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馥,龐敏,吳柯穎,楊媚
(西南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油氣田應用化學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四川 成都 610500)
烷基糖苷(APG)是20 世紀80 年代末開發出的一種新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以碳水化合物和天然脂肪醇為原料制成。其優良的生物降解性能快速而完全地降解成 CO2、水和生物體,無毒無刺激,利于環境保護;去污力強,配伍性能極佳,有良好的協同效應,在水中有很強的溶解能力,被譽為新一代溫和性“綠色”表面活性劑[1-3]。
APG 已經有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早在1893年德國Emil Fisher 就報道了甲基糖苷的制備技術。20 世紀 80 年代我國開始了對烷基糖苷的研究,目前已有不少企業開始著力于烷基糖苷的工業化生產。但是,國內AGP 的發展現狀并不能令人滿意,主要表現在產品色澤和氣味上,且產品種類較少,在拓展APG 應用領域方面也未能投入足夠的力量[4]。
烷基糖苷具有優良的表面活性,泡沫豐富、細膩且穩定,能顯著降低油/水界面張力,有較高的乳化能力,形成的乳液穩定均一,可在較大的溫度范圍內作較長時間的存放[5-6]。短鏈APG 表面活性、起泡性、乳化性都較弱,無法滿足生產要求。中等碳鏈APG 排斥力增加,表面張力下降,乳化性、乳液穩定性相應增強;黏度較高,起泡性、泡沫穩定性較好,與其他表面活性劑有很好相容性,適合作為洗滌劑的表面活性劑組分。長碳鏈烷基糖苷由于優良的表面性能也可用于制造口腔衛生產品[7]。但碳鏈過長,會導致烷基糖苷疏水性增強,水溶性變差。因此,研究中長碳鏈APG 的表面活性及乳化性能對工業生產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本工作采用直接法合成C10~C14不同碳鏈烷基糖苷,對其結構及表面性能進行了分析,并將其應用于乳狀液中,對其乳化性能進行了對比研究。
實驗藥品:無水葡萄糖、正癸醇、十二醇、十四醇、對甲基苯磺酸,均為化學純,購于成都市科龍化工試劑廠;去離子水;0#柴油。
實驗儀器:旋轉蒸發器,鞏義市予華儀器有限責任公司;WQF-520 型紅外光譜儀,北京瑞利分析儀器有限公司;DS-U2 偏光顯微鏡,麥克奧迪集團;高速變頻無級調速攪拌機,青島同春機電科技有限公司;旋轉滴超低界面張力儀,北京哈科實驗儀器廠;DT-102 型全自動界面張力儀,淄博華坤電子儀器有限公司。
(1)產品制備 按比例稱取無水葡萄糖、脂肪醇、對甲苯磺酸于三口燒瓶中,安裝冷凝管、溫度計及攪拌裝置,在集熱式恒溫加熱攪拌器上緩慢升溫至110℃,恒溫反應4 h。冷卻至70℃,調節pH值至弱堿性。稱取出1g 反應物,采用新配制的斐林試劑判斷反應終點,若生成大量磚紅色沉淀則反應未進行完全,繼續反應直至生成少量沉淀反應結束,得到淡黃色透明液體。
(2)產品提純 將粗產物中未反應的脂肪醇抽真空旋蒸分離,再用氯仿-水混合溶液進一步萃取殘留的脂肪醇,分出下層溶有脂肪醇的氯仿溶液,收集上層水溶液,并旋蒸出水,最后用H2O2除去反應中生成的有色物質得到精制產物。
對合成產物進行紅外光譜測試,并與反應物葡萄糖譜圖進行對比,見圖1。
圖1 APG 與葡萄糖紅外譜圖
由圖1 可知,3442cm-1、3321cm-1為葡萄糖上O—H 的伸縮振動峰;2928cm-1為飽和烴類的C—H伸縮振動峰;1731cm-1、1665 cm-1為醚鍵C—O—C的骨架振動峰;1046 cm-1為C—O—C 中C—O 鍵的伸縮振動;1600 cm-1為糖苷特征吸收峰。與反應物葡萄糖譜圖對比可知:1384 cm-1為甲基C—H 平面搖擺彎曲振動峰,由于葡萄糖中無甲基存在,此峰即為產物中新增甲基的振動峰;718cm-1為 (CH2)n的骨架振動峰(n>4),更加充分證明了目標產物的存在。同時,產物中2843cm-1對應的甲基和亞甲基C—H 的對稱伸縮振動峰、1468cm-1對應的甲基和亞甲基的對稱和反對稱彎曲振動峰強度增大,表明產物中增加了亞甲基的數量,同時新增了甲基基團。
2.2.1 表面張力
采用吊環法測得不同碳鏈APG 在不同濃度下的表面張力值。配制濃度為50mg/L、100mg/L、200mg/L、300mg/L、400mg/L、500mg/L、1000 mg/L、2000mg/L、3000mg/L、4000mg/L 的APG 溶液。使用DT-102 型全自動界面張力儀在室溫下測定溶液的表面張力,作出對數濃度-表面張力曲線如圖2。
圖2 不同APG 對數濃度-表面張力曲線圖
由圖2可知,表面張力隨APG濃度增加而降低。當濃度達到一定值時表面張力趨于不變,表面活性劑分子在水溶液表面的吸附達到飽和,開始形成膠束,此時濃度即為APG 的臨界膠束濃度。當溶液濃度很小時,APG 以單個分子形式溶于水中及在表面上,隨著濃度增大,溶液內及表面上的分子數增多,溶液的表面張力也隨著快速下降[8]。
APG 碳鏈越長,表面張力越低。這是因為APG的兩親結構中—OH 趨向于使分子進入水中,烷烴鏈則阻止分子在水中溶解使其趨于向外遷移。這兩種趨勢平衡使APG 分子在液氣表面富集,—OH 伸入水中,烷烴伸向空氣,使水表面被一層非極性的碳氫鏈所覆蓋,導致水的表面張力下降。碳鏈增長則增強了其疏水性,使其更易在空氣/水界面層上形成緊密排列的吸附層,表面活性升高。
由圖2 可知,C10APG 的cmc 為2000 mg/L,最佳表面張力為30.9 mN/m;C12APG 的cmc 為1000mg/L,最佳表面張力為30.2 mN/m;C14APG 的cmc 為500 mg/L,最佳表面張力為29.7 mN/m。隨著APG 碳鏈長度的增加,APG 碳鏈之間的疏水作用增強,更容易發生疏水締合作用而形成膠束[9],即在較低濃度下就能形成膠束,cmc 越低。
2.2.2 界面張力
配制濃度分別為200mg/L、400 mg/L、600 mg/L、800 mg/L、1000mg/L、1500mg/L 的APG 溶液為水相,柴油為油相,使用旋轉滴超低界面張力在室溫下測定其界面張力,作出濃度-界面張力曲線如圖3。
圖3 不同APG 濃度-界面張力曲線圖
由圖3 可知,隨著APG 濃度增加,油水界面張力逐漸降低。濃度為2000mg/L 時,界面張力可以低至0.1mN/m,表明APG 具有顯著降低油水界面張力的能力。APG 通過極性頭吸附在油水界面上,隨著濃度升高,烷基鏈之間的相互疏水作用增強,形成更多膠束,APG 吸附作用增強,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的分子越多,界面張力越低[10]。APG 碳鏈越長,在水中溶解度越低,分子不易進入水相,容易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產生低界面張力[11]。
2.2.3 起泡性和穩泡性
配制濃度為1000mg/L、2000 mg/L、3000 mg/L、4000mg/L、5000mg/L 的APG 溶液各100 mL,高速(8000 r/min)攪拌1min 后,關閉開關,迅速轉移至刻度量筒中讀取泡沫體積Vmax,作為APG 的最佳起泡高度,反映其起泡性能。記錄從泡沫中析出50 mL 液體所需的時間t1/2,作為泡沫的析液半衰期,反映其泡沫穩定性。所得結果如圖4 所示。
由圖4 可知,最佳泡沫高度與析液半衰期均隨APG 濃度升高而增加,即起泡性與穩泡性增強; APG 碳鏈增長,起泡性與穩泡性也逐漸增強。泡沫破裂是氣泡內的氣體透過液膜擴散和泡沫中液膜排水的過程,泡沫穩定性的關鍵因素在于液膜的強度和排液速率,而這兩者又與溶液的黏度和表面黏度相關[12]。APG 碳鏈越長,泡沫表面分子間的作用力增強,液膜更加堅固,表面黏度增加,排液速率降低,APG 溶液本身黏度增加,因此液膜中的液體就不易排出,液膜厚度變小的速率變慢,延緩了液膜破裂的時間,增加了泡沫穩定性。
2.3.1 乳化性測定
在 100mL 具塞量筒中加入濃度分別為1000mg/L、2000 mg/L、3000 mg/L、4000mg/L、5000mg/L 的APG 溶液20mL,0#柴油20mL,蓋上塞子,上下猛烈振動30 次,靜置,記錄從靜置開始到分出10 mL 水的時間t,用以衡量其乳化能力,如圖5 所示。
圖4 不同APG 濃度-最佳起泡高度/析液半衰期曲線圖
由圖5可知,分水時間隨APG濃度升高而增加,即乳化性增強。碳鏈增加,乳化性也呈現增強趨勢。APG 碳鏈增加會使分子在相界面上所占的平均面積變大,這就迫使一部分APG 分子不同程度地傾斜于界面上,增加了界面膜的厚度。同時在界面上排列緊密,分子間相互作用力變大,界面膜強度增大,使乳化性能增強。疏水鏈碳數越多,越利于在相界面上的吸附,有效降低體系自由能,乳液穩定性 越好[13]。
2.3.2 乳液微觀形態
綜合上述結論,以柴油作為油相,3000 mg/L APG 溶液作為水相,配制乳狀液,在偏光顯微鏡下拍照,獲取乳液微觀形態,并與常見非離子表面活性劑OP-10 進行對比,如圖6 所示。
圖6 不同乳化劑形成乳狀液微觀形態
從圖6 可知,C10APG 與OP-10 乳化劑形成的乳液液滴大且不均勻, C10APG 由于在其大液滴間隙出現許多細小的液滴,填充性較OP-10 稍好;C12APG 和C14APG 乳化劑形成的乳狀液液滴尺寸均一、分散均勻。尤其是C14APG,液滴排列緊密,細液滴更多,粒級間橋接作用強,粒徑大小不同的乳滴形成粒徑級配,從而使液滴更加穩定。
將C14APG 作為乳化劑形成的乳狀液分別放置1h、12 h、24 h,在偏光顯微鏡下拍照,獲取乳液微觀形態,如圖7 所示。
由圖7 可知,C14APG 形成的乳液液滴大小基本均勻,尺寸在幾十微米。放置12h,乳液緊密性、填充性沒有明顯變化。隨著放置時間增長到24 h,乳液穩定性稍有減弱,液滴緊密性稍有降低,尺寸均一性降低,細液滴變少,穩定時間對APG 乳化性能無明顯影響。
通過以上微觀照片可以看出,C10APG 與OP-10形成乳狀液由于液滴的聚集及聚并速率較快,使乳狀液脫水速率較快,脫水率較高;C10APG 由于糖苷上的—OH 通過氫鍵作用與水分子緊密結合,使得其穩定性好于OP-10[14]。而C12APG 與C14APG形成的乳狀液體系非常穩定,這是因為APG 吸附在油水界面上,降低了油水界面張力,又對乳液液滴的穩定起到增效作用,形成的乳液液滴界面膜強度較大,乳狀液的穩定性較高[15]。隨著放置時間延長,油水界面膜強度有所降低,使得乳狀液穩定性降低,但由于乳液中小液滴的填充作用,使得乳液仍能克服沉降與分層作用保持穩定狀態。
圖7 C14APG 乳液不同放置時間微觀形態
(1)以無水葡萄糖和脂肪醇合成了C10APG、C12APG、C14APG。紅外光譜驗證了產物的結構。
(2)隨著APG 濃度增加,表面張力、界面張力逐漸降低,起泡性與穩泡性增強;APG 碳鏈越長,表面張力、界面張力越低,cmc 值也降低,起泡性與穩泡性逐漸增強。
(3)APG 作為乳化劑具有優良的乳化性能,形成的乳狀液體系穩定,隨時間變化乳業微觀形態無明顯變化。APG 濃度增加,乳化性增強;碳鏈長度增加,乳化性也呈現增強趨勢。
[1] 李和平,李夢琴. 淀粉基表面活性劑烷基糖苷及其應用[J]. 化工進展,1997,16(5):30-34.
[2] 胡立紅,周永紅,宋湛謙. 綠色表面活性劑烷基糖苷的合成及應用[J]. 生物質化學工程,2005,39(6):25-28.
[3] 聶容春,王杰,徐初陽. 生物基表面活性劑——烷基糖苷的發展現狀[J].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6(3):66-69.
[4] 劉艷蕊,由文穎. 環保型表面活性劑烷基糖苷的現狀分析[J]. 天津化工,2014,28(3):5-7.
[5] 汪多仁. 烷基糖苷的合成,性能及應用[J]. 化學工業與工程技術,1999,20(4):38-40.
[6] 楊朕堡,楊錦宗. 烷基糖苷——新型世界級表面活性劑[J]. 化工進展,1993,12(1):47-52.
[7] 孫勇偉. 烷基糖苷的物化性質及在硅丙乳液聚合中的應用[D]. 武漢理工大學,2009.
[8] 王青寧,宋瑩,張飛龍,等. 甘薯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劑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 化工科技,2010,18(2):9-13.
[9] 歐陽向南. 新型表面活性劑的合成與性能研究[D]. 荊州:長江大學,2013.
[10] von Rybinski W. Alkyl glycosides and polyglycosides[J]. Current Opinion in Colloid & Interface Science,1996,1(5):587-597.
[11] 鄭延成,韓冬,王紅莊. 雙尾硫酸鹽表面活性劑的溶液性質[J]. 石油化工,2007,36(3):285-288.
[12] 于寧. 烷基糖苷的合成及物化性能分析[D]. 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4.
[13] 趙艷濤,孫永強,康保安,等. 脂肪酸甲酯無規聚醚結構與性能關系[J]. 紡織學報,2009,30(9):59-64.
[14] Ahmad N,Ramsch R,Llinàs M,et al. Influence of nonionic branched-chain alkyl glycosides on a model nano-emulsion for drug delivery systems[J]. Colloids and Surfaces B:Biointerfaces,2014,115:267-274.
[15] 王增寶,白英睿,趙修太. 十二烷基苯磺酸鈉-堿復合體系乳化原油實驗研究[J]. 科學技術與工程,2012,12(16):3981-3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