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林娟

【摘要】目的 分析中醫護理干預對4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和血糖控制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22例和對照組23例,其中對照組選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中醫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遵醫行為和血糖控制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患者干預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均優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干預后FPG、2hPG、HbA1C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兩組患者干預后血糖監控、規律用藥、適當運動、飲食控制等遵醫行為顯著優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干預后遵醫行為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醫護理干預;糖尿??;遵醫行為;血糖控制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糖尿病是臨床高發的一種代謝性疾病,中醫將本病稱為“消渴癥”,患者多因五臟虛弱,飲食不節,情志失調而出現腎陰虧虛,肺胃燥熱[1]。病機在陰虛燥熱,并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疾病延綿,耗精灼液,誘使患者血液粘稠,血行阻滯。糖尿病發展漫長,且無根治方法,患者需長期治療,這使得規律用藥、健康生活成為疾病防治的根本,但實際工作中患者很難做到完全遵醫[2]。為提高患者遵醫行為,控制患者血糖,筆者選取選取我院收治的4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干預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根據患者護理干預措施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22例,男14例,女8例,年齡62~84歲,平均年齡(72.9±1.1)歲;對照組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齡60~82歲,平均年齡(71.2±1.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給予患者飲食指導、健康教育以及運動指導,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中醫護理干預:(1)辯證施護,護理人員需 根據患者辯證類型進行護理,如患者為腎陰虛型,則需囑患者多食用豬胰、枸杞子等滋陰補腎藥物,多尿患者則需多食用生地、百合、首烏湯劑,并控制患者鹽分攝入量,囑咐患者保持身心舒暢,避免血糖升高。如患者為胃陰虛型,則囑咐患者多食用果蔬,以泄內熱,忌暴飲暴食。便秘者則需應用大黃、玄參等物進行通便治療。如患者為肺陰虛型,則囑患者多食用果蔬等粗纖維食物,以通便利水,還可給予患者麥冬、天冬、鮮蘆根泡水,用以生津止渴。(2)氣功干預,老年糖尿病患者體質較弱,故需多行內養,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行氣,囑咐患者取仰臥或側臥位置,放松丹田,排除雜念,深呼吸,做到吸氣綿綿、呼氣微微,早晚各一次,持續20 min。(3)推拿干預,囑咐患者取俯臥位置,以指按壓患者脊椎,可選用點法、拇指法及一指禪推法,按摩由慢及快、由輕及重,早晚各一次,持續20 min。(4)運動指導,根據患者疾病狀態及機體素質,囑咐患者進行行走、散步以及健身操,
1次/d,以不疲勞為最佳。(5)情志干預,護理人員需積極與患者溝通,明確患者心理變化,鼓勵患者正確對待疾病,保持健康心態,積極面對治療。對比兩組患者遵醫行為和血糖控制效果。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糖水平分析FPG、2hPG、HbA1C均優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干預后FPG、2hPG、HbA1C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此外,兩組患者干預后血糖監控、規律用藥、適當運動、飲食控制等遵醫行為顯著優于干預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干預后遵醫行為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糖尿病患者臨床癥狀以多尿、多飲、多食、消瘦為主,中醫認為本病具有腎陰虛型、胃陰虛型、肺陰虛型等多種分型,因此護理干預工作也需根據患者辯證分型來最終確定,以實現最佳護理效果,控制患者血糖。此外,情志也是本病的重要發病機制,因此加強情志干預也是中醫護理干預的重要內容。本次研究中,我們對患者進行情志干預、運動指導、推拿干預、氣功干預等多種中醫護理后發現,觀察組患者遵醫行為以及血糖控制水平均優于對照組,說明中醫護理在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遵醫行為上具有極高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 瑛.探討在社區糖尿病患者中應用中醫護理干預的價值[J].中外醫學研究, 2014,01(05):93-94.
[2] 曲比支鐵.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腎病80例體會[J]. 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1,03(04):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