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紅
摘要:新課程改革開展幾年來,大大小小的各級學校都開始了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筆者曾經研究了不少名師的示范優質課,確實感受到了教學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也體會到了新課程標準給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帶來的可喜的變化,筆者對此進行具體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 課堂教學 ? ?傳統教學 ? 新課程標準
新課程改革之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于追求學科的知識性,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承,過于強調學科本位,把學科自己孤立、封閉了起來,導致課堂上的小學生疲于應付抄寫生字和死記硬背課文。課堂上,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常常滔滔不絕地講,造成教師講得累、學生學得累的局面。課堂教學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似乎走進了一條死胡同。
新課程改革的到來仿佛給瀕臨死亡的人帶來了新鮮血液。
第一,將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變為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與合作”的新方式。教師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是他們自己的事情,要讓他們相信“我能學”。教師的作用從教授轉變為了組織、引導和點撥,幫助學生自主探討、獲取知識。教學方式的轉變一下子將學生和教師從課堂上死氣沉沉的氛圍中解脫了出來。課堂上,教師結合學生的實情,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自學和互學,在教師的指引下開展討論研究,最后由教師針對學生的疑難點進行精講。
課程改革后,新教材增加了生字量,新課程標準提出要讓低年級的小學生主動參與識字活動。在教學中,我給學生留出了充分思考和探討的機會,如在教學《要下雨了》一文中的生字時,為了讓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記憶這課的生字,我設置了兩個問題:一是:本課生字在讀音上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學生立刻認真研究起來,最后發現“悶”“伸”和“陣”的韻母相同。我又問:“伸、消、搬、嘩這些字有什么特點?”經過討論,學生發現這些都是形聲字。有的學生還指出:搬東西要用手,所以“搬”是個提手旁,而“潮”“濕”“消”都是三點水旁,都和水有關系。學生敢于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說出來,同時又學會了與他人分享,嘗到了合作學習的快樂以及獲得的成就感。
第二,新課程改革不僅促使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還要求學生的學習內容應和生活實際緊緊相聯。科勒涅指出:“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因為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圍就是課程的范圍。”這席話道出了語文教學的奧秘——知識是從生活中來的。作為以語言運用為表現形式的語文,更是來自于生活又影響著生活。那么,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創設上就要呼喚生活的回歸,給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傳統的課堂環境過于強調學習的功能,而忽視了輕松愉悅的樂學環境的創設。而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可以使學生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情感,使他們更好更快地接受知識。如在教學《春天的田野》一文時,我讓學生帶上本子和鉛筆來到學校的院子里和操場上,把看到的春天的小草、小花寫下來、記下來,并描寫置身于春天的感受。在這樣的環境里,小朋友們盡情交流,主動合作,寫下了許多關于春天的景色和感受,有很多語句甚至出乎我的意料。聽著學生幼稚而又真摯的話語,怎么會不思潮涌動呢?而此時的我,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而成為學生的伙伴。學生個個神采飛揚,我也精神奮發。這就是新課程改革帶給我們語文課堂的活力和新風貌。
第三,《語文課程標準》第七條總目標一開始就提到:“要逐步教育學生具有獨立閱讀本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不應該以教師的感悟和分析來代替學生的感受的,應該讓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讓他們親歷閱讀實踐,在閱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課堂教學中,我會盡量給學生留出充足的閱讀時間,讓他們自己去通讀、熟讀課文。在朗朗的書聲中,教師已不是主導者、支配者,而成為了學生閱讀的引領者。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體驗和感受之后,他們便慢慢地學會了與書中的人物進行對話,從書中汲取一些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精華,感受到了讀書的充實。這時讀書的收獲便更加激發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從而促使他們去讀更多的書,形成了良性循環。這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功,也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語文閱讀就沒有語文學習。理解是獨立閱讀的基礎和核心,如果沒有學生的獨立閱讀作為基礎,那么其他的能力也就無從談起。
提起閱讀,很多教師自然就想到讀懂詞語、讀懂句子、讀懂段、讀懂篇,想到朗讀、默讀和背誦,以為只有達到背誦的程度,才算是學會了、理解了,才算是讀懂了。這是對閱讀的誤解,是沒有真正領會語文學科的基礎性、工具性和對學生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的表現,沒有做到“為他們的終生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試想,學生從小到大需要讀很多年的書,如果在基礎教育階段能夠養成過硬的自主讀書的本領,那么在今后的學習生涯中,他們會一直有向上登攀知識高峰的勇氣和力量。
第四,方法上有所創新。語文課的主要活動方式是聽、說、讀、寫及其綜合。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動,對新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在這樣的前提下,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猜謎語、聽歌曲、看相關動畫短片等,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樂趣。例如在教導學生要互幫互助時,我讓學生做了一個小游戲:把右手背到身后,只剩下一只左手去整理桌子上的書本和文具盒;把書本放進書包,把各種筆收拾到鉛筆盒。結果有很多學生都感到很別扭,不由自主地右手就伸出來幫助左手。通過這個小游戲,大家深有感觸,感到了在苦難時刻有只手伸出來幫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把學生和教師從傳統的教學弊端中解放了出來,讓學生在自主輕松的氛圍中愉悅地學習。
參考文獻:
[1]張金保.遵循閱讀規律,提升閱讀效率[J].語文教學通訊,2007(3).
[2]沈堅.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沉浸式課堂閱讀[J].新語文學習,2007(3).
[3]李燕飛.語文教學不能忽視教師的“個性風格”[J].語文教學之友,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