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
摘要:文章通過收集大量的文字及視頻資料,結合作者自身練習的體會,對《全國中小學生系列武術健身操》進行研究,旨在挖掘武術操中的武術技擊動作,發掘武術操中對武術動作的繼承與發展,并對其內涵的武術文化進行梳理,由表及里的簡述了對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傳承,繼而沿襲了武術“表”與“意”的文化特征。
關鍵詞:武術操 武術 文化 技擊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5-0053-02
《全國中小學生系列武術健身操》應運而生,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和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聯合創編而成。
1《全國中小學生系列武術健身操》對武術的傳承
《全國中小學生系列武術健身操》的創編,改變了武術在于人民心中固定的套路模式,以一種很開放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它不僅能夠很好地反映出武術的文化內涵和技術特征,有較強的健身性、教育性、和科學性,而且動作結構合理,形式新穎,易學好記,音樂和健身操能夠較好地融合,有較強的民族性和藝術表現力,是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鍛煉方式。武術操作為新式體操的一種,并未失去武術的根基,而攝取了武術的兩大精髓。
第一,武術操中吸收大量的武術動作,刪繁就簡,使動作更加的簡單化。武術操的動作名稱雖沿襲了體操的表形名稱,卻又獨創了具有中國傳統武術特點的表意名稱;武術操中的壓掌沖拳、壓掌側踹腿無不體現武術中功與防的技擊特點。從“表意”的武術名稱到具有攻防技擊特點的動作,體現出武術操具有獨特鮮明的武術“技藝”特點。
第二,武術操作為推廣武術的新載體,吸收融合各派武術技擊特點的同時,攝取武術中以起勢、收勢作為一套功法的演練形式,以肢體語言的形式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得以展現。表現出形體美及力量美,還呈現出動靜結合、攻守兼備、剛柔相濟的技術特點,蘊含了武術中隨曲就伸、舍己從人、點到為止、止戈為武、尊師重道等多元文化特質。
1.1對武術技藝的傳承
武術操作為吸收中國傳統武術創編的新式體操,4套體操除了具有統一的起勢、抻拉運動等表形的動作名稱外,每套體操更具有自己獨有傳統武術特色的表意名稱,如虎顧鷹盼、開弓射雕等。以“虎顧鷹盼”為例:“顧”與“盼”的對于統一,體現出武術在攻防技擊時,不僅一味的進攻,還要時時觀察對方的行為動態,以便及時作出調整;“虎”與“鷹”兩個字更能直觀地表現出對于人的形體要求,既要模仿老虎補食時身體緊縮的狀態,又要像老鷹補食時身體外展,對獵物猛然的發起進攻。從這些具有“表意”的名稱中,就能解析出武術對形體與技擊的獨有要求。
1.1.1對武術形體技藝的傳承
《全國中小學生系列武術健身操》現僅有4套,卻吸收了眾多武術門派中的動作,將其創編成動作簡單易學的體操。國家武術操的內容包含了武術的基本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腿法、眼法和平衡等動作,武術講究“內三合”與“外三合”的合二為一,即身體的運動與內在的心、意、氣的和諧狀態。武術操卻對身體運動方面的革新最為明顯。
每套武術操的起勢和收勢都借鑒于我國傳統武術中的套路形式,卻對于傳統武術中兩臂的不過度擴張,以及傳統武術中對“含胸拔背”的要求進行了修正。在武術操中動作皆以大開大合的形式呈現,采用了符合中小學生身體發展挺胸收腹的形式。并修正了傳統武術中對發力后的動作略微回收,改為發力后動作定住不動,將原本傳統武術中的細節動作省略。
《英雄少年》中“野馬分鬃”的動作名稱就是借鑒太極拳中的名稱,但此非彼。太極拳動作柔和緩慢,講究用意不用力,練習時不可使用蠻力。練習“野馬分鬃”時,雙手就像捋馬鬃一樣,一上一下,動作柔和緩慢,力量均勻順暢,切不可急躁。在武術操中雖有雙手的上下配合,卻以長拳的運動形式為主,動作舒展大方,快速有力,將太極拳中動作的柔和取而代之,以工架的形式展現。“青龍返首”、“白蛇吐信”等動作借鑒武術各門派的特點,取其特有的動作形式,以舒展大方的形式呈現。本文雖僅提取武術操中的“野馬分鬃”進行簡述說明,但該動作的特殊性正可體現出武術操中各動作的普遍性特征。對武術動作在形體方面的創新,雖改變原有的動作運動特點,卻簡單易學,符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為以后在專業的武術課程中奠定基礎,從而達到推廣武術的目的。
1.1.2對武術技擊技藝的傳承
“武術套路是指以技擊類動作為主體內容,以攻防進退、動靜疾徐、剛柔虛實等為運動節律”,明確指出技擊是武術套路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即使遭受“重文輕武”的時期,卻一直沒有失傳,反而順應時代的發展,出現了各種新的傳播形式。武術操作為武術傳播的新途徑,且每套操的動作都包括武術的“打”、“踢”、“拿”、“靠”、“摔”5種基本技術元素。尤其《功夫青春》借鑒了太極拳、南拳、少林拳等拳術動作,使武術操更符合兩人進行攻防配合的演練,你來我往的互相進攻與防守,賦有技擊內涵的動作,使武術操更賦有技擊性。
“武術拳操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素材,以身體練習手段為基本手段”,明確指出武術操是以武術的技擊動作為主要的組成部分。“虎顧鷹盼”左右的快速擺頭動作,實則眼神與手法的配合,炯炯有神的眼睛,一直盯著對方的一舉一動,隨時準備伺機而動;“手領征袍”時,雙手看似由拳變掌回收變勾手,實為雙手左右下劈對方的來拳,順勢雙手砍向對方的脖頸,如若對方的雙手去阻擋,雙手則迅速回收,變勾手回帶對方的雙臂,詮釋了“引進落空”的技擊方式。每套武術操步法中弓步、馬步的靈活轉換;手法由拳、掌、勾的靈活多變;眼神配合擺頭動作的左顧右盼;身法配合四肢的轉動,無不體現出武術對手眼身法步的要求。
2對武術文化的傳承
馬鳳圖先生強調,武術是一門學問,不能把武術簡單地劃撥到“武”的一邊,因為武術里面有“文”的成分。可見武術在形成的過程中,不僅是一種殺人技,由于受到不同時代文化的影響,并受到不同類型文化的洗禮,武術還承載著中國的傳統文化。從最早的《中華新武術》到現在的《全國中小學生系列武術健身操》,雖武術操的動作組成形式不同,可作為武術傳播的新形式,都受儒家、道家等文化的影響。武術操借鑒武術中的武術技擊動作,不自覺地就把武術在形成過程中內涵的中國傳統文化,引申到武術操中,使武術操不僅具有了武術動作的形式,并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2.1對道家文化的傳承
武術操作為現代武術傳播的新形式,卻同現代武術套路一樣,實則是以自身練習為手段,通過9節動作貫穿而成的“套路”練習。武術操無不體現出以老子和莊子學說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不刻意的追求,以清凈的心境,采用呼吸吐納的呼吸方式,將身體同大自然融為一體,得到自身身體與精神層面的修煉。
武術操快慢結合的節奏變化,陰柔為主的“大鵬展翅”等具有思辨哲學思想的動作,就如《老子》中明確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向其對立的方向轉化”。經過長久的攻防技擊配合練習,在形成動作自動化的過程中,結合自身的理解會對動作會產生另一層的認識,產生“一式三變”的想法,進而達到“悟”的層次。“悟”使自身逐漸認識到更深層的武術技術與文化,繼而彌補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體現出道家不刻意地、順其自然的思想。
2.2對儒家文化的傳承
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融原生文化形態與國家意識形態為一體,具有極強的價值統攝力量。武術在形成過程中,也一并受到儒家學派的影響。武術的禮儀,是儒家思想對武術最為深遠的影響。儒家文化以傳承禮文化為己任構建了一個包括禮儀規范、道德觀念、價值取向、人生境界、社會理想等多層次內容在內的新禮文化體系。武術操采用武術練習前的“抱拳禮”,體現出習武者以武德為個人品德,同人以“禮”相待。在行禮時雖表示謙卑,卻不過分的低下行禮,互尊互敬的與人和諧相處,中庸的處世之道代表了孔子等儒家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4結論
現有的大部分文獻多將武術操的起源、對青少年的意義、對武術推廣的作用進行了廣泛的闡述,并指出了影響武術操發展遲緩的因素。本文從武術操所具有的武術技藝與文化兩個方面進行描述,從另一個角度解析武術操對武術技術與文化的傳承,對于促進我國年輕一代的發展,致力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年輕一代所具有積極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