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琦
(湖南女子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湖南花鼓戲與民族聲樂探析
汪 琦
(湖南女子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本文從湖南花鼓戲與民族聲樂的關系和差異等方面入手,對這兩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進行簡單的研究與討論。
湖南花鼓戲;民族聲樂;研究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和研究討論,找出湖南花鼓戲與民族聲樂的共通之處和差異明顯之處,從而促進兩者的進一步發展。湖南花鼓戲和民族聲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簡單來說,湖南花鼓戲起源于湖南的民歌,二者在許多方面存在共通之處,另外,二者在發展歷程中,相互借鑒、相互促進、相互影響。下面,本文將對二者進行一定的介紹和分析,找出二者存在的內在聯系和差別。
(一)什么是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是湖南省的一種漢族戲曲劇種,是湖南各地花鼓戲流派的總稱。由于流行地區不同而有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衡陽花鼓戲、邵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六個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藝術風格。各地花鼓戲的傳統劇目約有四百多個,音樂曲調三百余支。音樂主要是以極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嗩吶、琵琶、笛子、鑼鼓等民族樂器作伴奏,曲調活潑輕快,旋律流暢明快,代表作是唱遍大江南北,風靡海內外的湖南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ü膽蛞彩菄曳俏镔|文化遺產之一?;ü膽虻囊魳非{約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聯綴結構體,輔以板式變化。根據曲調結構、音樂風格和表現手法的不同,可分為川調、打鑼腔、牌子和小調四類。
(二)湖南花鼓戲的唱腔特點。湖南花鼓戲是由小調、民歌發展而成,在花鼓戲中,民歌與小調表現得尤為突出。在不同的地方加上當地的方言的腔調,使得它更加韻味十足、耐人尋味。一般而言,花鼓戲之類的民間戲曲,在其發展歷程中是沒有“聲腔”這一概念的,如若將花鼓戲唱腔進行分類的話,則需要根據伴奏形式的不同以及唱腔的類型的不同來分?;ü膽蛟谛纬沙跗?,一般是單聲腔的,但在其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它不斷吸收了各種聲腔特色,使之形成地方特色的戲曲。花鼓戲中的氣顫音、花舌音、波音、裝飾音等技巧同唱腔結合起來,就形成了現在人們所熟知的梁臺調、十字調、采蓮調、木馬調、逃學錢調、安童調、比古調等等。這些都是湖南花鼓戲唱腔的特點的體現。
(一)什么是民族聲樂。中國民族聲樂是以目前我國音樂院校中民族聲樂專業為代表的,它既不同于民歌、說唱、戲曲的演唱,又是在繼承并發揚了這些傳統演唱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歐美聲唱法的歌唱理論和優點而形成的獨樹一幟的,具有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族歌唱藝術。廣義的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主要包括傳統的戲曲演唱、曲藝說唱和民間的民歌演唱三大類民族演唱藝術,也包括新民歌、新歌劇的演唱和西洋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形式繁多,風格迥異;狹義的民族聲樂藝術,則可以簡單地理解為現代人所說的“民族唱法”。
(二)民族聲樂的特點。中國民族聲樂的演唱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深深扎根于社會和民間,是極受歡迎的藝術形式,在漫長的發展中,它不斷完善、豐滿,并帶有時代的特色,其形成的主要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它的唱法、音色統一,明亮圓潤。根據中國的漢字發音的規律,幾乎每一個字都有一個元音,而元音正是用來表現音色的,在演唱過程中,咬字快而有力,輕快而不失音色,這是它的唱法上的顯著特點;第二,中國的歌曲是演唱和語言的高度結合,從而產生藝術效果,由于中國悠久的漢字文化和漢語的發音特色,要想唱得清楚,必須咬字準確,快速而有力,因而形成它唱法的第二個特點,即字正腔圓,表現清晰;第三,由于不同的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程度和文化發展的差異,民族聲樂呈現出強烈的地域特色,人們在演唱的時候,為了表現出不同的唱法,運用了別具特色的技巧,這就促成其第三個特點,即重視技巧,崇尚個性。
(一)從發展歷史上來看,民族聲樂先于湖南花鼓戲,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湖南花鼓戲的唱法起源于民族聲樂。湖南湖南花鼓戲是極具當地特色的戲種之一,它的最初唱腔來自于湖南的民歌,而民歌又是屬于民族聲樂的范疇,湖南花鼓戲的唱腔往往帶著湖南民歌的元素在里面,因此,說湖南花鼓戲的唱腔起源于湖南民族聲樂一點不為過。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湖南的花鼓戲唱腔逐漸形成自己特有的唱法和技巧,由于花鼓戲是一個戲曲,即一個集音樂、故事于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因此,花鼓戲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現代民族聲樂表演藝術是指以演唱傳統民歌、民族歌劇和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地方特色的歌曲所采用的發聲、咬字、行腔及表演等方面的綜合藝術,它繼承了戲曲、曲藝等傳統聲樂藝術中的精華,又吸收了西歐美聲發聲方法,并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造出的一種科學的、民族化的演唱與表演藝術。從上面的定義我們不難看出,民族聲樂演唱跟戲曲、曲藝等傳統聲樂藝術是分不開的,它是從戲曲、曲藝等傳統和民間歌唱的發聲技術元素中提煉升華出來的符合特定規范的歌唱,民族聲樂的存在離不開戲曲、曲藝和傳統民歌的養料。湖南花鼓戲同屬于戲曲、曲藝的范疇,由此可見民族聲樂演唱與湖南花鼓戲唱腔也有著千絲萬縷的同根關系,它們有著共同的文化底蘊,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具體來說,湖南花鼓戲和民族聲樂在唱法上有共通的美學精神。首先,他們都非常講究押韻以及歌曲抒發的意境,他們在表達上都很委婉,特別是涉及男女感情方面的歌曲,其次,二者在表達上非常地樸實易懂,表達大眾的平凡的生活態度和感情,符合勞動人民特有的氣質。
上述特點并非是固定的套路,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不同的地域中,它們也許還有更加切合的共通之處,因此,在這里不可一概而論。
民族聲樂和湖南花鼓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未來的發展中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繼承傳統,發揚“揚棄”精神,對于優秀的唱法和聲樂創作,我們應該繼承并將其發揚光大,但對于那些不符合時代精神的東西我們需要丟棄,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傳承;第二,在繼承的基礎之上,發揚創新精神,與當今時代特色相結合,不斷豐富民族聲樂和花鼓戲的內容和唱法,為其注入新的血液。
[1]尹萍.試論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展[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4).
[2]涂怡嵐.中國民族聲樂:以交流促進步因創新得發展——2007“第三屆全國民族聲樂論壇”綜述[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04).
[3]安永明.論花鼓戲潤腔與民族唱法的借鑒——以湖南花鼓戲為例[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1(03).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二十一世紀我國民族聲樂多元化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2YBA176。
J617.13
A
1007-0125(2015)06-0083-02
汪 琦(1961-),女,侗族,湖南芷江人,碩士學歷,教授,湖南女子學院藝術表演系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聲樂藝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