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儉儀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對中年段習作提出了三個明確的要求:“1. 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2. 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3.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睆闹心甓蔚娜齻€要求中很容易看出習作的積累、運用、想象的要求。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我充分根據教材文本的特點,遵循學生認知和心理發展的規律,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片段訓練入手,堅持不懈有針對性地訓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圍繞中心,把握構段方式
一篇文章是由一段段的文段組成的,所以,寫好片段至關重要。要讓學生寫好片段,必須先幫助學生掌握常見的構段方式。中年段的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出現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即圍繞一個中心句,把內容寫具體、寫形象、寫生動。
例如三年級上冊中的課文《趙州橋》第一次出現中心句的構段方式。文中第二自然段圍繞中心句“趙州橋非常雄偉。”,具體描寫了趙州橋的雄偉。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讀三遍,再讓學生說說這段有什么特別之處,小結出這是中心句(總起句),接著讓學生畫出中心句后面有幾句話,每一句話主要講了什么,學生慢慢講出了后面的幾句話分別介紹了趙州橋的長度、寬度、建筑材料、形狀特點等,這幾句話都是圍繞“雄偉”展開的具體描寫,寫得很具體、形象。最后,我小結出中心句的作用和總分構段方式。學會了這種總分構段方式,我馬上結合本課學習的“有的……有的……還有的……”的句型一起來小練筆。我用投影出示提示:1. 大課間活動真是熱鬧非凡: 有的 ;有的;還有的 。2. 公園里人們熱愛運動,積極鍛煉身體:有的 ;有的;還有的 。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很快懂得了總分構段方式的運用。
二、積累好詞佳句,學以致用
在改作文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學生已經積累了不少的好詞佳句,但是在作文中從不出現。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如何教才能讓學生把學過的好詞佳句學以致用呢?我是這樣做的:1. 每個同學開設一本“采蜜集”,一旦學到好詞佳句都要求學生抄寫到里面,而且每天早讀都讀“采蜜集”,讓好詞佳句溫故而知新,記憶猶新。2. 做到針對性。習作指導課的時候,針對習作主題給出相應的好詞佳句(都是以前學過的)。3. 做到大力表揚。凡是能運用學過的好詞佳句的同學都大力表揚,作為范文展示,共同分享。例如,三年級第一單元的習作是寫家鄉的景物的。指導完習作后,我請學生回憶曾經在一年級下冊學過的描寫春天的四字詞語。學生開始真的想不起來,當我說出了第一個詞語——春回大地時,學生馬上背出其他學過的詞語:萬物復蘇、柳綠花紅……百鳥爭鳴。多好的詞語?。∷裕乙髮W生從二年級開始,課文出現的好詞佳句都抄寫在“采蜜集”上,寫作時充分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努力做到學以致用。
三、聯系生活美景,豐富想象
一個孩子的想象力有多豐富,他的作品才會有多精彩。沒有想象力的作品就像折斷了翅膀的鳥,太實、太沉、缺乏飛翔的靈動力。其結果就是內容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想象力是可以培養的,在中年段的習作中開始培養孩子的想象力也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因此,我在課堂上很重視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努力做到結合閱讀教學中的想象力素材來培養孩子的想象力。例如在講授三年級下冊《荷花》時,我抓住第四自然段來訓練孩子的想象力。作者在第四自然段展開想象,把自己比作池塘中的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想象的情節把自己看到、聽到、想到什么,寫得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真的把一池的荷花繪成了一幅活靈活現的荷花圖。在讀完“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時,我馬上引導學生繼續想象下去,還有什么小動物跟荷花對話呢?學生都躍躍欲試:“多彩的蝴蝶飛過來,告訴我世界上最美麗的花是荷花?!薄扒趧诘拿鄯滹w過來,告訴我采蜜的快樂。”在這激情澎湃的思想碰撞中,我馬上讓孩子繼續展開想象的翅膀,寫課后的“小練筆”。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