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鴻
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則是了解人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
一、閱讀科普作品,理性成長
確實,讀書節的主題大都是提倡以閱讀文學作品為主。文學作品很受學生歡迎,高中生處于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隨著他們漸漸地與這個社會接觸,他們在個性心理方面開始趨于穩定和成熟,逐漸學會用自己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用心去感受這個社會,從而獲得獨特的個人體驗。文學作品是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把生活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鑄造成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并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感情活動,指引學生感性地感知世界。
科普作品則是一種以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為主要目的的作品。相比較文學作品的感性特點,科普作品更多的則是對世界的理性認識,與文學作品具有互補性。中學生喜歡以生活為原型,容易在文學作品中找到共鳴,但因為身在其中,容易陷入感性的漩渦,難以自拔。這時候,就需要一種理性的聲音,告訴學生,可以用理性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給學生更高層次的指導,幫助學生成長。閱讀科普作品,可以促使學生更多關地注客觀世界,開闊眼界,培養博大的胸襟。
二、閱讀科普作品,健康成長
科普作品的數量多如繁星,學生本身對科普作品認識不夠,很難自行篩選。教師可向學生推薦如《萬物簡史》、《綠色生活指南》、《饑餓的地球村》、《為科學獻身的動物們》、《大眾科學指南》、《有趣的制造》、《終極抉擇》、《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等兼具科學性、文學性或趣味性的作品,讓學生在閱讀中健康成長。
1. 閱讀科普作品,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
科普作品中包含了天文、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涵蓋面廣,有助于開闊視野。例如凡爾納的《八十天環游地球》,以驚險刺激的情節,向讀者展現了世界的寬廣與豐富多彩,時差的變化、氣候的轉變、風俗習慣的差異……科普知識最大化地融入作品中,讓讀者感受到世界之大。
此外,文明進程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更是大大地推動了人類的文明進程。因此,每一部優秀的科普作品中都滲透著人類文明的進程,讓人們感受到人類文明的進步之艱難,也認識到人類之渺小與偉大。從農耕時代到工業時代再到信息時代,從對地球本身的研究到登月行動再到對宇宙探索,從奴隸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人類一直在前行。倡導學生閱讀科普作品,將這些“奇偉瑰怪”的自然景觀和艱辛奮進的人文史實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大開眼界,無形中可以提升學生的認知程度。
2. 品味科普作品,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科普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生活之間的一座橋梁。在中學生中提倡閱讀科普作品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科學家,而是學習科學家對科學的熱誠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科技的發展史也是一部血淚史,如同布魯諾為堅持日心說而受教會烈火焚身,富蘭克林在大雷雨天時放風箏,羅伯特·埃文斯牧師寧愿花上成千上百個夜晚觀測夜空尋找超新星……科學的進程或緩慢或飛速,都離不開人類的努力。而這些人為的努力,正是我們要學習的重點。沒有對科學的熱忱、對真理的追求,科學家們不可能前仆后繼地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前行。同樣,只有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對夢想的追求,以義無反顧的精神前行,學生們才能到達知識的殿堂,摘得理想的果實。科普中大量的科學工作者就是學生們學習的典范。
三、閱讀科普作品,快樂成長
科學技術理性發展的價值坐標是關注人自身命運與價值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人文關懷以人為思考的出發點,肯定人的自身價值和尊嚴,并以人文學的思想、觀念和方法為依據,去思考科學技術發展的合理性,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和根本處境。人文情懷是科普作品的長久生命力所在,因此,在優秀的科普作品中,常常包含著一定的人文情懷。同時,科普作品的內容、形式也不一定枯燥無味。許多沉迷于科學的科學家們干過的千奇百怪的事件,如達爾文為蚯蚓彈鋼琴;牛頓將一根大針眼縫針插進眼窩,為的只是看看會有什么事情發生;一位考古學家常年穿著長風衣為了從博物館中“偷渡”收藏品;被認為是牛頓之后英國最后的科學家之一卡迪文許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以至于聽到他人的贊譽而倉皇而逃。同樣,科學的世界同樣趣味橫生:“鋁”曾被認為是貴重稀有金屬,一氧化二氮作為“笑氣”曾風靡貴族圈,放射性元素被認為對人體有益而大受推廣。《萬物簡史》中隨處可見真實生動而有趣的情節,引人入勝。只要學生愿意翻閱一下,自然不忍釋手。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