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琰 任 藝 李筱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中學,北京 100191)
2015年北京高考物理的實驗題考查了單擺這個力學實驗,改變了連續3年考查電學實驗的“傳統”.該題以“利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為實驗目的,將儀器選取、數據處理分析和函數圖像關系融合為一道考題,突出考查學生對物理實驗中的實驗操作的理解.此考題出題靈活、富有新意、綜合性強,突出了對學生物理思想以及綜合能力的考查,具有一定的區分度.本文對該題的第④問的T2-L圖像關系進行分析,試著探討除了試題給出的選項之外,得到圖像結果的其他可能性,希望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原題.[2015年北京卷第21題(2)]
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的實驗如圖1所示.
①-③略.
④ 用多組實驗數據做出T2-L圖像,也可以求出重力加速度g,已知3位學生做出的T2-L圖線的示意圖如圖2中的a,b,c所示,其中a和b平行,b和c都過原點,圖線b對應的g值最接近當地重力加速度的值.則相對于圖線b,下列分析正確的是(選填選項前的字母)

圖1

圖2
(A)出現圖線a的原因可能是誤將懸點到小球下端的距離記為擺長L.
(B)出現圖線c的原因可能是誤將49次全振動記為50次.
(C)圖線c對應的g值小于圖線b對應的g值.

(1)圖線a為圖線b向左平移,顯然是擺長L測量偏小,可能的原因不是“誤將懸點到小球下端的距離記為擺長L”,而是“把細繩長當做了擺長L”;
(2)圖線c的斜率小于圖像b的斜率,故g的測量結果應為偏大;

故正確答案應為(B)選項.
許多學生都會追問,除了(B)選項給出的答案外,是否還存在其他的可能呢?

(1)圖線b是在赤道附近測得的結果,那么圖線c可能為兩極附近測得的結果;
(2)圖線b是在有空氣浮力的環境下進行實驗,而圖線c是在真空條件下獲得的;
(3)其他造成g偏大的實驗條件,如在深井中進行實驗等.
很明顯,題目中的3條曲線是在同一實驗地點、同一實驗條件下進行的,能夠使g的測量值偏大的可能操作,只有“測量周期時,誤將擺球(n-1)次全振動的時間t記為了n次全振動的時間,并由計算式T=t/n求得周期”這一個理由了,所以上述猜想都是不符合題意的.
看似命題者不經意地列出了一個選項,實質上是經過了縝密的思考之后的結果.
北京高考物理的實驗題連續3年考查了對函數圖像的理解,不僅是對高考命題指導思想的體現,也是對物理學科本質的挖掘.這類考題已經成為北京物理試卷的風格,并對高中的物理教學產生著深遠的影響.一線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從物理思想的本質著眼,教會學生如何進行科學、正確的思考.
(本文由海淀區進修學校馬朝華老師指導完成,特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