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志威

【摘要】目的 觀察對于冠心病的患者,使用冠心丹參滴丸治療的療效,測評其安全性。方法 選擇2013年11月~2014年7月在我院治療冠心病的患者56例,將其隨機分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8例。兩組都采取常規藥物治療,觀察組再聯合冠心丹參滴丸進行治療。觀察兩組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病情癥狀和生命體征,對比兩組療效。結果 觀察組冠心病患者的總有效率是92.86%,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1.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冠心病的患者,使用冠心丹參滴丸進行治療,能夠在保證較高的安全性的基礎上,獲得顯著的療效,在臨床上有非常積極的重大影響力。
【關鍵詞】冠心病;冠心丹參滴丸;療效;安全性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
在臨床上,用于治療冠心病患者的藥物種類繁多[1]。本文研究當中,針對冠心病的患者,使用冠心丹參滴丸進行治療,取得可觀療效[2],現將詳情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1月~2014年7月在我院治療冠心病的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入院后,經過臨床診治,均符合冠心病疾病的標準。將這56例冠心病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8例。觀察組男16例,女12例,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50.36±7.56)歲。對照組男15例、女13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50.15±7.74)歲。對兩組冠心病疾病患者的性別、患者的年齡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給兩組冠心病的患者,都采取常規藥物[2]治療,包括使用β-受體阻滯劑與硝酸酯類藥物。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再聯合冠心丹參滴丸進行治療,冠心丹參滴丸用藥方式為10粒/次,3次/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1.3.1 觀察指標
對兩組冠心病的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療方式,實施對應的治療方案,觀察兩組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病情癥狀和生命體征,對比兩組冠心病患者的療效,以此作為觀察指標。
1.3.2 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冠心病疾病的患者,在經過治療后的效果,將其分為3個等級標準[3]。
顯效: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病情癥狀、生命體征得到明顯的改善或者病情消失。
有效: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病情癥狀、生命體征有所改善,病情偶有發作,但發作次數和時間有所減少。
無效:冠心病患者的臨床病情癥狀、生命體征、病情發作情況沒有改善,嚴重者病情加重。
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把所有的數據錄入到SPSS 20.0軟件中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冠心病的患者分別接受治療后,其臨床病情癥狀、生命體征等表現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根據結果顯示,觀察組冠心病患者的總有效率是92.86%,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71.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冠心病是由心肌短暫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近年來,隨著我國老齡化不斷的加大,冠心病成為臨床老年人的常見病發證之一,同時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疾病。冠心丹參滴丸[4]是臨床上常用來治療冠心病患者的一種藥物,其主要的中藥成分包括降香、丹參、三七。其中降香作為佐使,具有調節患者血液循環的功效,能夠保證較好的抗凝作用。丹參作為臣藥,可以調節患者微循環中的血流速度,擴張患者的冠狀動脈,減少形成冠狀動脈、主動脈內膜粥樣斑塊。三七作為君藥,可以改善患者的ATP酶的活性,消除患者體內的自由基,擴張患者的心腦血管。三味藥共同作用,可以達到理氣止痛、活血化瘀的目的[5]。在本次研究當中,觀察組冠心病的患者,在采取冠心丹參滴丸治療后,其治療的總有效率高達92.86%,而對照組冠心病的患者,不使用冠心丹參滴丸治療,其治療的總有效率僅有71.4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冠心病的患者,使用冠心丹參滴丸進行治療,能夠在保證較高的安全性的基礎上,獲得顯著的療效,在臨床上有重大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王 勇,李中峰,陳建新,等.基于冠心病心肌缺血血瘀證小型豬血清核磁共振代謝組學的研究[J].分析化學,2011,39(8):1274-1278.
[2] 趙慧輝,楊 帆,王 偉,等.無標記定量法研究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血瘀證的差異蛋白質組[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10,31(2):285-292.
[3] 高閱春,何繼強,姜騰勇,等.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與冠心病危險因素的相關分析[J].中國循環雜志,2012,27(3):178-181.
[4] 謝亞利.舒適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術后心理和生活質量影響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1):11-13.
[5] 何英泉,曹中有,李阿平,等.復方丹參滴丸治療冠心病心絞痛84例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6):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