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鵬 楊平
BIM技術在蘭州西站項目的研究與應用
范大鵬 楊平

摘 要:以BIM技術結合寶蘭客運專線蘭州西站項目為依托,重點介紹BIM技術在施工總承包項目中的研究與實際應用情況。
關鍵詞:BIM;模擬;碰撞檢測;復雜節點
蘭州西站項目工程站房主體結構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鋼結構夾層+鋼結構屋蓋,屋蓋主結構采用正交空間管桁架結構體系;機電安裝專業繁多,包括多路電源供電、照明、氣體滅火、消防水、給水、中水處理、虹吸雨水、消防自動報警、視頻監控、數據網絡、通信、公眾信息、建筑設備監控、能源管理、建筑設備集成、漏電報警、綜合布線等20多個系統。
蘭州西站作為中國鐵路總公司BIM試點工程,意義重大,為今后BIM技術在鐵路系統的開展做鋪墊。
2.1 模型準備
蘭州西站模型是由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技術發展部(簡稱同濟院)負責建立,在2013年5月31日完成建模。由于設計圖紙的更新,蘭州西站三維模型也進行了模型的深化。由于國內沒有統一的標準,根據國外標準定性模型的精度為LOD300,在同濟院提供的模型基礎上,對蘭州西站進行4D模擬施工、管線綜合運用、復雜的節點模擬和三維渲染。蘭州西站項目全景模型見圖1。
2.2 管線綜合運用
與傳統的施工軟件相比,BIM能更好地協同各個專業系統,進行綜合檢測和觀察。利用BIM技術的三維可視化,對模型進行輕量化轉變,結合Navisworks軟件在施工前期進行碰撞檢測,生成碰撞報告文件,直觀解決空間關系沖突,優化工程設計,減少施工中可能存在的窩工和返工情況,優化空間和管線排布方案。問題被優先反饋到設計院,設計院根據碰撞報告文件進行施工圖紙的優化和修改,以滿足施工要求并指導施工。通過管線綜合合理布置,協同機電與土建、結構專業之間的信息交互,確定管線和預留洞的精確定位,避免二次開洞及堵洞,優化管線,提高機電安裝的效率,確保機電安裝的順利進行(見圖2)。
2.3 后期運維管理
本工程在施工過程中應用BIM技術,局部深化建模與現實建筑相符。在此基礎上,將BIM技術與運營維護管理系統相結合形成一個快速共享的管理平臺,可輕易查詢到每個房間的信息、功能、面積及商業租戶信息的變更。通過賦予各個系統的空間位置信息,把二維轉換成三維圖形位置,更直觀形象地觀察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提前發現故障,便于查找(見圖3)。將獨立運行操作的設備數據上傳到平臺上,及時了解設備的運行狀況并進行遠程控制。通過大量的數據來分析在運維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和隱患,并優化和完善現行管理,達到最優狀態。

圖1 蘭州西站項目全景模型

圖2 管線綜合運用
2.4 模擬施工與指導施工
蘭州西站在結構施工階段通過疊加時間軸方式,進行進度三維模擬施工(見圖4)。運用三維空間直觀快速地將施工計劃與實際進展進行對比,使管理人員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問題,利用BIM技術在各個專業之間的信息交互,進行方案的合理優化修改,減少建筑質量問題、返工和整改,確保工期的順利進行,提前完成施工任務。
2.5 復雜節點優化
將9.45m復雜勁性梁柱節點進行精細化建模,表達出每一根鋼筋、套筒的真實性,在模型達到精度要求后,通過對復雜勁性節點的施工工藝模擬,與施工隊伍和技術人員進行三維可視化模型的技術交底,發現套筒連接對鋼筋下料要求高、焊接部位質量精度高等問題(見圖5—圖8)。利用BIM技術進行方案的修改、圖紙的深化,不僅節約施工時間,還確保施工質量。

圖3 運維管理

圖4 蘭州西站模擬施工

圖5 吊裝鋼柱

圖6 安裝主梁梁面縱筋

圖7 穿腰筋

圖8 最終成型
2.6 應用效果
蘭州西站采用大量的鋼結構施工,鋼結構體量大,結構形式多,同時與土建、機電等專業配合工作量大。如何避免在協同工作中防止碰撞等問題,提高施工效率就成了一個難點。通過BIM技術的模擬施工對鋼結構進行整體的規劃和吊裝工藝的模擬,采用疊加時間軸的方式進行可視化的動態模擬,直觀快速地觀察吊裝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并對鋼結構的吊裝方案進行修改,提前采取解決措施,減少返工等問題,提高吊裝的效率,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數據(見圖9)。

圖9 鋼結構模擬施工
BIM技術對工程項目信息的數字化表達,在建筑業中的直接應用,代表信息技術在我國建筑業中應用的新方向。BIM技術涉及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運營單位通過對模型的查看和分析,可以了解到整個建筑的運行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檢修和維護,只有貫穿整個施工過程和后期的運營維護才能實現價值。隨著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利用BIM進行設計的技術會越來越成熟和完善,只有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才能盡快走出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范大鵬:中鐵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工程師,北京,100010
楊 平:中鐵建工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助理工程師,北京,100010
責任編輯 苑曉蒙
中圖分類號:U215.1;TP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61X(2015)05-006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