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清文
(福建省寧化縣水產技術推廣站 福建 寧化 365400)
我縣地處福建省西部,是典型的內陸山區縣。縣內水域資源較為豐富,現有池塘養殖面積5840畝、水庫養殖面積8580 畝。多年來我縣的池塘、水庫養殖品種以草魚、鯉魚等常規魚類為主。因養殖的這些屬常規魚類,加之長期以來市場價格持續低迷,制約了我縣池塘、水庫養殖產量、經濟效益和品質的提高。為加快山區漁業發展,近年來我縣在抓好標準池塘建設及高效養殖技術推廣、水庫大水面漁業綜合開發、建設養殖基地的同時,注重優化調整水產養殖品種結構,大力推廣漁業“五新”技術,促進了我縣漁業提質增產增效和漁(農)民增收。特別是2014年我縣重點引進異育銀鯽“中科3 號”新品種在池塘內養殖,取得較好的產量和經濟效益。現將2014年我縣池塘養殖異育銀鯽“中科3 號”高產高效試驗情況介紹如下:
1.1 試驗時間和地點
2014年1 —12月,選擇我縣海源漁業專業合作社建成的標準化池塘內開展。
1.2 養殖規模
2014 年,我縣海源漁業專業合作社引進異育銀鯽“中科3 號”進行池塘養殖,池塘養殖面積為130 畝。
1.3 主要技術措施
1.3.1 試驗池塘條件
試驗池塘地點水源充足,水質清新、周圍無污染源,水質符合淡水漁業水質標準,光照好、開闊向陽。建成的標準池塘每口面積在8~32 畝,池塘深度2.2~4.5m,可保持池塘有效水深在1.7m 以上。池塘底部有一定的坡度,以利池塘排水和干塘。建成的連片池塘有單獨的進排水渠道,每口池塘設置獨立的進排水設施。養殖區交通便利、可通車,供電線路及設施齊全、可正常供電。每口池塘配備1.2—3kw 葉輪式增氧機1 臺、自動投餌機1—2 臺、捕撈定置網1 張。
1.3.2 池塘消毒和施足基肥
養殖池塘放養前,用生石灰徹底消毒,用量為干池(蓄水15cm)消毒每畝60~75kg、帶水消毒每畝平均水深1m125-150kg;也可以用漂白粉消毒,每立方水體用20g 漂白粉。在魚種放養前7~10d注水,并施足基肥,施用豬糞為每畝施500~750kg,將肥料堆于池塘四周淺水處,以不露出水面為宜。
1.3.3 魚種放養
1.3.3.1 苗種來源
放養的異育銀鯽“中科3 號”新品種從湖北武漢引進;放養的草魚、鰱鳙魚、團頭魴等魚種來源于本縣魚種場。要求放養的各類魚種體質健壯,規格整齊、鱗鰭完整、無病無傷、體表和鰓部沒有肉眼可見的寄生蟲。
1.3.3.2 魚種放養時間
草魚、鰱鳙魚、團頭魴等魚種放養時間為2014年2月20日—26日,異育銀鯽“中科3 號”魚種放養時間2014年3月6日。
放養前的各類魚種應采用3%-5%的食鹽水浸選魚體5-10min,或用20ppm 高錳酸鉀溶液浸選魚體20min,進行魚種消毒。放養前草魚種全部注射草魚滅活疫苗。選擇在上游避風向陽處,分點投放魚種。
1.3.3.3 魚種放養密度
試驗池塘采取主養草魚,套養異育銀鯽“中科3 號”新品種,并搭配混養鰱魚、鳙魚、團頭魴等魚類,在2014年2—3月每畝池塘放養量為:規格為10-20 尾/kg 的草魚魚種600 尾,規格為20-30尾/kg 的異育銀鯽“中科3 號”魚種200—300 尾,規格為8-12 尾/kg 的鰱魚150 尾、鳙魚50 尾,規格為30-40 尾/kg 的團頭魴“浦江1 號”150—200 尾。
1.3.4 飼養管理
1.3.4.1 飼料投喂
選擇投喂福建海大飼料有限公司生產的漁用配合飼料。根據養殖魚類生長規格、氣候變化、水溫高低決定投餌量。當水溫超過15℃開始正常投喂,投餌量按池塘內吃食魚體重的2%-8%左右。3—5月養殖前期每天投二次,上午9:00 左右和下午16:00 左右各投一次,每次各投總量的50%;6-10月養殖魚類生長旺季每日投飼3 次。每日投飼量具體根據水溫、水色、天氣和魚類吃食情況而定。在6—9月魚病流行季節和梅雨季節應控制投飼量。投飼堅持“四定”,即定時、定質、定量和定位。
1.3.4.2 水質調控
主養草魚的池塘以“瘦水”為好,保持水體透明度30-40cm,水中溶氧應保持在4mg/L 以上。3—4月飼養早期,為使池水快速升溫,水深1.2m 左右即可,至5月上旬開始逐漸加水,6月底加到最高水深。在7—9 三個月高溫季節要勤換水,每10—15d 換水一次,每次20-30cm,先排后進,保證池水的“嫩”、“活”、“爽”,保證養殖魚類快速生長。
1.3.4.3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塘一次,主要觀察魚類的活動有無異常,吃食是否正常,有無疾病發生等。一旦發現異常,及時查找、分析原因,及時采取對策。認真做好日常生產記錄,把每天的有關工作記錄下來,如每天投餌情況,魚類活動、吃食情況、魚病發生情況和預防治療措施,天氣狀況、池塘水溫、有無異常情況,采取了什么樣措施等,也都詳細記錄下來,以便于年底總結。
1.3.5 魚病防治
魚病防治原則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合理采用防治技術和方法。一是在魚種放養前7-10d,池塘要做好藥物清塘,每畝干塘用生石灰60-75kg 兌水全池潑灑,徹底消毒殺滅病原體;二是放養前的各類魚種進行消毒;三是平常養殖池塘進行消毒,每半個月用漂白粉1ppm 全池潑灑,每月用90%晶體敵百蟲0.3-0.5ppm 全池潑灑一次;四是食場進行消毒,每個食臺周圍每15d 用250g 漂白粉溶水潑灑一次或用掛簍,每個食場掛3-6 個竹簍,每個簍裝漂白粉100-150g,掛食臺周圍,五天換藥一次,或用硫酸銅掛袋,每袋內裝100-150g;五是防疫注射,草魚種在放養前注射草魚“四病”滅活疫苗,預防草魚出血病;六是發生草魚“三病”(細菌性爛鰓、赤皮、腸炎病)治療方法是用二氧化氯0.3-0.5ppm 全池潑灑,拌餌內服腸鰓靈、維生素C,或用魚康0.3ppm 全池潑灑,每天一次,連用3d。
異育銀鯽“中科3 號”抗病力強,發生疾病較少,主要發生粘孢子蟲病,其病原為粘孢子蟲,寄生于魚體皮下肌肉,胞囊常常著生在前肌部位,被寄生的部位腫脹成瘤狀的瘡。防治方法:放養前用生石灰徹底清塘,發病時用90%晶體敵百蟲0.3-0.5mg/L 全池潑灑。
1.3.6 適時捕撈
經過6 個多月的飼養管理,部分魚已達到商品規格,9月中旬開始,可將達到商品規格的魚類分批捕撈上市。
2.1 異育銀鯽“中科3 號”池塘養殖情況
我縣海源漁業專業合作社的養殖池塘130 畝,2014年3月6日放養從湖北武漢引進的異育銀鯽“中科3 號”魚種,畝套養規格為20-30 尾/kg 的異育銀鯽“中科3 號”魚種200—300 尾,經279d養殖,至2014年12月15日異育銀鯽“中科3 號”個體重達400—620g/尾,養殖成活率95.8%,異育銀鯽“中科3 號”池塘套養畝產量107.78kg、畝產值1724.48 元。異育銀鯽“中科3 號”具有生長個體大,生長速度快(比高背鯽生長快13.7%-34.4%,出肉率高6%以上),抗病力強,遺傳性狀穩定,體色銀黑,鱗片緊密,不易脫鱗等優良性狀,完全適宜在山區池塘、水庫內主養或套養。
2.2 收獲產量
該試驗池塘養殖面積130 畝,至2014年12月15日共收獲各類商品魚163.68 噸,其中收獲異育銀鯽“中科3 號”14.01 噸。具體收獲產量見下表。

試驗池塘收獲產量情況表
2.3 經濟效益
該試驗池塘養殖面積130 畝,共收獲各類商品魚163.68 噸,其中收獲異育銀鯽“中科3 號”14.01 噸;平均畝產量達1259.17kg,其中畝產異育銀鯽“中科3 號”107.78kg;共創養殖產值176.8 萬元,平均畝產值1.36 萬元;扣除年生產成本121.64 萬元,共獲利55.16 萬元,平均畝獲利4234.08元。
3.1 該試驗能夠獲得高產高效,重點在于把握以下關鍵技術措施:一是開展試驗的池塘為2012年建成的集中連片、設施完善、配套齊全的標準化池塘,養殖池塘面積為每口在8—32 畝,并能保持池塘有效水深1.7m 以上,有利增加魚種放養數量;二是池塘養殖品種選擇,確定了當地市場銷路有保障、市場價格相對穩定的草魚作為主養品種,同時套養生長快、個體大、病害少、市場價格相對較高的異育銀鯽“中科3 號”新品種,可增加收入;三是養殖過程合理投喂漁用配合飼料,推廣自動投餌機投餌,可節省勞動力和降低飼料成本;四是每口池塘內安裝使用增氧機,有效調節水質,減少了病害發生;五是改變捕撈方式,因面積大、水位深的池塘無法使用拉網捕魚,在池塘內安裝使用捕撈吊網,做到常年捕撈,均衡上市。在魚價高時,將達到商品規格的商品魚及時捕撈上市,可增加養殖收入。
3.2 認真做好養殖池塘飼料投喂工作是降低養殖生產成本,實現增產增收的關鍵技術措施。飼料成本占整個養殖生產成本70%左右,漁用配合飼料的選購應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飼料,可保證飼料營養成份全面,保質期長,不易發霉變質,飼料系數1.8-2 左右,降低養殖成本。
3.3 因試驗池塘采取主養草魚,套養異育銀鯽“中科3 號”,應少放或不放鯉魚,避免放養的鯉魚與異育銀鯽“中科3 號”搶食,從而影響異育銀鯽“中科3 號”的生長速度,降低池塘內育銀鯽“中科3 號”的養殖產量。同時套養異育銀鯽“中科3 號”的池塘,投喂的漁用飼料蛋白質含量應達32%,有利異育銀鯽“中科3 號”的正常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