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波
成就優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確立學生在學校一切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管理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使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我發展意識。
一、營造人文校園環境,引導優秀人才成才的方向
教育目標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發點,直接關系到教育活動的實施,影響到教育效果的好壞。完整的教育目標應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整合,使人日臻完善,使人格豐富多彩。
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能引導優秀人才向著成才的正確方向前行。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并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系上。我校長期注重抓教風建設(包括工作作風建設),要求教師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的過程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已形成“十六中人精神”:敬業愛生的奉獻精神,學習互助的合作精神,鉆研拼搏的進取精神,探究開拓的創新精神,自求發展的自主精神。同時注重優良學風的培養,形成“勤奮、扎實、靈活、創造”的學風。
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體現優秀人才成長的目標
加強師德建設,多年來,我校堅持倡導“十六中人精神”——敬業愛生的奉獻精神、學習互助的合作精神、鉆研拼搏的進取精神、探究開拓的創新精神、自求發展的自主精神”,堅持開展熱愛事業、熱愛學校、熱愛學生的“三熱愛”活動,為學生服務、為家長服務、為社會服務的“三服務”活動,通過二三十年的打造和積累,樹立了十六中教師在廣大學生和家長心目中良好的師德形象,在教職員工中形成“事業第一、學校第一、學生第一”的良好風氣。
加強教職工隊伍的奉獻、合作、鉆研、發展意識教育。學校的進步與發展,靠的是有一支團結、協作、奉獻的干部隊伍和敬業愛生、刻苦鉆研、不甘人后的教師隊伍。學校長期堅持“教師發展是學校發展之根本”的理念,以“教育觀念新、師德風尚好、教育理論和知識技能水平高、教育科研能力強”為隊伍建設目標,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三、提高人文德育實效,奠基優秀人才動機的基礎
建構當代教育的完整目標是提高國民個體素質、民族整體素質,并以我國優秀的民族素質,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提高人文德育實效,能夠奠基優秀人才動機的基礎。
1.“兩個合力,三大網絡“德育體系建設
我校在德育工作中強化“人文德育“的理念,將繼續充分發揮“兩個合力”、“三大網絡”的作用。兩個合力:微觀上說是指校內各種力量(領導、教師、職工、班級、團隊、學生會、各科教學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宏觀上說是指學校、家庭、社會三股教育力量有機聯系,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目標一致的立體式“合力”。“三大網絡”,即建立家庭教育網絡、實踐基地網絡、社會保護網絡,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整合一致,建立充滿活力的教育整體。
2. 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針對社會轉型期廣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和中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堅持“育人先育心、教育從心開始”的育人理念,堅持培養學生“積極心理、陽光心靈”的教育理念,立足教育,重在引導,將培養每個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標和主要內容,全面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面向全體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人格,有效減少由于學生心理失衡導致的傷害事件發生,創新工作機制,完善教育體系,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制度化、科學化和全員化。
3. 行為養成教育
我校行為養成教育以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文明行為習慣和節儉習慣為出發點,以有利于指導中學生健康成長為目的,堅持教育與管理、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原則,不斷完善學生日常學習與生活的準則,建立富有生機和活力的教育與管理機制,以教育為先導,以制度為保證,以檢查督促為抓手,以行為訓練為基礎,以習慣的內化與養成為目標,從基礎小事抓起,注意點滴積累,切實提高我校學生的文明素質。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研究項目“普通高中“三自”教育辦學特色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2010TJK199)的成果】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