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琴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交際策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教師需科學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滲透文化資源,拓展文化學習空間。
一、聽力教學中的跨文化滲透
語言是有聲交流的最直接載體。有說必有聽,聽得懂對方的話才能作進一步的交流。在平時練習中,常聽反復聽加上精聽、泛聽成了攻克聽力難關的有效方法。在聽的過程中,注意對固定詞組、場合、專用常用詞匯的記憶,注意連讀、音調、卷舌音、人名、地名、男女名的辨別,時間數字的加減乘除。義務教育教科書Go for it初中英語中每個單元都有一個話題,這些話題涉及生活、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素材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滲透。以義務教育教科書Go for it七年級上冊Unit1 Section A為例,利用1b、2a、2b進行綜合的聽力訓練學習如何詢問他人姓名及回答,逐步理解中英文姓、名的區別,區分男孩、女孩名,打招呼用語Nice to meet you!是用在初次見面時。再如,九年級英語試題中一篇聽力材料中出現了這么一句He was black and blue.而問的問題是Was he hurt?學生回答的正確率很低,原因在于學生們不了解black and blue的意思。關于顏色,不同的語言也有不同的理解。中文對于“綠色”的理解,往往是“生命”和“希望”。而英語中的“green”卻有許許多多妙趣橫生的解釋。Green-eyed(妒忌),green cheese(生奶酪),green hand (學徒,新手),black and blue (青一塊,紫一塊)。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肩負起訓練學生聽力的任務外,還要擔任文化傳播者的角色。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又達到了跨文化滲透的目的,可謂一舉兩得。
二、口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滲透
口語作為綜合語言能力最基本的體現,在《課標(2011版)》提出“口試要重點考查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交際策略的運用。我采用三個步驟進行教學。第一步是設計語言環境加自導自演,先熟悉對話環節后掌握句子結構,選擇合適的場合背景,精心安排設計切入點,演練模擬式的場景。第二步是讓學生自由組合,設計和創造情景,反復練習,盡最大努力感受口語的魅力——時間雖短內容雖少,但天天如此,積累的是信心,培養的是習慣,形成的是思維,最終得到的是口頭的運用與表達。第三步是學習方法的指導。采用單詞加字母加課文加讀音四合為一的方法,目標就是先會讀再會寫進而形成語感,消除頑固的中文思維對英語思維的影響。堅持“溫故而知新”,每天必查一次昨天的內容,不會的再來,直至每人都掌握。
三、閱讀教學中的跨文化滲透
義務教育教科書Go for it!初中英語教材中有著豐富的閱讀材料,其中也包涵了許多跨文化因素,這為開展跨文化滲透創造了條件。在《課標(2011版)》提出“能讀懂相應水平的(供7~9年級學習閱讀的簡單)讀物和報紙、雜志,克服生詞障礙,理解大意。能根據閱讀目的運用適當的閱讀策略?!?、“(除教材外)課外閱讀量應累計達到15萬詞以上?!睂嶋H上,英語閱讀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學生面對的讀物是用外語寫成的,而該語言又與他們所不熟悉的文化緊密地聯系著。要真正理解所讀材料的內容,不僅要掌握足夠的語言知識,還要了解一些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宗教等,這樣才能在閱讀中充分理解。如在處理義務教育教科書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nit8 Section B 2b時,我在課前布置幾位比較熟悉網絡的學生去查找一些跟感恩節、圣誕節有關的特色食品、活動、起源之類的資料,并制作成小課件。上新課時演示給全班同學,由于是身邊同學做的課件,而且圖文并茂,生動直觀,學生都非常有興趣,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讓學生掌握了一些課外單詞,還讓他們對西方這個重大的節日有了感性的認識。此外將圣誕節與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都是慶賀新的一年開始,都有宴會大餐,都有互贈禮物等等。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