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慧



【摘要】目的 探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改革實踐,并觀察其教學效果。方法 河西學院以臨床專業188人為教學對象,施行整合教學。以課程滿意度調查和考試為評價方法,與傳統教學進行教學效果比較。結果 整合后的課程總學時不變,在完成所有授課任務的同時,學生的見習實訓學時有所增加,授課時間跨度縮短,學生總體滿意率提高。結論 整合教學具有顯著的先進性、較好的可行性,明顯提高了教學質量,但本次教學改革范圍較小,只整合了《診斷學》與《內科學》的部分內容,希望以后在多方支持下進行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整合教學改革。
【關鍵詞】心血管系統;課程整合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B
我校醫學院借鑒國內外相關教改經驗,在臨床系2011級、12級188名同學進行分班教學,94名同學分到傳統班,94名同學分到整合班。對傳統班和整合班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探討。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涉臨床系2011級98名同學12級90名同學進行分班教學,11級49名同學分到傳統班,49名同學分到整合班,12級45名同學分到傳統班,45名同學分到整合班。
1.2 教學方法
1.2.1 教改思路
以臨床實際工作需要為前提,以我國現行教學大綱為指導,參照美國執業醫師考試標準,將《診斷學》心電圖內容和《內科學》循環系統的教學內容重新組合,實現集中講授和聯席講授。通過授課順序的調整、加強學科間知識的緊密聯系,削減重復內容,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學以致用[1]。
1.2.2 《診斷學》《內科學》課程的有機重組
傳統班與整合班的授課計劃安排。見表1。
傳統班《診斷學》心電圖內容12學時,《內科學》循環系統34學時(含總論、心力衰竭、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包疾病、心肌病和介入診療、見習實訓),教改模式下,將《診斷學》心電圖內容與《內科學》循環系統內容進行整合。這樣安排的主要原因是《診斷學》中的心電圖內容為基礎[2],《內科學》對各種疾病的描述較為系統,且心電圖內容在內科各論心率失常一節中還要重復講解。整合后的課程總學時不變,在完成所有授課任務的同時,學生的見習實訓學時有所增加,授課時間跨度縮短[3]。
1.2.3 建立健全評價考核方式
考試從兩方面進行測驗: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操作,在授課期間進行教學滿意度問卷調查。
1.3 統計方法
數據統計采用SPSS19.0進行統計分析,對各年級考試成績行student'S-t檢驗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結束所有授課內容后,針對與教學內容,以執業醫師考試題目為標準,設計試卷,2個年級共發放試卷188份(11級98份,12級90份),回收有效問卷188份,有效回收率100%。無論實訓成績、還是理論成績,整合班均高于傳統班,整合班的優秀率、及格率均高于傳統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3 討 論
整合后的教學增加了學科間橫向聯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較少了知識重疊,縮短了同一系統知識授課時間跨度,并且在完成授課任務的同時增加了實訓學時。然而,本次教學改革范圍較小[4],只整合了《診斷學》與《內科學》的部分內容,希望以后在多方支持下進行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課程整合。以器官系統為中心整合《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內科學》《外科學》《醫學影像學》關于知識。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教改的高要求,能夠熟練駕馭縱向的學科知識和橫向的系統知識,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能從臨床問題出發設計教案;教學團隊密切溝通,合理布局,科學把握教內容的廣度、深度和邏輯性,全程以團隊形式設計、實施和評價課程[5]。
參考文獻
[1] Papa FJ,Harasym PH.Medical curriculum reform in North Amer-ica,1765 to the present:a cognitive science perspective[J].Acad Med,2011,74(2):154-164.
[2] 何 云,周曉帆,郝 嘉.以消化系統疾病為例淺談器官系統教學模式的改革[J]西北醫學教育,2011,91(5):173-175.
[3] 王金勝,王庸晉,魏 武,等.臨床醫學核心課程實施器官系統教學效果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5):11-12.
[4] 賈書花,王改琴,張旭東,等."以器官系統為中心"醫學基礎課程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2):84-85.
[5] 楊詔旭,何 偉,路程伊,等.器官系統融合的臨床醫學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基礎醫學教育,2012,14(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