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青松
摘要: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以多彩的表現形式、豐富的技擊內容、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長卷上書寫描畫著燦爛的光輝。文章采用文獻研究的方法對全球化背景下當代武術教育進行思考。文章提出:從歷史中走來的武術教育,當前面臨著傳統文化缺失、練打分離等問題;與此同時,全球化浪潮所帶來的強烈沖擊,使本就岌岌可危的武術教育現狀雪上加霜。文章指出,要客觀審視,積極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抓住武術標準化建設的良好機遇,以武術段位制為載體,推動學校武術教育的良性開展。同時針對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建設的現狀,提出雙向互動及校園與社區結合的模式,提高民傳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
關鍵詞:全球化 武術教育 競技武術 武術段位制 民族傳統體育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5-0008-03
1 前言
當今世界,全球化正以迅猛的速度席卷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全球化的影響不僅局限于經濟領域,文化全球化也成為我們不可回避的客觀存在。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東西方體育文化的交匯與沖突凸顯在我們面前。以奧林匹克運動為代表的西方體育,以追求個人人格精神展現的競爭性特點成為世界最為普遍的文化現象,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并對世界體育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孕育產生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武術教育在面對西方體育文化的沖擊時卻步履維艱,面臨著艱難的抉擇:是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隨波逐流、趨于同化,喪失文化獨立性和民族性;抑或堅守陣地,在交匯的陣痛中完成自身的革新,走向新的發展前景。如何抉擇,成為我們無法回避的現實挑戰。
2 當代武術教育現狀淺析
2.1從歷史中走來的武術教育
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以多彩的表現形式、豐富的技擊內容、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歷史長卷上書寫描畫著燦爛的光輝。自古武術便以自衛、健身、修性、娛樂的多元社會功能在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自夏代“庠”、“序”中的武藝教育,周代“六藝”教育中的“御、射”,至隋代興起的武科舉,更是歷經千年發展。直至西方槍炮摧毀了清王朝最后的防線,武科舉不得不在時代激變的洪流中走下歷史舞臺。
民國初期,馬良打破傳統武林的門戶之見,結合西式體操創編了中華新武術,改變過去以師徒傳承為主的單一傳播方式,使武術走入學校教育,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武術從農耕文明背景下口傳身授的師徒傳承向現代化學校體育教育轉化,逐步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2不容樂觀的當代現狀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武術教育在經歷歷史原因造成的挫折后進行恢復和重建,并在思想大討論后逐步發展,在學校教育中全面推廣,并隨著時代需求的變化進行著改革和探索。然而時至今日,武術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傳統文化的缺失、脫離武術技擊本根的練打分離、泛競技武術的教育觀念,禁錮并制約著學校武術的開展;同時,全球化浪潮所帶來的強烈沖擊,使武術在與西方運動項目及外來技擊術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使本就岌岌可危的武術教育現狀雪上加霜。
作為弘揚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身為國粹的中華武術本應在學校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成為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強力助推器。現實卻與理想形成強烈反差,我們也應冷靜下來認真思考。
3 段位制與中小學武術教育的契合
3.1當代武術教育存在的問題
青少年代表著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而武術作為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還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面對學校武術教育差強人意的開展情況,為了解武術教育現狀、探尋問題的根源,國家武術研究院成立《關于學校武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研究》課題組,針對這一問題展開為期三年的研究與探索。研究成果顯示當前學校武術教育存在以下問題:(1)武術教學內容改革迫在眉睫;(2)現有武術師資難以擔當傳承武術文化的重任;(3)泛競技武術的教育觀念禁錮著學生對武術的認識;(4)泛競技武術的教育模式制約著武術個性的張揚。總體來說,中小學武術教育面臨著“教什么、如何教、誰來教”的三大困境。
3.2武術段位制的當代發展
武技的等級評價自古有之,先秦時期的“虎賁之士”,唐代武科舉的武狀元,直至近代國術國考的武士頭銜,都是對習武者武技水平的評價稱謂。在當代為增強人民體質,推動武術運動的健康發展,規范武技評價體系,中國武術協會制定并實施了一項全面評價習武者武術水平的等級標準制度一中國武術段位制。
作為武術標準化建設的載體,段位制教程選取“打、踢、拿、靠、摔”五種技術元素,按照“既可單練、又可對打、還能實戰”的技術標準,使每段技術內容的單練套路技能單練,拆分后又能進行對打套路的練習,還能以拆招形式體現實戰技法,突出了傳統武術“練打結合”的特色,體現了武術以攻防動作作為運動素材和健身手段的本質,使習練者既能掌握動作的操練方法,又懂得動作的攻防含義。
作為考取武術段位前的準備級別,段前級共分為三個級別,每個級別均設有基本技術、趣味練習、健身拳操三部分內容,該設定模式主要針對小學低年級學段。段前級的設置不僅可以解決眾多學生學習武術之初零基礎的困境,更以簡單易學的武術基本動作和武術游戲,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開展學校武術教育。與此同時,制度的改革幫助更加合理分配武術段位制學習內容,使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完成段前級及初段位武術內容的學習與掌握,為進入高校抑或社會進行更高段位的學習與考取打下基礎。
3.3段位制與武術教育的契合
占人口的十分之三的青少年群體不僅在社會構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更代表著民族復興的希望和國家的未來。段位制武術的校園推廣,不僅“強健其體魄”,更“野蠻其精神”。回歸本根、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段位制武術,其所蘊含的武術禮儀、道德規范、進取精神,是接近中華文化精粹的橋梁和紐帶,它對于解決當前傳統文化在中小學生群體中的缺失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文化建設的強力助推器。通過循序漸進的段位制武術的習練,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同時,更在潛移默化中增強青少年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培育和弘揚了民族精神。endprint
回歸傳統、練打結合的段位制武術推廣,使得武術在除卻健身的體育屬性外,其所蘊含的武德倫理規范及傳統文化精髓,以及技擊攻防和教育價值在傳播的過程中得以再現和發揚。這種積極探索的有益創舉必將對中國武術的發展產生一系列深遠的影響。我們要客觀審視,積極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抓住武術標準化建設的良好機遇,以武術段位制為載體,推動學校武術教育的良性開展。
4 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生存與發展
4.1客觀審視,應對挑戰
全球化對民族傳統體育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具有風險也存在機遇。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國,具有豐富的體育文化遺產,我們往往妄自菲薄而忽略其中的精華棄之不用。事實上在這種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使我們看到了自己的民族體育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特征與生存位置,重新客觀審視自己的文化。以武術為例,武術作為民族傳統體育的主干,已被海內外人士視為中華的象征與標識。而與武術有關的民間故事更是耳熟能詳,祖狄聞雞起舞和班超棄筆從戎的歷史故事從小就縈繞在我們的耳邊,其中蘊含的自強不息、保家衛國的精神激勵著我們,伴隨著我們的成長。武術更是民族自信心的表現,塑造著我們的民族性格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這種審視的過程中不正實現了民族意識的覺醒與強化嗎?
作為傳承發展民族傳統體育的主要方式,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為社會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同時也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和培育弘揚民族精神的歷史重任。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它在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雖面臨挑戰,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卻也可以借助全球化浪潮實現新的發展與突破。
4.2抓住機遇,創新發展
在當代全球化過程中有很多機會與途徑可以使民族傳統體育走向世界,比如說旅游業的發展、傳播媒體的對外宣傳、商貿活動中帶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商品傳播、藝術交流、技能交流等等,都可以以武術為突破口,是民族傳統體育走向外部世界,使更多的人了解不同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我們已經在這些方面走出了第一步,例如在旅游業中增加民族特色游,為傳統體育項目的展示提供了平臺;少林寺在釋永信方丈的帶領下出國訪問交流;武術及其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特色展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申請非遺等,都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嘗試借鑒的突破口。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在面對機遇的同時,我們必須提高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素質,使其能夠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而不是趨于邊緣地帶,喪失發展的良好機遇。民族傳統體育目前面臨生源素質較低、人才培養模式亟待創新、就業率偏低等急需解決的問題。
4.3專業發展模式探究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具有強烈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主要分布在民間的家家戶戶。這種特點決定了要想真正接觸到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就必須走入基層,親身感受與學習。而社區體育是由社區居民自主進行的簡便易行、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多種多樣的身體鍛煉活動組成,例如我們常見的抖空竹、踢毽球、習練拳術等。現實條件決定我們不可能深入家家戶戶進行探索和學習,因此與社會體育結合是一條有效的創新途徑。具體內容如下:(1)結合地方特色,選取適宜本校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2)邀請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傳承人、優秀習練者進校園,聘請其為輔導教師;(3)學生走入社區,既接觸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又可對社區體育進行指導幫助,與民間傳人進校園實行雙向互動機制;(4)利用學校資源,對本地區瀕于消失的傳統體育項目進行挖掘整理;(5)對保護發展民族傳統體育做出積極努力的師生采取一定的激勵機制。
在這種雙向互動及校園與社區結合的模式中,不僅突出了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特色,使學生切身體會民族文化的魅力,促進了民族關系的融合,也對社區體育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同時在實踐過程中也為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社區體育指導員、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練員等。這些不僅拓寬了學生的就業途徑,也推動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繁榮發展。
設想是美好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需要我們不斷改進,以及與學校教育的相適應與相關制度的保障,才能更好地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的改革與發展,使其更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真正起到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有用人才的重要作用。
5 結語
從歷史中走來的武術教育在近代國門被西方堅船利炮所打開之后,便在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與時代劇變的歷史背景下逐漸西化。改革開放之后,全球化所帶來的正負效應也逐漸顯現在武術教育上,西方文化的“和平演變”、外來武技的強力競爭、缺乏對民族文化的認同以及影視劇的錯誤引導,致使武術教育開展步履維艱。段位制武術改革的成果為武術教育帶來了新的血液,也為學校武術教育“教什么、誰來教、如何教”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可能與解決方案。針對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建設的現狀,我們應客觀審視,積極應對,抓住機遇,創新發展。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我們要抓住武術標準化建設的良好機遇,廣開思路,落腳現實,推動武術教育的新發展、新突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