
黨的十七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十八大做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并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形成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布局。這是我黨對馬列主義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
一、生態文明的概念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其主要包涵生態意識文明、生態制度文明、生態行為文明和生態文化文明等方面。
二、準確把握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
1、生態文明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生態文明的提出是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進一步認識。社會發展過程是具有客觀性和規律性。我黨在長期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加深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和理解。社會發展在遵循思維規律、社會規律、歷史規律和經濟規律的同時,還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的約束。人類任何嚴重違背自然客觀規律的行為,都將遭到自然界的報復。當今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促使人們對社會發展的自然客觀規律進行深刻反思和重新認識。而我黨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正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結合中國長期實踐,對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進一步認識的基礎上得出的。
生態文明的提出是對當代馬列主義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還有很漫長的建設道路,迫切需要正確和完善的理論作為指導。我黨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促進了我國社會和經濟的大發展和大繁榮。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同樣遇到了西方國家在工業文明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瓶頸。我黨在匯聚人類古今中外智慧結晶的基礎上,開創性的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對當代馬列主義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生態文明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建設把許多前所未有的重大嶄新課題擺到黨的面前,迫切需要立足中國國情作出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回答。同時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歷史性、開創性的人類活動,不斷產生和積累著加快中國現代化的新經驗,為黨依據實踐作出合乎規律的理論發展、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此外生態文明構筑了中國與世界交流嶄新的平臺,有利于根據國情作出新的理論概括,不斷創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優勢。
2、生態文明是統籌四大建設的必然要求
實現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需要進一步保障。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財富極大豐富,達到可以滿足整個社會及其成員需要的程度,并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當今,世界各國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都普遍遇到了資源、空間、環境質量等自然因素的嚴重制約。如果按粗放型的發展模式,物質財富的增長將趨向極限甚至倒退,無法滿足社會和個體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因此,迫切需要通過建設生態文明,優化社會和經濟發展結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并將生態的多樣性、穩定性、平衡性轉化為社會所能滿足個體需求的多樣性。
實現共產主義的精神基礎需要進一步完善。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全體社會成員具有高度的共產主義覺悟和道德品質,這都是共產主義社會基本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態意識和生態道德,是共產主義社會中純粹的人所應當具備的基本精神條件之一。通過建設生態文明,將進一步汲取古今中外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精華,有效促進全社會生態意識和生態道德的認同和形成。同時,建設生態文明有利于個體共產主義覺悟和道德品質的培育,進一步有效約束個體私心和欲望的膨脹,實現既各盡所能快樂的工作,又按需分配享受品質的生活。
實現共產主義的政治基礎需要進一步提升。在共產主義社會中階級和階級差別都將消滅,國家完全消亡;管理公共事務的機構雖然存在,但社會職能已經失去階級性質。這都要求通過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積極推動公民道德建設,培育具有生態素質的理性公民;同時要轉變政府職能,以自然生態平衡的理念提高社會自治能力和水平。
實現共產主義的社會基礎需要進一步統籌。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城鄉差距仍不可忽視。生態文明理念的提出,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并發現鄉村的生態優勢和生態價值。通過各有重點的生態文明建設,順勢應時,促使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強化鄉村生態發展優勢,實現經濟、文化、自然等因素的多樣性,有利于社會系統的平衡與穩定。統籌城鄉均質化、均等化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也是實現共產主義重要前提。通過生態文明建設,積極發揮工業對農業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對農村的輻射作用和帶動作用,全面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三、以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1、以科學的理論指導生態文明建設
認真總結我黨在理論建設方面的歷史經驗,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不斷創新工作理論、工作理念和工作思路,努力探索和把握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在“十三五”期間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繁榮與發展,為實現共產主義奠定堅實基礎。要始終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以“四個全面”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開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科學確定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和核心
建設生態文明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重點。要加大自然生態保護和建設,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推進資源節約利用,推動環境污染治理,構筑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良好的“生產、生態、生活”環境。深入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國家環境與健康行動計劃》、《全民健身計劃》等,全面提升社會成員的生態意識、引導形成生態行為,積極構建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明要以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核心。要著力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積極構建健康、安全、道德的生態環境,推進社會的公平正義,提高全體社會成員的幸福感,共享品質生活。
3、以科學的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
必須堅持以改革創新強動力增活力,積極推動生產方式生態化轉變,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作用,建立健全生態補償、資源有償、損害賠償等制度,推動城鄉產業互補,文明交融。同時要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道德、公平、正義等非市場經濟因素調節的制度保障,逐步建立以民生、公共安全、幸福指數等作為重要指標的政績考核制度,積極發展社會經濟,改善環境質量,提高生活品質,努力創造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幸福。
4、以科學的方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要將長期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與創新相結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重點要以“五個統籌”為基礎,著力促進城鄉產業協調發展、城鄉規劃和基礎建設同步進行、城鄉勞動力平等就業、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等方面建設,逐步建立城鄉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的長效機制,全面推進生態文明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