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巖

【摘要】目的 評價室間隔缺損(VSD)介入封堵術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療效。方法 自2006年3月~2012年1月我院成功行室間隔缺損介入封堵96例,封堵術后對患者行升主動脈造影、左心室造影檢查以及超聲心動圖檢查,對封堵即刻效果進行觀察。同時,術后3天、3個月、6個月定期復查,以后依據患者病情狀況每1年或半年進行1次隨訪。結果 介入封堵的96例患者,VSD封堵器共植入96枚,隨訪7天~24個月中未出現血栓栓塞、感染性心內膜炎等臨床并發癥。結論 對于室間隔缺損患者來說,采用介入術封堵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非開胸手術方法。長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進一步隨訪及累積經驗。
【關鍵詞】室間隔缺損;封堵術
【中圖分類號】R541.1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臨床醫學水平的不斷提升,心臟介入技術及介入器材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現如今,一些室間隔缺損(VSD)可通過介入封堵的方式進行治療,這種方式具有創傷小、療效好、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因而在臨床領域中被廣泛應用。我院自2006年3月~2012年1月對96例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療,取得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96例患者均為先天性VSD,其中男54例,女42例,年齡2~46歲,全部病例均經心電圖、心臟彩超、X線胸片、經胸超聲心動圖檢查證實為VSD,缺損直徑5~23 mm。
1.2 方法
取患者體位為平臥位,鋪設常規消毒鋪巾,給予患者1%利多卡因局麻后,分別穿刺患者右股靜脈、右股動脈,同時將7F鞘管分別置入,然后經患者動脈鞘將6F豬尾導管送入,經心臟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左室向右室分流,則表明患者室間隔存在缺損,然后將豬尾導管撤出后置入JB4.0造影導管至左心室。通過面條鋼絲對患者右股靜脈橋進行抓捕,同時沿面條導絲置入封堵器輸送長鞘(8F)、沿長鞘置入室缺封堵器,最后進行B超定位后將其釋放。順利完成操作之后,復查患者心臟彩超,同時還要行主動脈根部造影以及左室造影,如果未產生心室水平分流跡象,則表明手術成功[2]。
1.3 隨訪
在完成手術后1天對96例患者行超聲心動圖檢查,觀察并分析有無心包積液等情況。TTE檢查是在術后3天進行,同時術后3個月、6個月后接受臨床檢查、TTE、心電圖等各項檢查,以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每1年或半年進行1次隨訪。
1.4 統計數處理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9.0統計學分析軟件進行,采用“x±s”進行計量資料表示,同時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左室造影
造影檢查于放置封堵器之前進行,結果顯示患者缺損大小范圍為3.6~18.0 mm,放置封堵器之后造影示96例中有11例出現微小量殘余分流,完全封堵率達89.2%。
2.2 封堵治療
96例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療手術均順利完成,X線透視時間為10.7~80分,操作時間為60~230分,共置入VSD封堵器96枚。封堵器腰部直徑為6.0~21.0 mm,其中使用對稱封堵器75枚,小腰大邊封堵器12枚,偏心封堵器9枚。
2.3 隨訪結果
術后對患者展開隨訪,隨訪的結果見表1,隨訪過程中未出現溶血、感染性心內膜炎、血栓及封堵器脫落等并發癥。
3 討 論
對于室間隔缺損患者來說,其在接受導管封堵術治療后,由于室間隔水平風流癥狀被阻斷,從而使得左心室與右心室的內徑發生明顯的回縮現象,最終降低了患者的肺動脈壓。但是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數與縮短率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這主要是由于在室間隔分流被封堵器阻斷之后,患者的左心室DBP容量也出現了下降。本次研究中,隨訪時共有4例缺損患者發生殘余分流現象,并且其中3例室間隔缺損患者伴有膜部瘤并發癥。此外,患者合并膜部瘤在封堵后發生殘余分流癥狀的幾率遠遠高于未合并者。4例出現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VSD均為膜周部型。膜部室間隔缺損病人由于發生傳導阻滯,這主要是因為膜部后下緣及膜部后上方產生左右不同的束支所致,希氏束穿支部和缺損邊緣的距離僅有3 mm左右,并且左右束支至及分支部能夠被包于缺損邊緣部位的纖維組織之中。在本組隨訪中,發生消失的或新的瓣膜返流跡象,考慮原因為:(1)缺損部分主要位于三尖瓣后,由于其與缺損邊緣存在粘連現象,所以只要患者合并膜部瘤,其三尖瓣隔瓣形成瘤壁的可能性較大。與此同時,在建立軌道的時候,臨床醫師在放置導管時也會對其產生損傷;(2)缺損與瓣膜的間距距離過近;(3)封堵器置入之后很有可能對三尖瓣及二尖瓣前葉的腱索造成磨損;(4)遲發原因為封堵器出現細微的移位現象;(5)瓣膜受到封堵的支撐作用,從而導致瓣膜返流消失[3-4]。
參考文獻
[1] J Masure W Gao P Gavora et al. Percutaneous Closure of perim em 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with zhe Eccentric Amplatzer Device: Multicenter Follom-up Study[J] Pediatr Cardiol,2005,26:216-219.
[2] Yun-Ching Fu John Bass Zahid Amin et al.Transcatheter Closure of Perim en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Using the New Amplatzer Membranous VSD Occluder [J]. Joum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06,47(2):319-325.
[3] 胡海波,蔣世良,徐仲英,等.兒童膜周部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的臨床評價[J].中華兒科雜志,2004,42(11):808-812.
[4] 方臻飛,徐向前,胡信群,等.室間隔缺損介入治療并發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臨床分析[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6,34(6):495-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