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

摘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田野調查和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安徽民間傳統武術的流失狀況進行簡要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認為:現時安徽傳統武術,不論是拳種、傳承人、練習者、拳譜文獻資料還是傳統武術所富含的文化信息流失狀況都十分嚴重,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應對流失,建議盡快啟動傳統武術的挖掘整理、申遺、立法保護等工作。
關鍵詞:安徽省 民間 傳統武術 流失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5-0018-03
1 前言
民間傳統武術是中國農耕文明背景下的時代產物,它是以技擊為核心,以套路、散手和功法為主要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它自產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文化尊重,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重文輕武的思潮一直占據著主流,流失的問題一直真實的存在。如今,隨著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逐漸形成強勢文化對弱勢邊緣文化的侵擾,當經濟迅速發展到每個地域后,相應而來的物質消費方式和生存觀念的急劇改變,導致許多民族無形文化的急劇消亡和流變。誠然,傳統武術的快速消亡和流失,也是這樣開始的。
安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眾多珍貴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傳統武術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代表之一。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隨著安徽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外來文化的侵擾,許多民族的無形文化正在急劇的消亡和流變。據調查,時下安徽民間傳統武術流失情況嚴重,不論是拳種類別,還是拳法技藝,以及拳法技藝里所富含的文化信息,隨著一批老拳師的相繼離世,正瀕臨消亡。
2 安徽民間傳統武術的流失狀況與分析
2.1傳統武術拳種的流失
安徽武術運動歷史悠久,據有關史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在江淮大地上,人們習射、練劍相當普遍,南北朝時出現武功套路,唐朝開設武科后民間練武的人越來越多,明清兩代廣泛流傳著各門派的拳種。據上世紀八十年代武術挖掘整理時初步統計,安徽民間存在和流傳的多項拳種有29種,單項拳種有43種,拳械套路1397路。
由表1可知,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傳統武術拳種的數量已大幅減少了,有些拳種已鮮見有人習練。如九華岔拳、五童氣功拳、叉拳、戧拳、五音八卦拳等,可能已經失傳。其次,即便當前還流傳著這些傳統武術拳種,其自身的內容也不甚完整。據“東鄉武術”代表性傳承人章根苗老拳師說,當初“東鄉武術”單就拳械套路就有三四十套之多,但是,現在能夠繼承下來的只剩十七八套了,而且能夠完整繼承這些套路的人也是鳳毛麟角,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的技藝技法,以及技藝技法里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等,更是鮮有人知了。就當前傳統武術所面臨的窘境,探究其深層次的原因,不外乎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現代體育文化的壓倒性優勢。目前,以奧運會為主的現代體育已經形成了一個較經濟和其它社會活動更為明顯的全球化態勢。(2)競技武術的強烈沖擊。競技武術自上世紀五十年代產生以來,在一系列武術競賽的推動下迅速走紅,為中國武術運動的主流文化,成為了國人的“寵兒”。然而,作為體育項目的競技武術,從產生之初就向著奧林匹克的光環靠攏,其歷年制定的競賽規則和技術樣式也越來越呈現出西方體育文化的色彩,不斷朝著“高、難、美、新”的方向發展。由于“一花獨秀”的競技武術的發展動力基本上來自于一種由政府部門介入、被高度組織化的各類賽事制度,因而對包括傳統武術在內的整個中國武術活動格局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在這種格局下,傳統武術面臨著兩種境遇選擇:要么被競技化,要么游離于體制之外,被無情地邊緣化。人們總是在現實的世界中來把握文化的現實性。(3)八十年初進行的武術挖掘成果的后續工作遲滯至今。據相關資料記載,當時安徽挖整小組從民間共挖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武術多項拳種達29種、單項拳種達43種、拳械套路達1397路。這其中屬于安徽地方拳械(由安徽籍人士創編的;在安徽保留、沿習、演變后已形成地方特色的傳統拳械)的11種;流行拳械(至今在安徽沿習下來的全國流行拳械)主要的有23種。這可謂成果顯著,但后續的整理工作并沒有跟上,以至于大部分成果“沉睡”了近30年。時過境遷,當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的挖整工作,其所獲得的成果被束之高閣或放任自流。一些錄像帶遭到破壞,一些文獻資料或已發霉、或已變成莫些個人的私有“財產”,已無從查起了,使得新一輪的失傳不可避免。
2.2傳統武術傳承人的流失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武術與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其主要是依靠口傳身授的方式代代相傳。高爾基曾說:一個民間藝人相當于一個藝術寶庫,一個藝人的死亡,就是一個寶庫的毀滅。傳統武術傳承人也是一個活寶庫,負載著傳統武術的套路演練、招法運用、儀式禁忌等諸多信息。傳統武術之所以能夠延續下去,經久不衰,這與傳承人是密不可分的。在安徽武術歷史上,古代有唐朝武狀元鄭冠、南宋的武狀元程若川、明崇禎十六年武狀元黃庚,近現代有國術高手唐殿卿、有石頭拳傳人王品仙、有九華岔拳創始人何九天、晰揚掌傳人儲金龍、叉拳高手趙敬宣、洪拳武師張傳正、陰陽雙合拳傳人俞化龍、心意六合拳名家宋國賓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傳統武術杰出傳承人。正是有了他們安徽傳統武術才能夠拳種豐富、門派林立,才形成了江淮大地上的一支絢麗多彩的奇葩。而當今,如果讓我們數點安徽傳統武術大家,我們還能夠說出誰的名字?
據調查,當年主要流傳于合肥市境內的三晃膀大洪拳曾經從習者近千人,輝煌一時,但是,現在能夠完整打幾套三晃膀大洪拳的老拳師已經不多了,而且,大多已在60歲以上。這種狀況也發生在安徽其它許多地方,傳統武術傳承人的流失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一些被當今社會冷落的武術拳種的傳承人,瀕危現象十分明顯。究其原因,既有歷史的又有現實的原因。首先,傳統武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環境已發生了重大改變;其次,當今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快速融合,使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傳統武術傳承人的流失問題,應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現在,許多武術傳承人年事已高,技藝近乎失傳,“人死拳亡”的現象十分突出,保護并傳承其杰出技藝已迫在眉睫。endprint
2.3傳統武術練習者的流失
傳統武術的習練者自新中國成立后與日俱增,參與武術的熱情無比高漲,傳統武術亦然成為人民群眾體育健身和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五十年代初,安徽各地紛紛舉辦了武術學習班,組織武術鍛煉小組,進行拳械項目練習,并且還聘請了很多武術名師傳授技藝,培養了一大批武術人才。但是,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全省各地、市、縣的武術組織相繼被解散,武師被批判,武術書籍、拳譜、圖解被抄毀,武術器械用作“武斗”工具,在拳械技藝上不準談“勁力”、“技擊”和“攻防”等術語,使安徽武術運動的發展,遭到嚴重挫折。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安徽武術運動有了新的生機和活力。1981年,安徽省武術協會正式成立,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1983至1985年,全省各地、市、縣也紛紛重建了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武術社、武術輔導站和武術學校,招收青少年,傳授武功。全省有數以萬計的學生、工人、農民、離退休干部、教師進行拳術、氣功鍛煉。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隨著安徽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以及外來文化的侵擾,傳統武術練習者不斷地漸漸流失。就當前傳統武術練習者流失的窘境,探究其深層次的原因,不外乎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1)安徽是個農業大省經濟相對落后,隨著改革開放,作為傳統武術練習主體的青壯年人群,他們大部分背井離鄉外出務工,再也無暇進行傳統武術練習了。據省級非遺“東鄉武術”傳承人章根苗老拳師介紹,他們地方年輕的習武者全都外出務工,留在家鄉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傳統武術的繼承出現了斷層。(2)外來武技的沖擊,像近幾年興起的跆拳道、空手道等項目,它們以簡單易學的運動形式和有著深厚民族文化內涵而受到廣大青少年的喜愛和積極參與。(3)國家推行的以“高、難、美、新”為目標追求的競技武術使人們望“武”興嘆。(4)由于傳統武術的封閉性和保守性,大部分人難窺其一斑,從而使得那些過去長期流傳于民間的、技擊性強的傳統武術內容得不到傳播和推廣。
2.4傳統武術拳譜文獻資料的流失
傳統武術由于自身的特點,主要依靠口傳身授來傳承,相應文字性的資料比較少,但是,像拳譜這種類似于家譜一樣的資料一直都有流傳。拳譜即為一個拳種的傳承譜系、其中還包括該拳種的歷史淵源、拳理拳法、功法套路、實戰應用等等。但可惜的是,這些寶貴的材料大都沒有被保存下來。究其原因:(1)文革的沖擊。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全省各地、市、縣的武術組織相繼被解散,武師被批判,繼而武術書籍、拳譜、圖解被抄毀。(2)由于傳統武術的封閉性,拳譜往往只掌握在極少數人手里,大都密不外示,從而極易造成人死拳亡譜失的人為遺失。
2.5傳統武術所富含的文化信息的流失
傳統武術產生于我國的農耕時代,在幾千年的發展和變化中,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它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基因。當下,這種文化基因正隨著西方體育文化的強勢入侵,慢慢產生變異和突變,從而導致傳統武術所固有的文化內涵漸漸流失。正是中國武術這種有意無意的西方奧林匹克體育化,將原本富含民族文化基因的傳統武術,化簡為中國式的體操。繼而,傳統武術由于競技體育思想的沖擊而變得沒有“豐富”可言,文化的武術由于體育化漸變成為運動項目。傳統武術所富含的文化信息的流失正堆積出其發展的后遺癥,且日趨嚴重。
3 應對安徽民間傳統武術流失的對策
3.1政府牽頭盡快開展傳統武術的再次挖掘整理工作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曾由政府牽頭社會各方力量參與的“傳統武術挖掘整理工作”,取得過豐碩成果。據相關資料記載,當時安徽挖整小組從民間共挖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武術多項拳種達29種、單項拳種達43種、拳械套路達1397路。這可謂成果輝煌,但后續的相關工作并沒有跟上,以至于大部分成果一直處于“沉睡”狀態。時過境遷,當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的挖整工作,其所獲得的成果被束之高閣或放任自流。一些錄像帶遭到破壞,一些文獻資料或以已發霉、或已變成某些個人的私有“財產”,已無從查起了。時間已經過去了30多年,當年的一些老拳師大都離開人世,曾經流傳甚廣的某些拳種,現在卻很難覓其蹤跡了。還有當年沒有被發現或沒有被記錄和整理的拳種,已經或正在消亡。針對這種情況,迫在眉睫的工作就是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匯集社會各方力量,盡快開展再一次的全面的傳統武術挖掘整理工作。
3.2積極開展傳統武術的“申遺”工作
傳統武術的流失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何保護瀕危的傳統武術是武術界乃至整個社會的重要課題。傳統武術主要是靠口傳身授的方式代代相傳,雖然其也有兵器、拳譜等實物,但它更多地指向‘非物質化,它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積極開展傳統武術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對傳統武術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因對流失的重要方法和舉措。據調查,被列為省級非遺的“東鄉武術”、“永京拳”、“晰揚掌”等幾個拳種,政府每年都會給予一定政策和財力上的支持,它們的發展和傳承境遇較其它拳種要好的多。
3.3加強宣傳,提高傳統武術傳承人的保護意識
當今是信息化時代,充分發揮媒體資源在傳統武術保護進程中的宣傳功能。媒體在宣傳時可以采取專欄、聚焦、紀錄片等多種形式進行。例如,安徽經視曾今進行過兩期的“江淮武林志”欄目,使人們認識和了解了安徽傳統武術的豐富多彩。
傳統武術的傳承是活態傳承,傳承人是其關鍵力量。如何保護、發揮好這支關鍵力量,是實踐中的一個焦點和難點。當今,隨著全球化的加劇和文化生態的改變,傳統武術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社會環境遭受到了嚴重破壞,時下很多年輕人對繼承傳統武術文化遺產的態度,多為無知和冷漠,同時,由于傳統武術自身特點的限制,也造成了傳承的斷層。面對傳統武術傳承人日漸流失的局面,我們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提高傳統武術傳承人的保護意識,對于這些優秀文化傳統的杰出傳承人,給予經濟和生活上的幫助,鼓勵他們積極傳播傳統武術,承擔起傳承的重任。
3.4加快地方立法,為傳統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法律保障
武術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武術則是中華武術的靈魂。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公布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將武術收錄其中,明確表明了武術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的文化資源,必須致力于對它們的保護。況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短期行為,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要實施好這項工程,必須有堅實的法律作為保障。201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獲得通過,這在國家層面上為傳統武術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由于各省的省情不盡相同,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也將會有所區別。近幾年,國內大多數省份都相繼出臺了地方性法律法規,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建議我省根據現實的省情盡快進行地方立法,為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武術的保護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4 結語
傳統武術,這個農耕文明時期的產物,曾幾何時農村是其傳承的主要陣地。縱觀我國傳統武術拳種的誕生和發展歷程,絕大部分均發源與農村。安徽歷史上是個傳統的農業大省,近些年,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民間傳統武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社會環境正在發生著巨變,流失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如何搶救和保護這些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