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丹
【摘要】《神圣家族》中人本思維方法是在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思辨哲學方法的批判繼承超越了費爾巴哈的人本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的;人本思維方法初步體現了唯物論、辯證法和物質實踐的原則;人本思維方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神圣家族》;人本思維
一、《神圣家族》的人本思維方法形成
1、形成途徑是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思辨哲學的批判
思辨哲學的思維是頭足倒置的,把自我意識當作世界之本,攻擊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也攻擊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不承認任何有別于思維的存在、任何有別于精神的自發性的自然力、任何有別于理智的人的本質力量、任何有別于活動的苦痛、何有別于本身行動的別人對我們的影響、任何有別于知識的感覺和欲望、任何有別于頭腦的心靈、任何有別于主體的客體、任何有別于理論的實踐、任何有別于批判家的人、任何有別于抽象的普遍性的共同性、任何有別于我的你。”
在思辨哲學的思維中把自然及其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當作自我意識實現的工具和感性對象。抽象的思辨哲學在第一階段把人和自然當作抽象思辨的工具,第二階段又把其當作感性對象。在對待人的方面思辨哲學的方法實質是歪曲人性,扼殺人的生命。
2、重要環節是超越費爾巴哈的人本唯物主義
在《神圣家族》一書中,已經含有1845年春馬克思在“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所批判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的直觀的唯物主義時所提出的某些觀點,后來恩格斯說:“對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費爾巴哈新宗教的核心,必須由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來代替,這個超出費爾巴哈的工作,是由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開始的。”但從整體上說,馬克思恩格斯的哲學是在對前人思想的繼承發展中形成的優秀的人類文化。
費爾巴哈哲學將人連同作為人的基礎的、自然作為其唯一的、最高的對象,它借助人,把一切的超自然的東西歸結為自然,又借助自然,把一切超人的東西歸結為人《神圣家族》解決了思維和存在統一的基礎問題超越了費爾巴哈的人本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力圖能夠在實踐的基礎上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人類。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已經開始把人的現實性具體性歸結為人的實踐本質,在《神圣家族》中對此又作出了進一步的論述。
二、《神圣家族》中人本論思維方法的內涵
1、人本思維的原則
第一,唯物論的原則。馬克思恩格斯主張哲學應該從思辨的天國下降到人類貧困的深淵,首先表現在反思思維和存在的關系。他們認為“這些群眾的共產主義的工人”“非常痛苦地感覺到存在和思維、意識和生活之間的差別”“不僅能在思維中、意識中,而且能夠在群眾的存在中、生活中真正成其為人”,在認識思維方法上與思辨哲學相反,遵從的是唯物主義認識路線,主張從個別到一般,在唯物史觀上,要求從現實的感性的人出發分析社會現狀,從而開創了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
第二,辯證法的原則。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把絕對精神的自我能動性進行了發揮,把自我的意識變成人的自我意識變成現實的人即生活的實物世界中并受這一世界制約的人的自我意識。絕對精神的能動性也就變成人的自我意識的能動性。
第三,物質實踐的原則。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雖然還沒有能夠提出科學的實踐觀,但在人本思維方法中蘊涵了豐富的物質實踐原則。在批判那里以實踐和理論的同樣神秘的同一的形式重復著,從這里可見,馬克思恩格斯主張進行物質實踐改變自己的現實的生存和生存的現實條件,而不是把一切活動和實踐歸結為批判的批判辨證的思維過程。
2、人本的思維方法的出發點是現實的社會的人
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維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人出發來研究人,注重人的現實生活和需求。
首先,主張把人從抽象的一般理念中剝離出來,還原為現實的人和具體的人。第二,從現實的活生生的人的社會環境出發來研究人,提出了人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發展自己的天性,主張從具體的社會環境出發來研究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會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發展自己的天性。第三,主張從利益出發來分析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充分肯定了物質利益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指出了利益是推動群眾參加歷史活動的內在動力。
3、人本論思維方法的立足點是社會實踐
現實的人是從事社會實踐的人,強調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馬克思主義人本論思維方法的顯著特征。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的人是具有實踐能力和從事實踐活動的人,并用實踐的方法來解決社會矛盾的思想,這是馬克思恩格斯超出費爾巴哈之處。
第一,馬克思恩格斯規定了與主觀思維相對立的客觀實踐活動, 并指出了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在馬克思看來具有實踐力量的人就是用先進哲學武裝起來的人民群眾。“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 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這句話指明了歷史是群眾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最偉大的創造者。
第二,從人的社會實踐來分析處于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得出了唯物主義的觀點不是國家應當鞏固市民生活,而是市民生活鞏固國家。“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并不擁有任何無窮盡的豐富性,它并沒有在任何戰斗中作戰,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就是這些現實的、活生生的人的需要組成了這個社會的紐帶。
第三,以工業來規定社會實踐,并主張人們進行的物質生產是歷史的發源地。認為若是想徹底地消除猶太精神是一個實踐的任務,即消滅現代社會實踐中的非人性的任務。
三、《神圣家族》中人本論思維方法的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以鮑威爾為首的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的過程中,所體現的人本論思維方法和實踐思維,還處于一種非常不成熟的階段,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過程中是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運用費爾巴哈的人本論思想來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思辨方法,同時又對費爾巴哈的人本唯物主義加以能動的改造,形成了具有鮮明的馬克思主義特色的人本論的思維,結束了費爾巴哈和黑格爾在人本論思維二元化上對立的模式。在馬克思的人本論思維中人不僅是世俗的人,而且是能動的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利益是歷史發展的原動力,這是對費爾巴哈的人本唯物主義的超越。但馬克思的人本論思維在《神圣家族》一文中存在著很多的不足,深深地打上了費爾巴哈的人本論思維的烙印,在一定的程度上,馬克思在此時對人的理解上仍停留在自然人并未完全上升到社會人的高度,這一工作馬克思在《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完成了對人的本質的高度概括。
《神圣家族》中提出的具有實踐能力的人的觀點,克服了黑格爾的抽象的理性實踐和費爾巴哈的實踐是猶太人的卑污行為的思想,認為實踐是與思維對立的現實的人的能動的客觀活動,并把實踐與工業活動聯系起來,用實踐來解釋社會關系和人的歷史活動,賦予了實踐以新的科學含義。在這一點上馬克思超越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實踐觀。但馬克思恩格斯此時并沒有對實踐作出科學的全面的概括,并沒有對實踐的革命意義作出深刻的闡述,這個任務是在后來的《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完成的。盡管如此,在《神圣家族》中的實踐思想,為后來馬克思主義學說,以人的實踐活動為立足點,去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世界的關系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們分析和研究以后的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提供了清晰的思路,為后來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分析當代的現實問題提供了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