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丹
生物實驗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對于培養學習生物學興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驗利用得好,可使學生熱愛生物學,熱愛大自然,勇于探索,細心鉆研。
一、利用生物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的生物科技成果正影響和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學生能接收到不少關于生物科技成果的信息,但了解甚少。在講到“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時,很多學生都對書本提到的病毒能幫助完成轉基因過程這一點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播放“轉基因技術”或“基因治療”等實驗的畫面,學生的興趣肯定會迅速高漲。
在講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前讓學生看看影片,對學生分析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這個問題時有很大的幫助,直觀的影片也使學生對整個克隆過程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
這些新的生物實驗成果,既加深了學生對生物學的了解,又培養了興趣。
二、利用生物實驗培養學生的大視野
在學習《分析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時,一位學生提到關于兩極冰川在不斷融化的新聞。那么如何才能阻止這不好事情的繼續發生呢?課堂一下子就熱鬧起來了,學生們提出了很多的假設。植樹造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節約能源等等。有一個學生就提出了在全球每個地方都放一些氫氧化鈉,甚至可以用飛機噴一些到空中的“創造性”方案(在做光合作用的原料實驗時,講解過氫氧化鈉可以吸收實驗裝置中的二氧化碳)。這說明做好了實驗是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的,也可以培養學生用大視野來看待身邊的問題。
三、利用生物實驗讓學生成為生物學習的研究者
生物學作為一門與社會發展密切聯系的自然學科,在新世紀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從人類基因到轉基因動植物到克隆基因;從線粒體基因到人類始祖;從餐桌上的轉基因食品到DNA偵破技術等等,漸漸地成為人們必備的常識。其中“生命科學”、“轉基因工程”、“克隆技術”,已經在很多領域顯示出了其領先科學的優勢,生物學與其它學科的相互滲透及“生物實驗”的普及,對“研究性學習”的引入創造了有利條件。生物學實驗中的驗證性實驗及探究性實驗,很適合初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
通過上述學習,可以使學生主動獲取有關生物體結構、功能及進化方面的理論知識。進而主動研究,將生物學與地理等學科結合,可以為學生創造探索生物多樣性與環境保護、植被破壞與水土流失、亂伐森林與沙塵暴、雪塵暴肆虐的關系,以及環境污染與人類疾病發生關系的調查,從而使學生成為生物學習的研究者。
四、利用生物實驗讓學生成為課堂實踐者
實驗是獲取知識、進行知識創新的重要手段。如初中生物八年級上冊探索蚯蚓在不同的物體表面爬行速度的探究實驗,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實驗、去探究。有的學生將蚯蚓放在玻璃上,有的放在硬紙板上,有的放在軟軟的海綿上,還有的將蚯蚓放在水里,通過觀察,最后得出結論:蚯蚓在粗糙的硬紙板上爬得最快。理由是蚯蚓的運動依靠剛毛的協助,只有在粗糙的表面蚯蚓爬得最快。初中生對實驗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濃厚的興趣,他們樂于動手,熱衷實驗。教師只要做好組織引導,巧妙地拋磚引玉,讓學生大膽實驗,為學生能通過自由自在的探究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助一臂之力。
課程資源也無處不在,必要時可走出教室,把大自然作為課堂。如“探究螞蟻的行為”和“探究動物對植物生活的積極作用”這樣的活動,如果到周圍的林地、草坪和田間等室外環境,就能得到第一手資料。
五、利用生物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新教材更是非常注重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通過觀察和實驗,不僅可以使學生加深和掌握生物學知識,而且還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觀察細胞的結構》時,在實驗室里完成對這一章的學習是最好的選擇,這樣他們有機會接觸到他們未曾使用過的顯微鏡和其它的實驗工具。自己動手做,會清楚地知道實驗的關鍵在哪里,自己動手既讓學生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又達到培養興趣的目的。
六、利用生物實驗做好生物復習的策略
生物學實驗的復習,是進一步強化基礎知識、學會基本方法和形成基本能力的重要環節,將實驗內容融于構建的知識體系中,可以做好生物復習的策略。例如《觀察細胞的結構》,就是通過制作臨時裝片,了解認識使用顯微鏡來觀察所做的裝片,認識細胞形態結構,歸納出細胞的基本結構以及動植物細胞結構的異同。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利用“海爾蒙特實驗——柳苗生長”,讓我們知道使植物增重的物質是有機物;普利斯特利實驗讓我們知道綠色植物能夠更新空氣,從而得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結論。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回顧就可以輕松到達復習知識、掌握要點的目的。
生物課無法將大自然搬入課堂,但可將某些部分以實驗的方式呈現在教學中,這樣使課堂教學變得豐富多彩。用好實驗,使學生能直觀、形象地理解教學內容,又有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了解事物的本質、豐富視野、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第一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