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顯斌 梁金娥

摘要:文章運用文獻資料法、田野調查法,以文化生態理論為支撐,分析秀山花燈發展的困境,探尋秀山花燈發展的生態模式。研究結果表明:秀山花燈的發展受自然環境、經濟條件、傳承人才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加強秀山花燈的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旅游發展相結合,重視傳承人才的培養,創造開放式的花燈文化生態系統,才是實現秀山花燈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秀山 花燈 文化生態 發展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5)05-0076-02
1前言
2010年5月,文化部批準湘西自治州設立我國第六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即“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立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秀山花燈是當地土家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不斷積累下來的文化遺產,是其智慧與勞動的結晶。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民族文化意識的不斷提高,秀山土家族人民力求積極推廣當地的民族文化,2005年11月,秀山縣成功舉辦了“中國花燈·秀山論壇”,引起了人們對當地花燈的普遍關注。2006年5月,秀山花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4月,秀山花燈博物館竣工,秀山縣政府投入大量財力、物力,利用網絡媒體、電子技術、報紙、電視等進行宣傳,呼吁民眾提高對花燈的重視。
文化生態是在社會經濟、文化現代化的背景下產生的,它既是一種對社會現代化的深刻反思,也是一種系統、全面地觀察自然、科技以及社會的整體方法。從文化生態的視角研究秀山花燈發展面臨的困境,探尋秀山花燈發展的生態模式,將對秀山花燈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2秀山花燈的生態發展困境
2.1秀山花燈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
自然環境是指“被人類改造、利用,為人類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質資源和活動場所的自然系統。”秀山花燈作為當地土家族人民生產生活實踐的產物,它的的生存和發展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連。但受經濟發展、旅游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加之社會保護力度的欠缺和群眾保護意識淡薄,秀山花燈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具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村寨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如:礦產的開采和勘探導致秀山花燈調《黃楊扁擔》發源地白粉墻村的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原生態自然環境嚴重破壞;農村化肥使用逐漸增加,規模化養殖不斷擴大,造成農業面源污染逐步擴展,花燈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
2.2秀山花燈的改進與發展受經濟條件的制約
秀山縣是重慶市最邊遠的貧困縣之一。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教育落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花燈活動的組織與開展缺乏財政支持,長期處于低迷狀態。一些傳統節慶日里舉辦的花燈表演活動大多是由群眾自發組織,文化氛圍不濃厚,規模小,吸引力不強。
傳統花燈采用的材料主要是木棒和紙糊,雖然成本低,但容易受損、功能脆弱,且難以攜帶和長期保存,而且制作的工藝繁瑣,表演時的花燈大多是由已過花甲之年的老者純手工制作,不僅制作速度慢,而且在外形和質量上有一定的差異。而改造成由塑料、綢布等材料制作的花燈,雖然外觀漂亮,且經久耐用,但花費的成本高,是制作傳統花燈成本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對于秀山縣的村民來說無疑是奢侈的追求。因此,秀山花燈的改進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
2.3秀山花燈的傳承人才缺乏
人是一切文化的主體,是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者。作為文化主體的民眾,特別是文化傳承人是文化傳承與創新最重要、最活躍的因素。據調查得知,目前秀山縣熟練花燈歌舞及使用花燈樂器的花燈老藝人平均年齡在80歲左右,身體狀況較差,且大多住在村鎮,生活條件簡陋,文化水平不高,表達能力不強,記憶力減退,他們手中的才藝亟待繼承。但由于交通閉塞、經濟落后等原因,對外流動人口較多,大多數青年外出打工、經商,加之青年人對花燈文化專研不深,對傳統文化缺乏興趣,久而久之,秀山花燈面臨走調、變樣和失傳的隱憂。
2.4現代文化的交流傳播對秀山花燈產生沖擊
一直以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農業經濟狀況是秀山縣花燈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外部環境條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秀山縣的交通條件和社會經濟環境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秀山花燈的生存環境面臨挑戰,特別是現代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打破了傳統文化的固定格局,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娛樂方式變得豐富多彩,越來越多的居民傾向于現代性的文化活動,如現代舞、籃球、羽毛球等。看電視、上網、打麻將成了秀山縣居民娛樂消遣的重要方式,這必然會對花燈文化產生沖擊和影響。據《秀山縣志》記載,秀山縣在解放前有一百多個花燈班,幾乎寨寨都有花燈班,戶戶都唱花燈曲,人人都跳花燈舞。而現如今,全縣不足十個花燈班,會唱花燈曲,會跳花燈舞的人逐漸減少,青少年更是寥寥無幾。
3文化生態視角下秀山花燈發展的對策
3.1加強秀山花燈的生態環境保護
生態環境與民族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文化的存在與發展總是與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相關。針對秀山花燈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實際,當地政府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首先,要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堅持“生態立縣”發展策略,制定整治的重點內容、工作目標和適用技術。其次,要加強礦產資源開發的環境保護,依法關閉禁采區內的礦山、礦點,建立綠色礦山開發模式,恢復治理礦區周邊的生態環境。最后,要加強森林植被的保護,提高森林覆蓋率,防止水土流失,為花燈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3.2秀山花燈與生態旅游發展相結合
秀山縣地處渝、湘、鄂、黔交界的武陵山中段,四川盆地東南緣的外側,地理位置獨特,被稱為“渝東南第一門戶”。境內有梅江河、保安漁洞、妙泉湖、浮珠泉等豐富的自然資源。
近年來,隨著交通和信息業的不斷完善,秀山縣生態旅游發展迅速,為花燈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將獨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花燈藝術融入到生態旅游業中,不僅能為花燈的發展提供經濟支持,而且能促使秀山花燈得到進一步的挖掘和開發,有利于花燈藝術的長遠發展。
3.3重視花燈傳承人才的培養
秀山縣政府要重視對花燈傳承人才的培養。一是要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對有貢獻的花燈藝人進行獎勵,對代表性傳承人給予一定的資助,同時讓他們明確自己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鼓勵他們在當地進行人才培養。二是要重視青少年花燈傳承人才的發現和培養,引導他們學習民族文化,激發他們對花燈藝術的興趣,培養他們對民族文化傳承的責任心。
3.4創造開放式的花燈文化生態系統
傳統的花燈發展觀念認為,要抵制外來文化對其侵蝕,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科技信息的不斷發展,秀山花燈受外來文化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一味的抵制,會影響到秀山花燈文化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因此,要創造開放式的文化生態系統,積極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不斷吸收、整合外來優秀文化特質,并努力挖掘、發揚花燈自身的文化內涵和價值,才能促進秀山花燈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秀山花燈是土家族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帶有濃厚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它與當地人們的生產方式、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有緊密的聯系,并受自然環境、經濟條件、外來文化的制約和影響。近年來,由于秀山花燈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花燈的改進與發展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花燈的傳承人才缺乏,現代文化的交流傳播對花燈產生沖擊等原因,導致秀山花燈的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針對秀山花燈發展的困境,筆者提出,必須要加強秀山花燈的自然環境保護,與生態旅游發展相結合,重視傳承人才的培養,創造開放式的花燈文化生態系統,才是實現秀山花燈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