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龍花
盡管合唱作品千變萬化,風格五彩繽紛,但從少兒合唱的基本訓練來講,最重要的還是氣息訓練,音色統一訓練與和聲音準訓練。這三點是規范一個合唱團隊的基礎,是為指揮做藝術處理所需打下的基本功。那么,怎樣入手訓練才能立竿見影?
一、氣息訓練
1. 各種發”咝”的練習是橫膈膜的熱身操。但是橫膈膜的作用與運動方式,胸腹式呼吸,急吸緩呼,急吸急呼等理性知識對于孩子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歌唱中形成運用的習慣,所以不用講過多語言,應依靠指揮的手勢感性學習。第一種:瞬間吸氣到深處,控制三秒,然后均勻細長地發“SI”,要求絲線不發抖,不斷節,不變粗細。第二種:快吸大口氣,快而粗地把氣呼出,使勁呼出時注重腰部的用力擴張,腹部的緊縮。第三種:用模仿拍皮球和乒乓球的感覺,快速有彈性地發“SI”,要求胸和肩不要起伏,而腹部處靈活運動。這三種方式相互交換調整,不僅讓學生調整好歌唱狀態,還非常有益于培養合唱團的凝聚力,讓所有孩子與指揮的意圖保持一致。
2.“數口令”法。用廣播操中的八拍口令為發聲內容,用高位置聲音來讀,通過改變節奏、速度、音調,練習不同的氣息運動。如以四拍讀一個數,在用力的延長中既練習共鳴腔體又練習氣息下沉,腰部著力支撐。如以雄壯有力,中速稍快的節拍讀,就練習爆發力,彈性,頓音等氣息運動方式。
3. 天鵝、小兔與大象的表演練習。
2/4 5 5│4 4 │3 3│2 —│1 1│5 1│2 3│2 —∶‖1 — ‖
同一首旋律,學生們可以把它唱成三種截然不同的動物形象,靠的什么呢?靠改變速度、力度、音域、音色和情緒,表現出天鵝的高雅優美,小兔的頑皮活潑,大象的笨重厚實。而所有這些改變其實都是不同氣息的變換運用。天鵝——氣息連貫而不松散,嚴格控制。小兔——靈活彈跳而小巧。大象——氣息較強釋放,沉到底部,又大口吸入補充。這個練習方法自然且富有藝術感染力,而這三種性格色彩在合唱作品中也是最常見和最基本的。
二、音色統一的訓練
對于中小學合唱團員,既要最充分地發揮兒童音質的優越,又要追求混合音質的共性色彩,盡可能高度地統一音色。兩者通過辨證統一的關系,達到最理想的平衡。另一方面,要根據具體作品風格的需要決定音色。
1. 先從輕聲歌唱開始。少年聲帶發育未成熟,只有0.6——0.8厘米長(成人約1.3厘米),基音比較弱小。而中學生多處在變聲期,聲帶經常水腫,在尚未學會運用共鳴腔體和氣息技巧幫助擴展發音能力之前,先控制音量,不充分振動聲帶,更不可讓喉部肌肉拉緊幫忙。如果一開始任其大聲發音,非常不利于放松下巴找高位置,音色也雜亂隨意。
2. 口腔狀態統一的練習法。青少年學習歌唱,普遍弊病是用平常說話的方式,口腔沒有充分打開,字不正腔不圓,軟腭不能抬起,造成聲音白,音色差異大。因此,應該對各種常用韻母的發音口型做規范要求。保持軟腭上抬的狀態吐字。為了練習這種口腔夸張的狀態,可采用的練習:①高聲誦讀古詩。每首古詩都有重點練習的個別韻母,讓聲音像歌聲一樣傳向遠方,回蕩天地間。②要求所有閉口韻母應保持口腔內的空間,用鼻腔往外呼氣,幫助聲音往眉心上提。 ③在帶入歌詞的練習中,重點抓一些字練習字頭——字腹——字尾,讓孩子提高用心吐字的警惕,形成“豎”的習慣。
3. 中高音區音色的統一。這個音區容易真假聲脫節,是許多孩子學習的難點。林俊卿教授咽音練習方法中的發氣泡,哼咪,張大口伸舌,做舌溝等等一系列練習,可以訓練舌骨向后提高,喉頭與舌根松弛,咽壁形成管道的狀態下,真假聲帶同時工作,發出混合的聲音。這樣的高音區聲帶閉合好,聲音有金屬感,上下狀態統一。但是這套練習動作細微,難度較大,最好在合唱集體訓練之外,增設小組課學習。
三、和聲音準訓練
1. 哼咪,在聆聽中自我調節。
12 3 | 3 — | 23 4 | 4 — | 34 5 | 5 — |……
12 3 | 1 — | 23 4 | 2 — | 34 5 | 3 — |……
我要求學生用輕快的哼咪唱135等小節,富有彈性,然后用漸強而持續的氣息唱246等小節,這樣鍛煉了氣息運用能力,并將喉頭放松,聲音充滿了氣息支撐。最關鍵的是邊唱邊聽,,一邊唱自己的音一邊聽別人的音,主動調整,與別人構成協和音色,音高準確的三度音程。
2. 感受變化音的練習。
2/4 1 2 | 1#1 2 | 2 3 | 2#2 3 | 3 4 | 4 5 | 4#4 5| 5 6 | 5#5 6 |……
這條練習是幫助學生第一次系統地梳理變化音,在板書是應畫出鍵盤圖,讓學生由看譜唱過度到看鍵盤唱。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完整的半音概念,有助于今后在作品中演唱有變化音的音程。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