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安徽蕪湖241003)
現代審計的職業倫理,是指審計師(或注冊會計師)在執行業務時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包括職業品德、職業法規、職業責任以及職業勝任能力等方面的行為準則。
為了明確審計應該達到的職業標準,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制定了符合本國國情的審計職業的道德規范體系。我國也先后出臺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準則》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等相關法律法規,對于審計職業進行指導與約束,其中職業要求審計人員遵紀守法、恪守審計職業道德、保持審計獨立性、勤勉盡責、正直坦誠、客觀公正、必備職業勝任能力等基本職業守則。這是審計職業倫理的基本要求。
(一)獨立自主。獨立自主要求審計人員在執業審計業務、出具最終審計報告時,應當在形式上和實質上獨立于委托單位和其他機構。形式上的獨立自主是指審計人員以第三方的身份呈現于委托單位的外在表現,具有審計的自主性,對審查的業務保持一個理性的公正客觀的職業倫理態度,最終出具讓社會公眾信服的審計報告,從而充分發揮審計經濟監督作用。實質上的獨立自主是指經濟上和精神上的獨立,審計人員必須公正無私、不帶任何偏見,不得與委托單位有經濟利害關系,這樣出具的審計意見才具有公信度,才能得到整個社會公眾的信任。審計人員在執業時獨立自主是其靈魂,是審計處于一種超然獨立地位的基石。
(二)誠信正直。傳統儒家倫理推崇誠信品德,認為“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信品德觀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為準則,它可以刺激現代審計人員的工作進取心和社會責任感。因此,審計與生俱來的責任感讓每位審計人員應當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使命與責任,正確處理利與信之間的關系,誠實守信,為人正直,清廉奉獻,防止利己主義,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三)客觀公正。審計人員在執業時,要求不受他人干擾,不受利益的誘惑,不受個人好惡影響執業判斷,實事求是,立足于實際,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深入調研,出具有理有據的審計報告,確保審計質量,提供符合社會公眾需要的審計鑒證服務。
(一)外部困境。我國當前的商業倫理環境不容樂觀,市場經濟下各種倫理問題層出不窮,但社會各方并未清楚地意識到商業倫理教育在其中的潛在力量和作用。經濟利益至上、急功近利、市場機制不完善、法制不健全、觀念多元化導致不道德行為增加。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為了提高利潤,擴大規模,喪失倫理道德的事時有發生,個人為了私利不道德的行為也時常出現;另一方面,由于現代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導致企業和個人為了利益而發生的不道德行為沒有得到很好的懲罰,相反,為那些有不法行為想法的企業和個人樹立了不良榜樣,膽大的善于鉆空子的就先獲利。這些使得道德責任被漠視,一切向錢看,實用主義和享樂主義被接受,都不利于審計倫理教學。
(二)內部困境。有人認為商業倫理是從小培養的,對學生價值觀念影響較大的是家庭和社會,大學教育基本發揮不了作用,學生進入大學時,他們已是一個較為成熟的個體。我國很多高校領導和審計學教師在審計教學活動中也很少有人關注審計倫理教學,他們所關心的是學校(學院)發展、專業就業前景和學生未來的成就,通過這些來推銷自身,提高學校知名度。表現為:一方面,各個高校審計學課程制定的教學大綱中沒有明確審計倫理應講授的內容和學時數,即使有講授內容也比較單薄且不實用,如何考核學生的倫理道德,如何鼓勵教師關注倫理教學等都不清晰,審計倫理教學缺少實習基地、適用教材和其他相關的教學資源,這讓任課教師無從下手。另一方面,各高校沒有形成一支既有審計專業知識又有豐富倫理學素養的師資隊伍。審計倫理是交叉學科領域的復雜問題,要求任課教師應具備跨學科的知識素養。但是,高校審計專業課教師多數出身于管理學、經濟學領域,大多欠缺倫理學學科功底,在運用倫理學進行審計案例教學時不能深入透徹的分析,不能給予學生更專業的誘導;而倫理學教師講授審計,他們多數對于審計專業課程內容不了解,無法進行專業點評,也只能泛泛而談。
(一)教師教學德行的重塑。教師的教學德行主要是樂教、公正、責任心、愛心等高尚品格。樂教是教師的首要德行,它與教師的權利和責任是相聯系的,教師有積極教育學生、傳授給予其有用知識的權利,也有把學生培養成社會有用人才的責任,在教書育人過程中充滿愛心,要公正客觀,實事求是的做人,為學生作表率,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大學生做出自己的貢獻。而作為審計倫理教學的高校教師首先應具備基本的教師德行;其次,應加強倫理學知識的學習,結合審計學專業知識進行教學,對實際問題的倫理分析才能深入;再次,相關教育管理部門應加大支持審計倫理教學平臺的構建,組建科研團隊,創建相關學術期刊,加強學術交流,而各高校也應積極創造倫理學與審計學相融合的條件,解決審計倫理教學時教師的知識尷尬困境,為培養一支具有綜合知識能力的專業教師隊伍共同努力;最后,加強國際合作,高校多鼓勵任課教師參與國際學術會議,交流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我國高校教師的教學水平。
(二)教學目標的深化。古今中外的審計案例表明,若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審計人員,卓越的業務知識是前提,優良的職業道德是必備。審計倫理教學的目標不應該是簡單的尋求大學生行為的改變,而應該是力求幫助大學生運用倫理學知識進行審計活動的技巧,并形成影響其一生的個人職業道德責任感。因此,審計倫理教學根本目標是提升審計人員的道德水平,樹立了這樣的職業道德目的培養的審計人才,其所提供的審計意見的鑒證報告才能讓公眾信服,審計質量才能得到保證,審計市場才能得以健康發展。
(三)教學內容的調整。審計倫理教學的目標重點是為大學生提供審計倫理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技巧,使他們掌握審計倫理理論,并能指導其解決專業倫理困惑,更是在面對實際的審計案例時做出理性的審計意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審計倫理的教學內容應作相應的的調整。首先,加強審計倫理的相關理論基礎和模式分析的教學,如在學習中學生應該掌握哪些倫理知識?可能出現哪些典型審計倫理問題?如何深層次地分析并解決這些問題?如何借鑒國外審計倫理理論與實踐?其次,學生在掌握審計倫理理論分析模式后,教師應該通過多途徑多手段培養學生解決我國實際審計倫理問題的能力,充分體現我國傳統的優秀倫理理論,結合我國實際找出審計倫理的突破口和途徑。
(四)教學方法的改變。在教學方法上,我國可以借鑒西方國家的一些教育理論和實踐經驗。例如,Radtke(拉德克)認為教師可就各種可能問題設計成短小案例,讓學生發表觀點,以幫助學生接觸各種不同的會計倫理問題,也可以要求學生嘗試解除一個具體的倫理困境,然后開展“如果是”的方案討論,進行角色體驗,以加深他們對會計倫理的理解。同時,還可以邀請審計、會計實務工作者來講解其親身陷入會計倫理困境及其應對方法,并和學生作相互交流,使學生對會計倫理的實際問題有感性認識,彌補教師會計實踐的不足。此外,鼓勵學生到會計師事務所見習,與社會接觸,真正了解審計、會計倫理實踐中會面臨問題有哪些?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回課堂展開討論與分析,以增強學生的審計倫理能力。
(五)教學效果評價的強化。明確了審計倫理教學目標、調整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之后,也應加強倫理教學效果評價,建立考核評價體系,教師才可有的放矢的教學。根據審計倫理教學目標,應該培養學生的認知、態度和技能,可以在這三個方面分別設置考試、報告和情景扮演等方式,以對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進行考核。同時,積極鼓勵教師編寫相關案例,給予他們足夠的資源和備課時間的支持,對于教學效果突出的任課教師應給予獎勵,提高其教學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