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明達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和信息的網絡化,一個以微博、微信、微視等為標志,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以自媒體傳播為特征,以最為大眾化方式為途徑的“微時代”已快捷迅猛地來到了我們每個人的面前,來到了我們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
微博一經推出,就猶如雨后春筍般地迅速發展。截至2013年底,我國微博賬號總量突破13億個。僅在新浪和騰訊平臺,媒體微博已有3.7 萬個賬號。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絡微博用戶規模為2.49億,微博用戶每天發布和轉發的信息超過2.5億條。而微信等即時通信工具用戶的增長更為迅猛,目前用戶規模已達5億,用戶涵蓋社會各階層。
無論欣喜還是漠視,無論認同還是抵觸,都難以改變“微時代”對社會意識形態和人們工作生活日益拓展的滲透力和影響力,都難以回避其對傳統宣傳方式和當前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構成的嚴峻挑戰。
正視“微時代”影響力,
直面“微時代”嚴峻挑戰
面對“微時代”帶來的新形勢、新挑戰、新常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以變應變與時俱進,如何切實加強與改進的課題被更加緊迫地提了出來。筆者認為,直面挑戰,積極開拓“微時代”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領域,積極開創“微時代”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應當成為當前加強與改進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也不失為實現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廣泛、直接、深入地影響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尤其對于社會意識形態、人們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行為的影響呈快速增強的趨勢。全球上網人數2014年12月已增加到29億,我國網民規模2014年底已達6.49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由于西方國家占有網絡發展、傳播手段等方面明顯的先發優勢:目前,美國等西方強國壟斷著世界新聞傳播量的90%以上,美國電影產量雖然僅占世界的6%,票房卻占世界市場的80%以上,電視市場占世界節目市場的75%。再加上西方敵對勢力千方百計地利用網絡這一“第四媒體”發動“心戰”,進行“西化”“分化”的意識形態滲透,因此,我國的政治安全和思想政治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互聯網已成為傳播思想文化的新載體,開展意識形態斗爭的新舞臺,也成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短兵相接的新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10日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作《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討論稿)說明時明確指出:“網絡和信息安全牽涉到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我們面臨的新的綜合性挑戰。”“隨著互聯網媒體屬性越來越強,網上媒體管理和產業管理遠遠跟不上形勢發展的變化。特別是面對傳播快、影響大、覆蓋廣、社會動員能力強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網絡和即時通信工具用戶的快速增長,如何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確保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和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已經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突出問題。”
由此可見,“微時代”在帶來信息傳播便捷化的同時,對于黨建和宣傳思想工作所構成的挑戰既是現實的,更是嚴峻的。我們必須從做好黨的意識形態這一極端重要工作的戰略高度,認真應對挑戰,牢牢把握宣傳思想工作的主導權、主動權。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常態,看不清我們面臨的嚴峻挑戰是非常有害的,面對挑戰“不以為然”“漠不關心”“袖手旁觀”是非常有害的,“束手無策”“消極應付”“無所作為”同樣是非常有害的。我們應當直面“微時代”并勇于戰勝這種事關黨的意識形態工作戰略全局的挑戰。
堅持問題導向,
積極化挑戰為機遇
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辯證看待“微時代”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努力做到既不回避問題,也不束手無策;要堅信“微時代”的影響力可以“為我所用”,善于發現挑戰中蘊含的“化危為機”的機遇;我們只要堅定信心積極進取,完全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化挑戰為機遇。
2001年5月,本人曾在全國政研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通訊》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關于開拓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新領域的幾點思考》的論文,認為信息網絡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對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正確的態度應當是:承認挑戰而不畏懼挑戰,應對挑戰而不回避挑戰,勇于創新趨利避害,化挑戰為機遇,變機遇為開拓網絡新領域,加強、改進并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的新途徑新優勢”。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以及網絡違法犯罪防范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輿論格局。”這對于全黨全社會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大依法管理網絡力度,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提供了重要指導原則,對于發揮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微時代”激發正能量的積極作用也是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和促進。
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微時代”敢于作為,主動作為。作為從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國企黨委書記和廣大黨務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做“微時代”的旁觀者,不能不關注和研究微博、微信對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及其影響的深度、廣度,不能不親歷其中共享第一手資訊,獲取切身體會正面積極引領,從而化責任為行動,化挑戰為機遇。
多年來,我們中交三航設計院有限公司黨委以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強烈的陣地意識,積極開拓網絡和“微時代”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領域、新載體、新陣地,取得了加強與改進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可喜成效。廣大黨員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自覺地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廣大職工熱愛國企投身事業,整個企業呈現政通人和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和滿滿的正能量。我們的主要做法和體會是:
主動搭建平臺,搶占價值引領制高點。公司黨委自2002年以來在企業內網開通了“黨建與企業文化”網站并制定下發了相關管理條例;近年來公司黨委更是大力推進黨建信息化工作,利用大屏幕電視和企業內網等平臺,先后推出“每周一星”(已達164期)、“閃光集系列報道”(已達109期)和“改革創新大家談”等激發正能量的特色宣傳欄目,公司“十大新聞”評選、“黨員五個一流考評”“中層干部述職考評”“黨員嚴肅生產計劃 爭創一流績效”考評和“黨內三會一課活動登錄”等均實現了電子化、網絡化。公司團委也在公司黨委支持鼓勵下于2012年5月以“三航院團委”名義開通了覆蓋全院青年“粉絲”達865位的官方微博。
公司黨委于今年5月20日開通了“中交三航院”官方微信,現設有“公司要聞”“科技創新”“企業文化”和“專題報道”等四個欄目,還在每周五開設中英文版官方微信。半個多月來已發布信息40條,吸引“粉絲”550人。“中交三航院”官方微信已成為深受員工歡迎和社會各界關注的宣傳思想工作新平臺。
黨員干部積極主動參與,在融入中激發正能量。作為一個37年來專職從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實踐與研究的央企黨委書記,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機遇,我的選擇是以敏銳聚焦的目光關注它,以積極應對的姿態接納它,以“為我所用”的精神融入它。本人于2012年7月7日開通了新浪微博,隨后又開通了微信。我在“微博開篇”中這樣寫道:“我今天決定開通一個我的個人微博。為便于坦誠和有效地溝通與互動,我考慮采用實名。微博時代看微博,寫微博,發微博,似乎應該成為生活的一個部分。我想嘗試一下。”近3年多來我將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寫成微文及時在微博或微信上公開發表,幾乎天天有耕耘之作,日積月累,至今已發微博1 400余條,并于2013年7月出版了“全國第一本黨委書記寫微博、論微博的專著”——《微博365——一個黨委書記的觀察與思考》。令人欣喜的是:這本書一問世便產生了積極而熱烈的社會反響。取名《微博365》不僅僅因為收錄了我原創發表的365篇微博,同時也含有一年365天,天天連著微博、天天關注微博、天天發表微博的寓意和期許。2014年7月在《微博365》基礎上本人編著出版了《微博心語——一個央企黨委書記的所思所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公開出版,匯集622篇本人的原創微博,共分6大部分)的新書,希望能以此為“微時代”再添正能量,希望能以此引發更多人的思考并匯聚起全社會更多更強的正能量。新書的出版同樣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社會效應。
為了激發正能量,我隨時隨地都會把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寫下來,并適時與大家交流、切磋、分享。我覺得信息自媒體時代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多了非常重要的新管道、新載體。作為央企黨委書記也要與時俱進融入時代潮流,在由網絡和虛擬空間構成的新的“輿論場”上發揮正能量。我不僅在微博和微信的平臺上以實名首發我的原創,有時我還將系列內容整理成短文發表在刊物上。我覺得微博微信這個載體用得好,信息就會更暢通,交流就會更快捷,正能量就會增添得更多。
只要方法得當,微博微信等現代化即時通信工具完全可以“為我所用”。微博微信既是一個信息傳播載體,又因其內容的多樣性而具有較強的意識形態特征和價值取向。它既體現出眾多積極的功能與優勢,也不時浮現出一些消極的負能量。對于微博微信,無視是盲目的,畏懼和排斥是不可取的,遠離是缺乏遠見的,必須也可以“為我所用”。
其實寫微博并沒有固定的格式,不一定要用很“潮”的語言,也不必刻意追求“粉絲”的人數。只要具有強烈的與時俱進的學習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意識,就會積極參與并樂在其中,就能自覺地用微博傳遞正能量;只要用心觀察、理性思考、善于表達,就可以寫好微博;只有坦誠相見、真情互動、言簡意賅,就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微博、微信是信息網絡化的產物。微博、微信可以滿足人們自主高效地獲取信息、溝通交流的需要,可以融時代性、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啟迪性于一體。微言雖微可以擔道義、弘大義、促和諧。微博、微信可以也應當成為加強黨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和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作為新時期黨委書記和黨務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當以為實現“中國夢”鼓與呼的強烈使命感責任感,積極主動地融入“微時代”,并在融入中發揮引領作用,傳遞和激發正能量!
堅持辯證思維,
努力把握價值引領的主導權
思考之一:我們要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和辯證思維的觀點看待信息網絡化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充分認識網絡技術可以“為我所用”。只要思想重視、措施到位,網絡發展將有助于提高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尤其可以有效地服務于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手段和載體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因此,在指導思想上要牢固樹立“守土有責”和“搶占高地”的意識,要用“以變應變”“ 以變制變”,主動探索的精神去開拓創新。一方面,我們要固守思想文化的傳統陣地,進一步發揚我們黨在長期斗爭和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傳統和政治優勢;另一方面,我們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應對挑戰,積極開拓網絡“微時代”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領域,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性,把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和價值引領的主導權。
思考之二:我們要本著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本著強烈的“陣地”意識、“創新”意識,積極研究網絡發展的趨勢,主動探索運用網絡開展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規律,把開拓“微時代”網絡新領域作為創新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作為加強、改進并實現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的新實踐。一方面,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信息化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也強烈地沖擊著思想政治工作的傳統運作方式。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并積極開拓網絡這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領域新陣地。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沉著應對,揚長避短,注意在研究網絡發展的趨勢上下工夫,注意在研究如何有效運用網絡影響人們思想行為、價值取向的方法和規律上下工夫,從而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思考之三:我們要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舍得在開拓“微時代”網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領域方面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我們應當把眼光放得遠一些,今天的投入是為了明天的產出。如果我們能夠真正有效地開拓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新領域,擴大覆蓋面,提高影響力,掌握主動權,增強有效性,那么,今天的投入是完全必要的,值得的。在這里,我們要多一點戰略思維,多一點政治上的敏銳性、前瞻性。一方面,我們要為思想政治工作部門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配備必要的網絡技術裝備,使之具有開拓新領域的“硬件”;另一方面,我們要對政工干部加以必要的培訓,組織力量攻克具有共性和規模效應的“軟件”,培育和樹立先進典型,推廣運用網絡開拓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領域的成功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
思考之四:我們要在開拓“微時代”網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領域,推進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的過程中增強“五種意識”,注意研究和處理好五個關系問題。我們要在開拓“微時代”網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領域,大力激發“微時代”正能量的過程中,自覺增強作為一個新時期黨務工作者應具有的“五種意識”,即:與時俱進的學習意識,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宣傳教育的引領意識,溝通群眾的服務意識,傳播正能量的自覺意識。同時要在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中注意研究和辯證處理好“五個關系”。
一是要研究和處理好“網上”與“網下”的關系。當前,我們要高度重視開拓“微時代”網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領域,積極探索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網上做”的方法和規律,切實加大“網上做”的力度,不斷提升宣傳引領能力和黨建信息化水平。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網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兩者應當相互促進、相互補充,而不能相互取代。由于網絡的功效更多地體現于信息的傳播和輿論的導向上,而諸如理想信念這樣的深層次思想教育和“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針對性思想教育還必須主要通過“網下”的“面對面”的思想政治工作來完成。
二是要研究和處理好“硬件”與“軟件”的關系。我們既要舍得在“硬件”上作投入,又要注意開發適合黨建信息化建設需要的應用軟件,重視開發以手機為載體的黨建信息平臺,充分運用“微時代”的技術創新成果和各種即時信息傳播平臺,努力健全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資源的共享機制,逐步形成黨建信息化的規模集成效應。
三是要研究和處理好“局域”與“廣域”的關系。對于一個具體的單位來說,重點還是應當放在局域網建設上,重點發揮好局域網的作用。同時要關注“廣域”對“局域”的影響,及時做好針對性強的釋疑解惑宣傳引領工作。
四是要研究和處理好“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在開拓網絡新領域方面,我們一定要有戰略眼光并舍得投入。就“微時代”網絡建設的投入產出比而言,開拓網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領域新平臺,對于推進黨務公開、院務公開,對于堅持正確導向、大力弘揚先進,對于凝聚激勵職工、促進企業發展,其實還是非常經濟高效的。
五是要研究和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盡管我們正在大力開拓網絡新領域,但作為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許多好傳統、好方法在新形勢下仍然具有生命力,值得我們很好地繼承和發揚。我們一方面要大膽創新,勇于實踐,不斷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另一方面,創新并不排斥繼承。創新應當是繼承基礎上的揚棄與開拓,我們必須承優立新,堅持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認清方向,不畏艱難,抓住機遇,敢于創新,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不僅不會被削弱,反而會更有作為。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現代化將隨著網絡的發展而得到有力的技術支持,從而加快其發展進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必將在開拓“微時代”新領域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得到切實的加強與改進。
當前,我們要以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創新,直面“微時代”挑戰,勇于開拓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領域、新局面,努力使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融入“微時代”激發正能量的實踐中發揮更強、更有效的作用,使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為實現黨中央“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正能量,作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新貢獻!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