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強


【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5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單純西醫方法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添加中醫療法,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比兩種方法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測量的4個部位的骨密度均顯著升高,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臨床滿意度高達78.6%,高于對照組的64.3%。結論 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效果更優,可顯著改善患者骨密度,更好的保障手術治療的療效。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骨質疏松;股骨粗隆間骨折
【中圖分類號】R273.13 【文獻標識碼】B
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時代,骨質疏松是老年常見病、多發病,低能量損傷均可發生。骨質疏松患者常發生骨粗隆間骨折,由于伴有骨質疏松癥,外科治療手術難度大,風險高,保守治療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1]。筆者認為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可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為探究其臨床療效,選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56例為研究對象,進行臨床分析。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入選的56例患者均為我院收治并確診的的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男30例,女26例,年齡56~79歲,平均年齡62.7歲。骨質疏松病史3~10年,平均病程5.1年。患者表現為骨痛、骨密度減低(BMD<-2.5SD)。X線示骨折及股骨上端片Singh指數骨小梁減少、順序消失。將5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8例,對照組采用單純西醫方法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添加中醫療法,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比兩種方法的臨床療效。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術前常規牽引治療,X線檢查,確定骨折類型,根據患者耐受情況制定手術方案。手術采用人工股骨頭置換的方法,患者取側臥位,全麻下,在股骨轉子間切斷肌群附著點,切開關節囊,內旋股骨,于小轉子上方1.5 mm處截骨,取出股骨頭,顯露骨折大小轉子及股骨矩,復位小粗隆和股骨距后,鋼絲捆扎固定,檢查穩定性[2]。依次擴髓,對于骨質疏松癥患者,應注意擴髓時小心操作,避免二次骨折。將髓腔沖洗干凈,髓腔內注入骨水泥,將假體柄插入股骨近端髓腔。復位后檢查關節活動度及穩定性,置負壓引流管。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抗骨質疏松治療,逐漸負重訓練等。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添加中醫辨證分期治療。中醫依據骨折時間不同,將股骨粗隆間骨折分為三期,依據病機不同,分別采用不同方劑治療。均輔以增強骨代謝、抗骨質疏松方劑并隨證加減。
1.3 觀察指標
采用美國HOLOGIC公司X線骨密度測量儀,分別測量患者治療前后腰椎正位、健側股骨頸、Wards三角及大粗隆部位的骨密度,并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數據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見表1、表2)
3 討 論
50歲以后低能量外傷所致骨質高達50%以上,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一般采取手術治療,但患者骨密度下降是手術難度大、風險高、易復發的主要原因。
中醫辨證治療將骨折分為三期,骨折傷后2周內為早期骨折,癖血滯留,表現為局部腫痛,治療以活血化瘀、消散疲血、消炎止痛,基本方:紅花、生地黃、白芍、桃仁、當歸、甘草。傷后3~6周為骨折中期,患者疼痛已逐漸減輕,有新組織長出,趨于好轉,治療以接骨續斷、促進愈合為主,基本方:三七、補骨脂、骨碎補、紅花、當歸、桃仁、牛膝。傷后7周圍骨折后期,損傷已久,以補氣養血、恢復功能為主,基本方:獨活、桑寄生、人參、川芎、伸筋草、杜仲、炙甘草。
本次探究觀察組測量的4個部位的骨密度均顯著升高,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臨床滿意度高達78.6%,高于對照組的64.3%。充分說明西醫手術治療輔以中醫調理,可促進骨折部位愈合,提高患者骨密度,確保手術療效。
參考文獻
[1] 桑曉文,楊利學,譚龍旺,等.人工股骨頭置換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36例[J].臨床誤診學雜志,2014,27(6):61-62.
[2] 徐仲翔.中西醫結合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臨床研究[J].新中醫,2014,46(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