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良,廖 君(.溫州澤雅水庫管理站,浙江 溫州 3503;.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杭州 33)
閘門結構可靠性分析與設計
林 良1,廖 君2
(1.溫州澤雅水庫管理站,浙江 溫州 325023;2.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杭州 311231)
摘 要:由于閘門工作環境的特殊性,使得閘門結構設計涉及的因素很多;結合工程實例的具體情況,分析了閘門破壞事故產生的原因,對閘門結構進行了可靠性分析和設計改進;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閘門結構設計時應注意的因素。
關鍵詞:閘門;結構設計;可靠性分析
閘門結構設計的內容包括結構布置、荷載分析、內力計算以及應力計算等。單純由于閘門結構強度不足而引起閘門破壞的事故實例比較少見,多數事故是伴隨著其他因素的作用而產生的,如運行時出現了較大的動力荷載、制造材質質量低劣、工藝水平較低等。本文結合工程實例,分析了由于閘門的結構設計方面缺陷而引起的事故,并結合實際進行了改進。
2.1 工程簡介
該分洪閘是水流改道工程中的大型水閘,水閘計23孔,分設有10m×5m-5m弧形閘門,1#~11#孔為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弧形閘門,12#~23#孔為鋼筋混凝土薄殼弧形閘門。均選用QPQ2×75kN卷揚啟閉機,按一機啟動3扇閘門的方式配置(其中10#、11#孔為一機啟兩門)。平時閘門操作頻繁,事故發生前經受的最大水頭為3.98m。
薄殼弧形閘門的結構型式比較復雜,鋼筋混凝土斜支臂的上下兩根肢桿支撐著上下兩根橫梁,擋水面板在橫梁之間為帶肋筒殼,在上橫梁以上為加肋板。計算筒殼時,縱向簡化為雙懸臂梁,按材料力學公式計算其縱向應力;橫向采用折板代替圓弧筒殼,兩邊固定在上下橫梁處,用力矩分配法計算橫向彎矩及應力。計算結果,縱向拉應力及主拉應力均小于4.2MPa。據此,設計上采用板厚50mm,截面中央配一層φ4mm鋼筋網。
2.2 事故概況
某日,上、下游水位分別為3.02m、- 0.85m,管理人員看到水漫門頂后,即啟動15#~20#諸孔閘門泄水,約2min后(閘門開度約0.4m),15#門葉殼面突然穿洞射水,同時發出很大的響聲,工作橋振動強烈,橋上啟閉鋼索跳動不已,幅度達到200mm左右。管理人員慌忙停機,幾分鐘后,其他人員聞聲趕來,打開全部閘門。在啟門過程中,由于振動強烈,12#、13#、14#、15#及16#諸門葉殼面均被振破,穿洞射水。孔洞均位于門葉中央偏下方,面積均在lO㎡以上,典型的破壞情況如16#閘門門葉,見圖1。門葉骨架基本完好,部分橫隔板、拱肋、下橫梁及支臂豎桿雖有裂縫,但不嚴重。
2.3 事故分析和處理
破壞原因是由于筒殼部分強度不夠引起的。設計中結構計算方法過于簡化,不能真實反映筒殼的受力情況,且配筋量太小,布筋也不盡合理。在筒殼和上下橫梁及橫隔板交接處,應力情況比較復雜,一般都需要特別加強處理,而設計中并未予以重視。因此在閘門投入運行后不久,在筒殼的四周便出現了密集的裂縫,典型情況如18#閘門門葉,見圖2。有的裂縫貫穿殼面,下游可見濕痕,這些裂縫一旦遇到強烈振動,極易破碎崩潰,這是原因之一。
其次是塘尾分洪閘在閘門小開度泄水時,下游形成淹沒水躍,漩滾直接沖擊門葉,產生了很大的動水作用力,激起門葉振動,促使已經開裂的筒殼面板發生破壞。
事故后,把12#~23#諸孔門葉的筒殼面板全部改為鋼絲水泥網結構,在中央處增設兩道橫隔板以加強筒殼穩定性。對所有裂縫作了適當修補,并改善了底止水及底緣形式。
閘門修復后運行多年,情況良好。
3.1 工程簡介
該水庫的溢洪道共計5孔,采用雙扉式閘門,其布置見圖3。下扉為10m×9m - 13m潛沒式弧形閘門,實腹式雙主橫梁、斜支臂焊接結構,球形鉸。上扉為10m×4m -4m露頂式弧面定輪閘門,實腹式雙主橫梁,用2×375kN弧形門啟閉機操作。閘門的操作程序是:開門時先提升下扉,當開度達到7,5m左右時,下扉的吊座接觸到上扉的底部,隨后便連同上扉一起上升。關門時則相反。上扉猶如活動胸墻。
溢洪道建成后,由于水庫庫容較小,故運用比較頻繁,且閘門大都在局部開啟條件下運行。閘門發生事故前,每孔閘門的開門泄水累計總時數均在10000h以上。如5#門在事故前曾操作587次,運行10480h,3#門則更多,操作次數達961次。
3.2 事故概況
(1)某日,溢洪道門前水頭12 .76m,當5#門提升到0.76m時,突然一聲巨響,弧形閘門右支臂上下肢桿在中部(離主橫梁連接點約3.5m)向下彎曲,左支臂隨之扭曲破壞。左右兩支臂與支鉸相連的螺栓全部拉斷,兩個吊座從門葉上撕下,門葉翻轉,連同支臂被水流沖到下游。事后檢查發現支承牛腿的混凝土表面有裂縫;上扉閘門的右下角變形,向上游位移約10cm。
(2)某日,庫水位與門頂齊平,并仍在繼續上漲,乃開門泄洪。先提2#門,開度0.5m。接著提升3#門,當開到0.34m時,突然一聲巨響,弧形閘門右支臂在離主橫梁約3.5m處,上、下肢桿向下彎曲、斷裂,隨之左支臂上、下肢桿也在離主橫梁約3m處分別向上、向下彎折。左支臂與支鉸的6個連接螺栓拉斷5個,殘留的一個螺栓將一截肢桿掛在牛腿上。右支臂與支鉸的連接螺栓全部拉斷,門葉連同支臂被水流沖到下游。啟閉機卷筒上的鋼絲繩壓板受鋼絲繩牽動,轉向90度,鋼絲繩被拉斷后隨門葉沖走。左、右牛腿均有深度不大的裂紋。上扉閘門左下角,距閘墩0.8m處,向上游方向凸出100mm左右,變形范圍約300mm。
3.3 事故分析及處理
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支臂強度不足。經核算,僅靜水壓力一項,支臂應力已達到158.4MPa。支臂肢桿為箱形截面,翼緣板寬300mm(豎直方向),腹板高664mm(水平方向),在長約9.5m的支臂全長間雖有4根豎撐桿,但斷面過小(為I20工字鋼),且均直接焊接在腹板上,起不到增強支臂在平面內穩定的作用。閘門局部開啟時,容易產生振動和由此引起的動應力。
其次,失事后對支鉸位置作了量測,3#、5#門的左右支鉸不同心、鉸軸偏斜,誤差均已超過了安裝容許值,且是5套閘門中誤差最大的2套,因此對支臂還會產生相當大的安裝應力。
第一次事故后,因未作事故原因分析,僅按原設計圖紙重制了一套新門。第二次事故后,重制3#門時改進了支臂的結構設計,大幅度提高了支臂結構的強度,同時對其他各孔閘門也更換了支臂。
加固后,運用情況正常。
4.1 工程簡介
該水電站的溢流壩上設有4孔9m x12m -11.8m弧形閘門,采用實腹式三主橫梁、三肢斜支臂焊接結構,鋼材牌號SS-41。選用固定式卷揚啟閉機操作,門葉構造見圖4。靠近電站引水口的44孔為排漂孔,其弧形閘門的頂部附設有排漂小門。
弧形閘門的結構比較單薄,門重37t,按孔口面積計算,單位孔口面積的門重僅0.34t /m2,較一般常見的弧形閘門約輕19%,屬于輕型結構。
4.2 事故概況
建成當年開始蓄水,很快達到正常高水位。隨后一般用3#門作小開度泄水,調節庫水位以維持在120.5m高程,最大開度為0.5m。
4.3 事故分析及處理
事故調查除現場調查外,還進行了現場水壓試驗、門葉材質分析及結構計算。調查結果認為破壞的原因是由于門葉支臂過于單薄,強度不足,在水壓力的作用下失穩而破壞。
門葉支臂為三肢桿斜支臂,肢桿節間連接構件只有豎撐桿,整體性差。經驗算,按兩端鉸接分析的壓桿長細比分別為λ上肢為208,λ中肢為174,λ下肢為163,均已超過規范規定的容許長細比[A]為120。另外,實測到14、28門葉支臂各肢桿均有因構件自重而產生的初始撓度10~20mm,這對壓桿設計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計算表明,支臂支桿因水壓力而引起的應力,在無初始撓度時為75~80MPa,而有初始撓度時為180~200MPa。
實驗測得門葉支臂肢桿的軸向壓力為59.2 MPa(上肢)及72.6 MPa(下肢),彎曲壓力為41.6 MPa(上肢)及52.3 MPa(下肢)。按計算規范核算,其合成應力已超過壓桿容許應力的4.3倍(上肢)及3.5倍(下肢)。
從門葉構造上考慮,支臂肢桿間的豎撐作用不大。底部止水為方形,外形不理想,在小開度泄水時,會引起較大的振動。試驗表明,弧形閘門在這種場合,正處于動力不穩定區域。
事故后,對4孔閘門作了全面的改造和加固處理。
結合工程實例的分析,閘門的結構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
(1)閘門的結構布置要結合土建、機械等方面的情況全面考慮,布局要合理,作用力的傳遞途徑要明確,結構的計算圖式要盡可能符合閘門真實的工作狀況。
(2)要充分了解閘門未來的運行工況,對作用在閘門上的各類荷載和力要分析正確,當存在有可能發生較大而又無法精確估算的作用力,特別是動水作用力時,結構布置和安全度的選取要特別慎重。
(3)閘門結構的各類構件都要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
(4)結構的節點布置十分重要,要簡單明快,過分繁瑣復雜的節點容易引起各構件相互牽制,作用力不明確,形變能力低,容易引起應力集中和復雜的應力狀態,不利于閘門結構的工作。
(5)當套用現成的工程設計或標準設計圖紙時,要對原設計的設計條件和運行要求作深入了解,要盡可能去實地現場考察該閘門的實際制作情況和運行情況,必須杜絕盲目套用設計圖紙的做法。
參考文獻:
[1]范崇仁等.水工鋼結構(第二版)[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 ,1988.
[2]劉惟信.機械可靠性設計 [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林良(1962-),浙江溫州人,大專,助理工程師,從事水利工程技術管理與維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