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榮
我們正處于生機勃勃的互聯網時代。作為當今世界的先進生產力,互聯網創造著人類新的生產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當今中國社會,“互聯網+”正推動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浪潮奔涌,“互聯網+”加速了信息在互聯網上的流動。工信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2月,我國的手機用戶達12.9億戶,網絡用戶達8.83億戶。從整個社會到每個個人,對互聯網的依賴都越來越強。
但是也要看到,互聯網在推動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進步,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對個人與社會造成了許多嚴重困擾和嚴峻挑戰。因此,我們在張開臂膀擁抱互聯網、運用互聯網的時候,不能不嚴肅認真地深入思考:如何做才能揚長避短、興利除弊?
思考一
必須從戰略高度
重視網絡文化陣地建設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為什么說是“迫切任務”?
首先,要看到,互聯網日益成為人們精神生活新空間、信息傳播新渠道、文化創作新平臺,越來越多的人把網絡作為了解信息、瀏覽新聞、學習知識、休閑娛樂的主要渠道,越來越多的人借助博客、微博、微信等進行文化創造、信息交流、參與文化建設。網絡文化作為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已經成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巨大的文化傳播力、社會影響力正日益顯現,只有正確引導這個龐大網民群體的文化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成為社會共識;只有不斷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的才能達到;只有主動發揮好引導好他們的文化參與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培育一支宏大而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建設隊伍。因此,大力建設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其次,要看到,當今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國家都把互聯網作為提高文化生產傳播能力、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手段和載體,采取各種措施謀求戰略優勢地位。而我國在這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還處于弱勢地位,更應注重加大網絡文化建設投入、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研究,搶占網絡傳播的戰略制高點,提升網絡文化傳播力,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為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因此,大力建設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是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
再次,要看到,一個時期來,由于多方面的復雜原因,網絡淫穢色情、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網絡賭博、網絡詐騙、網絡刪帖等違法犯罪活動猖獗甚至泛濫;同時,垃圾信息泛濫,個人隱私信息被非法收集,謠言、誹謗信息、暴恐信息等非法信息的傳播更加隱蔽。更有甚者,肆無忌憚地調侃、抹黑、詆毀與質疑董存瑞、黃繼光、邱少云、劉胡蘭等英雄人物,試圖以此來顛覆英雄榜樣、消解道德崇高、解構革命歷史。這些都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敗壞了社會風氣,搞亂了社會思想,危害了人民群眾的生活與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大力建設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是凈化網絡文化環境、維護經濟社會秩序、保護廣大人民群眾尤其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
最后,要看到,互聯網在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創新發展的同時,也加劇了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沖撞激蕩,使我國思想文化領域多元多樣多變的特點更加凸顯出來。一方面,隨著網絡新技術新業態的快速發展,網上信息源頭和傳播渠道急劇增多,網絡輿論規模與影響越來越大,互聯網日益成為國內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利益訴求匯聚的平臺;另一方面,國際上一些不愿看到中國和平崛起、發展壯大的反中、反共勢力也利用互聯網歪曲事實、惡意炒作、造謠惑眾,影響甚至破壞社會和諧穩定大局;國內外各種勢力的交匯作用,使互聯網已經成為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交鋒的平臺,成為健康文化與腐朽文化較量的場所,成為意識形態領域滲透與反滲透、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新的重要戰場。因此,大力發展建設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加強網絡法治建設和依法管理網絡的力度,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網絡文化陣地,是確保國家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迫切需要。
總之,我們必須從戰略高度上深刻認識大力建設積極健康向上網絡文化的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
思考二
必須深刻認識
網絡文化的兩種屬性
所謂網絡文化,按照百度的定義,是指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以及網絡經濟基礎上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是人們在互聯網這個特殊世界中,進行工作、學習、交往、溝通、休閑、娛樂等所形成的活動方式及其所反映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等方面的總稱,包含人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知識結構、道德修養、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現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服務人民群眾的文化。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必須深刻把握網絡文化建設的產業屬性和意識形態屬性,堅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前進方向,才能推進網絡文化大繁榮大發展。
正確把握網絡文化的產業屬性,做強做優網絡文化產業。網絡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新階段、新業態,也是文化經濟化的重要途徑和新經濟增長點、新文化增長點。大力發展網絡文化產業,要加強技術創新與應用,創作和生產出更多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具有中國文化元素的網絡文化產品,提高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應能力,從而提升我國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正如百度所概括的那樣:“發展網絡文化產業,用優秀文化占領網絡陣地,要做到以先進文化引領網絡文化,必須以強大的民族網絡文化產業為支撐,不斷提高優秀網絡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要以市場為依托,不斷提高網絡文化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國際化水平,努力形成一批‘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社會責任感強的網絡文化骨干企業;要以產品為基礎,不斷增強我國網絡文化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推動網絡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向原創為主轉型升級;要以中華文化為重點,創新文化服務方式,大力加強數字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藝術館建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國氣派、體現時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網絡文化品牌;要加強戰略研究,制訂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建立網絡文化產業協調機制,優化網絡文化企業發展的基礎環境,指導規范網絡文化產業健康發展;要建立網絡文化產業高端交流平臺,展示、交流網絡文化產業新進展新成就,提高網上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引領網絡文化產業良性運行。”同時,要注重保護知識產權,促進網絡文化的創新。互聯網作為信息傳播的最大載體,為創新提供了條件,但推動創新需要對創新成果的強力保護,網絡知識產權也必須加強保護。
深刻認識網絡文化產業的意識形態屬性,牢牢把握網絡文化的話語主導權。如哲學家張世英所說,文化是與意識形態和思維方式須臾不可分割的,文化的中心就是意識形態。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同傳統文化產品一樣,網絡游戲、網絡文學、網絡視聽等網絡文化產品,既具有文化產業屬性,也具有意識形態屬性。當今世界,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速度在加快,各文化之間的沖突利益日益凸顯,不同社會政治制度國家的文化產品包括網絡文化產品必然滲透著意識形態,社會大眾特別是青少年必然會受到這種意識形態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將信息技術等高科技方面的優勢轉化為制訂規則的優勢,利用互聯網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擴張滲透,在獲取巨大的商業利益與文化利益的同時,搶占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思想文化陣地或意識形態陣地,借以推行“顏色革命”或“和平演變”,為其霸權統治服務。其目的,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地緣政治學家威廉·恩道爾指出的:“美國采取的是鮮為人知的武器,利用‘人權、‘民主作為21世紀版的鴉片戰爭的武器,迫使中國敞開自己,接受美國的超級大國統治。”對此,我們必須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和頭腦清醒。
互聯網時代更要重視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有些人認為,如今進入了信息社會、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天下已經太平了,還談什么意識形態斗爭與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再談這些就不合時宜了。這種認識如果不是別有用心,就是天真幼稚或思想糊涂!
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意識形態滲透始終是西方敵對勢力對中國實行“和平演變”的一個主戰場,是西方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國家一貫的手段。早在1953年1月,時任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就強調了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和平演變”的戰略。他攻擊“中國共產主義是一致命的危險”,“是一種要消失的現象”,宣揚美國及其同盟國的責任就是要“盡一切可能使這種現象消失”,“用和平的方法使中國得到自由”。美國已故總統尼克松曾經公開宣稱“意識形態是我們爭奪的根源”,“如果我們在意識形態斗爭中打了敗仗,我們所有的武器、條約、貿易、外援和文化關系都將毫無意義”。美國已故總統里根也曾提出,在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斗爭中,“最終的決定性因素不是核彈和火箭,而是意志和思想的較量”。曾任美國國務卿的沃倫·克里斯托弗表示:“我們的政策將是設法通過鼓勵偉大國家的經濟和政治自由化勢力,來促進中國從共產主義向民主的和平演變。”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一位教授感嘆說:我們搞垮蘇聯只用了“兩化”,就是“西化”和“分化”,現在我們對付中國比過去對付蘇聯難多了。要搞垮中國至少還要再加“四化”,就是要讓中國老百姓對政治“淡化”,讓中國官員“腐化”,讓中共領袖“丑化”,讓馬列主義在多元化意識形態沖擊下“溶化”。美國新聞出版署的高官曾經露骨地表示:“美國應向中國正在成長的年輕一代灌輸美國的基本價值觀念,這是比傳授科學知識本身更為重要的任務。”“對西方來說這是一筆明智的投資。”“不要忽視美國幫助訓練一批數量可觀的中國未來領導人的意義。”他們在政治上極力推銷西方民主價值觀,貶低馬克思主義,鼓吹指導思想多元化;在經濟上否定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宣揚私有化;在文化上建立“文化武器庫”,設立“基金會”“研究會”“培訓中心”等機構,邀請中國境內所謂“異見人士”訪問西方,培植“親西方代理人”,等等。
特別要注意的是,互聯網已成為西方推行和平演變和顏色革命的新戰場。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在一次關于互聯網自由的講話中曾露骨地宣稱:“我們還支持開發新工具,使公民能夠避開政治審查而行使其自由表達的權利。我們正在為世界各地的團體和組織提供資金,確保將這些新工具以當地語言版本提供給需要的人,并為他們提供安全上網所需的培訓。”事實上,互聯網已經成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推行其自由價值觀、話語權,神化西方政治制度,抹黑甚至完全否定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政治制度,和平演變中國的基本手段、主要途徑和重要工具之一。如2011年“美國之音”在停止對華漢語廣播的同時,美國廣播管理委員會就將對華傳播的重點放在了博客、微博、播客等互聯網和手機的新媒體領域。“美國之音”還專門制訂了指標,2012年要在新媒體和手機方面在中國每月增加50萬用戶,2013年每月增加100萬,2014年則達到每月增加200萬。大量事實表明,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全球意識形態滲透的主要對象。他們利用現代文化傳媒和互聯網等一切傳播途徑,宣傳美化西方社會,傳播西方制度,抨擊我國政治制度和經濟社會政策,歪曲和攻擊我國人權狀況,詆毀我國形象。
必須唱響網絡文化陣地的主旋律。要看到,國內外的政治斗爭、經濟競爭等也突出地表現在網絡等各種新媒體上,經濟利益多元與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現狀也為一些敵對勢力展開信息輿論進攻和思想滲透提供了空間。一個時期以來,各種錯誤思想甚至是反共、反華、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在互聯網上搶灘登陸,搶占互聯網上的思想文化陣地。如國信辦依法關閉的133個傳播歪曲黨史國史信息公眾號,就是以“揭秘”“真相”為噱頭,打著“你不知道的歷史”“這才是歷史”“我知道的歷史”等旗號,捏造事實,歪曲歷史,混淆視聽,大肆傳播歪曲黨史國史等違法和不良信息;有些“逢共必反”“逢中必反”的人長期活躍于一些媒體上,故意頌揚被中國革命打倒的人物,以此來否定當年的革命戰爭和建立新中國的合理性;有些所謂意見領袖以“重新評價歷史”為名,用一些所謂“歷史細節”和敵對勢力杜撰的“解密材料”,否定革命,否定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丑化、貶損黨和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其目的是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等等。這表明,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互聯網進行思想文化滲透,甚至進行網絡顛覆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新陣地。互聯網上思想文化陣地的成敗得失,直接關乎黨的執政地位、國家的安危、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必須警鐘長鳴。應該說,對于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中國共產黨人是有清醒認識的。早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告誡全黨警惕帝國主義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中國的第三、第四代人身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鄧小平曾指出:“西方國家正在打一場沒有硝煙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所謂沒有硝煙,就是要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2011年10月,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指出:“在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的背景下,誰占據了文化發展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同時,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國際敵對勢力正在加緊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圖謀,思想文化領域是他們進行長期滲透的重點領域,我們要深刻認識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嚴重性和復雜性,警鐘長鳴,警惕長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應對。”
當然,在思想文化領域或意識形態領域反對“西化”“分化”與和平演變的斗爭是長期的,是在開放的條件下進行的。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反對“西化”“分化”和平演變與“洋為中用”的辯證關系,主動學習和汲取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尤其是當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精華為我所用,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服務。
思考三
網絡文化建設必須
網上網下同時加強
堅持以先進文化為導向,大力發展積極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網絡文化發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互聯網的思想文化陣地,既是當前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也是艱巨而長遠的任務。完成這項任務,必須從網上虛擬空間與網下現實空間同時發力、著力。
疏堵結合營造網絡文化的清朗空間。一是要依法治理互聯網上的各種亂象,切實加強微博輿論引導和管控。要從國家層面強化對互聯網的制度監管,健全網絡立法,從信息審查過濾、責任倒查機制、網絡道德等方面完善監控體系,做到有法可依、強化監管。二是要依法嚴厲打擊各種類型的網絡色情活動、網絡暴力、網絡詐騙、有償刪帖、網絡謠言等網絡違法犯罪活動。三是對在網絡上散布反共、反中、反馬克思主義言論者,散布各種暴恐言論者,散布各種民族分離言論如“疆獨”言論、“藏獨”言論、“臺獨”言論、“港獨”言論者,散布各種邪教言論如“法輪功”等邪教組織言論者,要依法嚴肅查處,確保在網絡文化中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四是主流媒體和官方網站以及宣傳思想工作部門,要在旗幟鮮明地堅持先進文化導向的同時,下大力氣創新網絡宣傳語言,積極引領網絡輿論方向及流行潮流,而不能落后于或盲目跟風于網絡自發的輿論潮流。要牢牢掌握網絡輿論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即按照習近平同志所要求的:“要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深入開展網上輿論斗爭,嚴密防范和抑制網上攻擊滲透行為,組織力量對錯誤思想觀點進行批駁。”五是要深入研究網絡文化生存、發展、傳播的特點和規律,充分認識互聯網時代思想輿論引導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公開、及時、準確、全面、有說服力地回應廣大網民對社會熱、重、難點的關切,增強應對網民質疑和開展社會輿論斗爭的能力,要以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持久、耐心、細致地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要努力掌握并熟練運用網民所熟悉和喜聞樂見的語言、視聽等新媒體傳播形式,傳播文化正能量,拓展輿論新空間。
大力夯實網絡文化建設的現實基礎。構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現實,構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現實,構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現實,構建和諧穩定、風清氣正的社會現實,可以極大地增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效能;可以有效地消解各種網絡謠言、網絡欺詐、網絡色情等活動的負能量;可以有力地削弱敵對勢力“西化”“分化”與和平演變的滲透效力;可以有效地瓦解反對中國共產黨、反對馬克思主義、反對社會主義、反對中國和平崛起輿論“大聯盟”的圍攻勢頭;可以有效地化解妖魔化中國形象,將一般問題政治化,將單一問題復雜化,最終歸結為“社會制度弊端”和“一黨執政”,矛頭對準我國的政治體制和黨的領導、離間黨群關系、動搖民心的各種政治企圖;可以有力地澄清在政治上教條式照搬西方“三權分立”的憲政主義、在經濟上教條式照抄的新自由主義、在歷史上全盤否定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新中國、中國人民解放軍創造的豐功偉績的虛無主義等所謂學術迷霧或者言論自由的誤導,可以有力地遏制一個時期來充斥于社會的極端利己主義、奢靡享樂主義和腐化墮落之風等甚囂塵上的蔓延勢頭。須知,努力構建這種強大的社會現實,既是對網絡輿論負能量的釜底抽薪或者高效解毒良藥,更是對網絡輿論正能量的加油鼓勁或者鳴鑼開道。
構建這種強大的社會現實,就是必須深入持久地落實“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四位一體協同推進、持續推進,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必將極大地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領導和政府治理的信任,增強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增強人民群眾對偉大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這種強大而堅實的社會存在,必然會反映為百川歸海的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匯聚成天下歸心的民意民力,營造出得道多助的國際輿論氛圍。(作者注:本文參考了王晨“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逄先知“意識形態領域情況復雜且嚴峻”、龔云“西方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的沖擊和影響”、李艷艷“警惕西方意識形態滲透的新型話語工具”和李殿仁“微博已成為極端及反體制言論集散地”等文章中的個別觀點、資料,謹此致謝!)
(責任編輯:任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