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燕清
禮儀,是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教育。因此,在教養兒童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教養和學識兩方面的教育都要兼顧,切不可偏頗。
一、從具體事例和行動中讓孩子認知禮貌
小學階段,對于一個人習慣的養成、教養的培育,無疑是很重要的。孩子們從日常的飲食起居、讀書玩樂、結交朋友中開始接觸這個世界。囿于認知的程度,孩子們需要知道的不是空泛抽象的“主義”,而是具體的待人接物。作為孩子們的領路人,我們應該在具體的場景里,告訴孩子們該怎么做。風靡至今的傳統啟蒙教材《弟子規》就是這方面的典范,“父母呼,應勿緩”、“衣貴潔,不貴華”、“借人物,及時還”,這些規矩不但文字簡明、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給出了在家、外出、求學等不同場景下,孩子們應該守持怎樣的禮儀和行為規范。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時,不要只是說要講禮貌,因為以孩子的認知水平來說,他們對“禮貌”這個抽象詞語根本不可能有深刻的認知。因此,父母在教孩子懂禮貌之前,一定要先讓孩子了解什么才是懂禮貌的行為。父母的教導一定要以孩子已有的認知為基礎,在生活實踐中潛移默化地進行。比如,對于喜歡插話的孩子,在他打斷大人講話的時候,父母可以采取默不作聲的方式,當他自己說話時,父母就可以故意打斷他的話,然后問他:“別人打斷你的談話你會很不舒服吧,這種讓別人覺得不舒服的行為就是不懂禮貌,所以你以后也不要隨意打斷別人哦。”在通常情況下,這種切實的體會肯定比單純的說教更能讓孩子印象深刻,同時也能讓孩子理解得更加深入。
二、反復練習和鼓勵,將禮貌由意識變成習慣
禮貌,是從一個人日常的思想行為中表現出來的。人們只要“誠于中”,那么在說話時會有這種敏感,做事時也會自然而然有這樣的敏感。而“誠于中”,一方面需要文明環境的培育,另一方面則需要個人長久的修煉。即使孩子樹立了懂禮貌的意識,在興奮或傷心之時也難免將禮貌意識拋諸腦后,為了能讓孩子將禮貌長久地踐行下去,并且將禮貌變為他行為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有意識地創造條件,讓孩子在練習的基礎上自覺地將禮貌變為一種習慣。
當父母領孩子出去散步的時候,就可以有意識地教孩子向遇到的鄰居、賣水果的阿姨、小區的保安等熟人問好,寒暄之后分手時要記得跟他們說再見。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需要父母的提醒才想去跟他們打招呼,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主動問候他們了。除了教會孩子學會問候他人之外,父母還可以故意讓孩子給鄰居送水果,給朋友送東西,或是讓他獨自去超市買東西。讓孩子實踐如何有禮貌地敲別人家的門、怎樣和不認識的人講話等。
三、及時制止不禮貌行為
孩子在過于興奮或是心情不好的時候,孩子常常會有一些不良的行為和習慣出現,將父母的教導拋諸腦后。在這種情況下,做父母的一定不能放縱他們這種行為,對這些現象應該及時制止,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禮貌不能隨情緒變化而可有可無,德國有一句諺語:“你怎樣沖著森林叫嚷,森林就會給你怎樣的回聲。”“回聲原則”就是盡可能對別人有禮貌,這樣我們也會得到更多禮貌的回報。比如,孩子這樣向你提出要求:“臭媽媽,快給我買個雪糕,渴死我了。”你就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你的態度不好,所以我不會買給你,如果你有禮貌地說,‘媽媽,買個雪糕給我好嗎?我很口渴。我肯定會買給你。”開始的時候,孩子的改變肯定會是在食物或其他利益的誘惑之下發生的,而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成熟,孩子自然就會習慣于用禮貌的方式提出要求了。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