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慧慧 張瑞華 左卞京
【摘要】目的 探討小兒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KD)冠狀動脈病變的超聲診斷價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2~2014年經臨床確診的川崎病患兒45例,總結分析不同時期的超聲心動圖特點,重點觀測左右冠狀動脈病變。結果 發病初期,左冠狀動脈擴張28例(占62%),右冠狀動脈擴張10例(占22%),左、右冠狀動脈均擴張2例(占4.4%),冠狀動脈瘤1例(占2.2%),巨大冠狀動脈瘤2例(占4.4%),冠狀動脈狹窄2例(占4.4%);隨著臨床的治療,擴張的管狀動脈逐漸減少,而冠狀動脈血栓的發病率增高。結論 超聲心動圖可有效檢測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對早期診斷及觀察預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學依據。
【關鍵詞】超聲心動圖;小兒川崎病;超聲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A
KD又名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一種以急性發熱、皮膚損害和淋巴結腫大為臨床特點的全身血管炎癥[1]。臨床多以發熱為首發癥狀,繼而出現皮疹、淋巴結腫大、眼結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腫等病變。川崎病常累及心臟,表現為心肌炎、心包炎、心律失常等,亦可表現為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形成、冠狀動脈狹窄等,嚴重者可引起栓塞和猝死。在影像診斷中,超聲心動圖可動態觀察冠狀動脈病變,為川崎病的早期診斷和臨床隨訪提供可靠的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2~2014年經臨床確診的川崎病患兒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齡6個月~10歲,平均年齡3.5歲。患兒多以反復發熱,頸部淋巴結腫大、軀干部斑丘疹、口腔黏膜充血、手足硬性水腫等癥狀就診。所選患兒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會的診斷標準。
1.2 檢查儀器及方法
采用GE Vivid E9超聲診斷儀。常規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超聲頻率為3~8 MHz,患兒空腹30 min、對不能配合的患兒行水合氯醛灌腸鎮靜后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常規掃查心臟各個切面,觀察心臟大小、室壁運動及瓣膜活動情況,排除小兒先天性心臟疾病。取胸骨旁大動脈短軸切面,重點觀察左、右冠狀動脈起始處內徑,血管走行,同時測量最寬處內徑,觀察冠狀動脈是否擴張,內壁是否光滑、管腔內是否有血栓等。
2 結 果
38例川崎病患兒中,經超聲心動圖檢查,發現左冠狀動脈擴張28例(占62%),病變以起始處擴張為主,部分左前降支擴張,內徑為3.0~4.5 mm,內壁不光滑;右冠狀動脈擴張10例(占22%),內徑為2.5~3.9 mm;左、右冠狀動脈均擴張2例(占4.4%),冠狀動脈瘤樣擴張1例(占,2.2%),內徑為7.5 mm;巨大冠狀動脈瘤2例(占4.4%),擴張的右冠狀動脈內徑達20 mm;冠狀動脈狹窄2例(占4.4%),所有冠狀動脈中均未見血栓形成。45例川崎病患兒中,合并心包積液5例,左室腔輕度增大3例,二尖瓣輕度反流6例。經臨床有效治療半年后復查,發現38例擴張的冠狀動脈恢復正常,管壁尚粗糙3例,管徑恢復正常,冠狀動脈瘤內徑從7.5 mm恢復至4.8 mm1例,巨大冠狀動脈瘤內徑略有縮小2例,管壁粗糙不平,回聲增強。擴大的心臟恢復正常大小,心包積液消失。二尖瓣反流消失3例。
3 討 論
KD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變為主的小兒急性發熱性出疹性疾病。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生首次報道。由于本病可發生嚴重心血管病變,所以引起人們的重視。近年來川崎病的發生呈上升趨勢,現已成為我國嬰幼兒后天性心臟病最主要病因之一,是以血管炎為中心的全身性臟器炎癥,發病原因至今不明,目前多認為與EBB病毒、逆轉錄病毒或鏈球菌等感染有關,也有人考慮環境污染或化學過敏等有關。臨床多表現為發熱、皮疹、頸部非膿性淋巴結腫大、眼結合膜充血、口腔黏膜彌漫充血、楊梅舌、掌跖紅斑、手足硬性水腫等,急性期常可引起冠狀動脈擴張、心肌炎、心包炎、心瓣膜炎及心率失常,病情嚴重的可因冠狀動脈瘤破裂和血栓梗死而引起猝死[2]。川崎病對小兒的影響大,嚴重者可以導致患兒死亡,所以臨床上早發現、早治療十分重要[3]。川崎病以心臟冠狀動脈受累最常見,早期多表現為冠狀動脈擴張,其中以左冠狀動脈擴張多見。超聲心動圖可動態觀察冠狀動脈的擴張情況,觀察管壁是否粗糙,管腔內是否有鈣化和血栓形成,為觀察療效及判斷預后提供可靠的臨床影像學依據。本組研究的45組病例中,有33例患兒表現為冠狀動脈擴張,其中1例患兒擴張的冠狀動脈內徑達20 mm,超聲心動圖表現為擴張的冠狀動脈內壁粗糙不平,內膜增厚,冠狀動脈瘤形成3例。隨著病情的發展部分冠狀動脈呈瘤樣或串珠樣改變,經臨床有效的治療,6個月后復查心臟彩超,發現38例擴張的冠狀動脈恢復正常,管壁粗糙3例,管徑基本恢復正常,冠狀動脈瘤內徑從7.5 mm恢復至4.8 mm1例,巨大冠狀動脈瘤內徑略有縮小2例,管壁粗糙不平,回聲增強。由于川崎病主要存在血管損傷,因此在治療上主要應用阿司匹林及丙種球蛋白,以減少血小板聚集,并阻斷損傷血管的免疫反應,減輕了冠狀動脈損害。川崎病的發病主要在嬰幼兒期,1歲以下的嬰兒川崎病發病率低,但冠狀動脈病變發生率高[4],嚴重者可引起患兒死亡,因此早發現、早治療尤為重要。
綜上,超聲心動圖對此病有著典型的聲像圖特征,和冠狀動脈造影相比更安全、經濟,更容易為患兒和家長接受。心臟超高速CT或磁共振成像檢查雖有助于該患者診斷,但其價格昂貴,臨床應用受限[5]。超聲心動圖檢查簡單方便,且無創傷性,能準確觀察到冠狀動脈的走行及內部結構,對指導臨床治療至關重要。超聲心動圖能觀察疾病的療效,了解擴張的冠脈內是否有鈣化和血栓形成,因此做心臟超聲重復檢查對明確有無川崎病冠脈損害價值很大,有利于臨床早期規范治療,為預防川崎病患兒冠狀動脈病變的發展提供可靠的影像學依據,更好的服務于臨床和患兒。
參考文獻
[1] 趙 輝,張紅艷,陳麗波.超聲對小兒川崎病患兒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16(12):113-114.
[2] 周小平,祝偉宏,姚一鳴,等.超聲心動圖對小兒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檢測的價值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1,8(1):145-146.
[3] 閔杰青,高 虹,李雪嬌.嬰兒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超聲隨訪及分析[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4,16(4):88-90.
[4] 郭 靜.心肌致密化不全的超聲診斷及鑒別診斷[J].中國實用醫藥,2011,6(5):37-38.
[5] 吳雪梅,李長武.川崎病超聲心動圖診斷及其遠期追蹤的價值[J].中國衛生產業,2012,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