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松
(浙江省桐鄉市鳳鳴高級中學,浙江 桐鄉 314500)
基于“問題解決型”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置一定的問題情境,提供引導和給予所需的有關資源,讓學習者在問題情境中探索解決辦法,從而使學習者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取問題解決技能、優化問題解決策略和內化物理學科知識.通過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問題”是該教學模式的第一基本要素,在問題解決型教學單元中,“問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在該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者)是第二基本要素,它是整個教學環節的中心,問題是為學生服務的.如果離開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問題解決型”的教學模式就不能成功,也失去了教學的意義.本教學模式的第三基本要素是教師(指導者),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提出相應的問題,當然問題也可以由學生本人或通過討論提出.在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教師還是一名引導者和教練員,是學生問題解決的評價者和資源的提供者.
基于“問題解決型”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有其獨立的內容和流程,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1教材第一章中“電容器的電容”為例來闡述該教學模式的基本內容和操作策略.
(1)從學習順序來說,問題應該是初次遇到的、新穎的、生動的.
過去的教學,基本上是為教師好教而設計的,是一種以教師或課本為中心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教學難以適應現代青少年的生存狀況,它是我們的教育難以帶來人自身的創新和拓展,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狀況,正在受到沖擊.現代教育觀認為,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應當是一種教育資源.學生的全部既有經驗、智慧、知識和學習的內在積極性,都應當為教師的教學所用,應當成為動力之源、能量之庫.由此可知,問題的來源和問題的解決都應該利用好學生這種活性資源.
筆者在高中物理選修3-1教材“電容器的電容”的教學前,曾找幾個學生,先讓他們對本節內容預習幾分鐘,然后圍繞3個問題展開話題:① 預習后你想到了什么?② 你沒有弄清楚的是什么?③你對本節內容的學習有什么建議?通過聊天,可以得到很多信息,這些信息都是在學生前知識和前概念的基礎上獲得的.為了能客觀反映事實,這些學生分別是在學業水平好、中、差各個層次中選擇.通過這樣的聊天,我們在課堂上呈現問題情景的方式能盡可能地與現實中的一樣.
在“電容器的電容”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設置這么幾個問題:
問題1:電容器有什么作用?
問題2:電容器內部結構是怎么樣的?是不是很復雜?
問題3:電容器是如何儲存電荷的?
問題4:電容器外殼上的“100μF 6.3V”表示什么意思?
問題5:平板電容器的電容與哪些因素有關?
問題6:電容器有哪些種類?
(2)學生研究某些問題時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自主判斷或推理.
上述問題“電容器有什么作用”的研究中,教師可通過以下的演示實驗:用耐壓為380V,電容為400μF的電容器插入市電充電,后短路放電,可以觀察到電火花.教師在學生得到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判斷,最后得出電容器的作用是儲存電荷這個結論.
在解決“電容器內部結構是怎么樣的?是不是很復雜?”這一問題時,教師可以事先提供一些紙介電容器(如日光燈起輝器里的電容器),讓學生動手拆卸電容器.通過學生親手實踐,使他們認識到電容器是由兩個正對的金屬板組成,中間夾著絕緣物質——電介質.
(3)學生在個人化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再返回于師生互動研討上,可以強化學習效果.
在研究“電容器外殼上的‘100μF 6.3V’表示什么意思?”時可以這樣安排教學片斷:
投影并分析:各種電容器外殼上除了商標和型號外還有兩個數據“100μF 6.3V”,不同的電容器這兩個數據也不相同.下面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這兩個數據的含義.

圖1 電容器充放電示意圖
實驗演示:連接好實物圖(電路圖如圖1),對電容器進行充、放電,觀察現象,特別是觀察電流表的偏轉角度;改變電源電壓,重復對電容器進行充、放電,觀察每次充、放電時電流表偏轉角度的變化.
師:在這個實驗中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得到什么結論?
現象:電源電壓小,電流表指針偏轉角度較小,反之則較大.
結論:電流表指針偏轉角度的大小可以判斷電容器帶電量的多少,由實驗可知,電容器兩極板所帶電荷量Q隨兩極板電勢差U的變化而變化,兩極板電勢差U減小,它所帶的電荷量Q也減小,反之亦然.
師:我們把電容器所帶電荷量Q和兩極板間的電勢差U的比值,叫做電容器的電容,用C表示,

上式表明,要使電容器兩極板間的電勢差U達到一定值,所需電荷量Q越大,電容器的電容就越大,由此可知電容C表征了電容器容納電荷的本領大小.
實驗演示:規格不同的兩個電容器用同一電源充電,再進行放電.
師:在這個實驗中你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圖2
現象:不同電容器充、放電時,電流表指針偏轉角度不一樣.
結論:不同的電容器在電壓相同的情況下儲存電荷的本領是不一樣的.
實驗演示:如圖2所示,底面積不同的兩個容器裝水,在水的高度差相同的情況下,右邊的容器所裝的水量多.
師:類比一下,電容器的電容與裝水容器的高度、底面積中哪個量相似?
師生研討,得出結論.
結論:電容器的電容C與裝水容器的底面積相似.
師:容器底面積是容器的性質,只與容器本身有關;相類似,C是電容器的一種特性,只與電容器本身有關.

師生互動,得出結論,C由電容器本身決定,與Q和U無關.
師:在國際單位制中,電容的單位是法拉,簡稱法,符號F.1F=1C/V.法拉的單位太大,常用的電容單位還有微法(μF)和皮法(pF).1F=106μF,1F=1012pF.師:現在大家應該知道了上面第一個數據的含義了吧,它是電容器的電容,表示電容器儲存電荷的本領大小.
師:如果有一個容積為100mL的容器,能不能裝200mL水?
師:那么電容器儲存電荷有沒有限度呢?
討論:相類似,電容器儲存電荷有一定的限度,電容器外殼上所標的數值為電容器的額定電壓,即電容器在這個電壓下可以長時間工作.
(4)學生在研討和個人化學習中進行自我總結,并將學習所得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識和技能中.

圖3
在處理“電容器是如何儲存電荷的?”時學生在研討后將所得融入到原有知識中,從而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片段如下:
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來做下列的實驗.
實驗演示:連接實物圖(電路圖如圖3所示),開關先合在1處,觀察現象,再合在2處,觀察現象.
師:現在我們來討論一下,為什么開關合在1處時電流表指針偏轉后又恢復,合在2處時電流表指針偏轉后也恢復原狀?并注意指針的偏轉方向.電容器又是如何儲存電荷的?
學生思考并得出結論.
結論:開關合在1處時,電流表指針偏轉,說明電流表中有電荷通過,最后到達極板,電源使電容器二極板分別帶上等量異種電荷,也就是說電容器儲存了電荷.我們把電容器的一個極板所帶電荷量的絕對值,叫做電容器的帶電量,用Q表示.當電容器兩板電勢差等于電源電壓時,電流為0,所以電流表又恢復原狀;合在2處時電容器兩板正負電荷互相中和,有電流產生,電流表指針偏轉,方向與第1次時相反,后電容器不帶電,兩極板間電壓為0,電流消失,電流表恢復原狀.
師:我們把使電容器帶電的過程叫做充電,使電容器正負電荷互相中和的過程叫做放電.

圖4 電容器充放電微觀解釋
多媒體演示:電容器的充、放電.(微觀解釋,如圖4所示)
師:由于充電,電容器兩極板帶等量異種電荷,兩板間存在電場,此時電容器所儲存的能量叫電場能.
師生共同交流:充電:電能——電場能;放電:電 場 能——電能——內能.
基于“問題解決型”的高中物理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主動精神、創造欲望、創造思維和創造能力.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更多地開發了學生這一資源,通過使學生更多地介入教學各個環節,從而改善教學的效果以及學生對學習的體驗.它有助于革新教師的教學理念,確立教學工作必須圍繞學生的“學”,力戒從教師的“教”出發的思維習慣.但不可否認的是,任何創新都會隨著社會的進步,環境的變化而落伍被淘汰,所以盡管是最新的理論與實踐,都應該與時境的遷移相適應.所以我們在實施該教學模式過程中,也要不斷地進行調整,使它能適應于時代,適應于社會,適應于學生.
1 郭思樂.素質教育的生命發展意義[J].教育研究,2002(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