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剛

【摘要】目的 觀察歸脾湯加減聯合米氮平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的療效。方法 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20例采用單純米氮平治療,觀察組20例歸脾湯加減聯合米氮平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為8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歸脾湯加減聯合米氮平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療效優于單純西醫(米氮平)治療,可有效的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療效。
【關鍵詞】歸脾湯;米氮平;心血管神經癥
【中圖分類號】R554.6 【文獻標識碼】B
心血管神經癥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特殊神經癥,又稱之為心臟神經官能癥。患者臨床癥狀較多,其中心臟癥狀主要有胸痛、心悸、胸悶、氣短乏力、甚至呼吸困難;心臟外癥狀有失眠多夢、焦慮抑郁、心煩、頭暈、耳鳴等,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具有較大的影響。心血管神經癥在20~50歲的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生率[1],女性發生率高于男性,最常見于更年期婦女。本院采用歸脾湯加減配合米氮平治療取得良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2013年1月~2014年6月,符合條件并納入本研究的患者共40例,均為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心血管神經癥患者。將4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男7例,女13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42.40±5.12)歲;病程<1年6例,病程1~10年11例,病程10年以上3例。觀察組男6例,女14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43.53±4.40)歲;病程<1年5例,病程1~10年10例,病程10年以上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兩組主要癥見胸痛、胸悶、乏力、陣發性心悸、呼吸困難等,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失眠多夢、食欲不振、頭暈耳鳴等。所有病例均符合葉任高、陸再英主編的《內科學》第6版心血管神經癥的診斷標準[2],且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7分。
中醫診斷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規定的相關標準進行評價,主要癥狀為胸脅作脹、精神抑郁、脘痞納呆、胸悶心悸;次癥以善太息、多思善慮、失眠多夢、月經不調、脈弦細等[3]。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西藥治療,米氮平常規劑量治療,30 mg/次,1次/d,共治療3個月。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歸脾湯加減治療,處方:黨參、黃芪、大棗、酸棗仁各30 g、郁金、當歸、白術、白芍各15 g,柴胡、炒木香、茯神、遠志各10 g,灸甘草6 g,水煎服,1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共治療3個月。
1.4 療效判定標準
中醫癥狀療效判定: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詳細觀察和評估,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或無反復發作,癥狀評級下降為0級為治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情況緩解,自覺良好或評級由Ⅲ級下降到Ⅰ級為顯效;經臨床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但仍有不適感,或癥狀由Ⅲ級下降為Ⅱ級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的癥狀情況未見明顯好轉,患者自覺癥狀無好轉為無效[4]。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西醫療效判定:按精神癥狀消失程度及SDS減分率評定療效。痊愈:精神癥狀消失,減分率≥75%;顯效:精神癥狀基本消失,減分率≥50%、<75%;有效:精神癥狀減輕,減分率≥25%、<50%;無效:精神癥狀無改善,減分率<25%。
1.5 統計學分析
對本組研究中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分別采用x2檢驗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中醫療效
觀察兩組患者療效變化情況,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85%,對照組6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兩組HAMD評分比較(見表2)
3 討 論
心血管神經癥是臨床常見的功能性神經癥中的一種,主要表現為心血管系統癥狀,同時伴有神經精神系統癥狀。現代醫學對心血管神經癥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認為可能與神經類型、環境因素、性格等有關[4]。雖然患者臨床癥狀表現較多,但經理化檢查均無明顯的特異性指標,通常無器質性的病變。主訴癥狀較多,而且多變,一般都是主觀感覺,缺乏客觀證據,癥狀之間缺乏內在聯系。通常以胸痛、心悸、胸悶、氣短乏力等心血管病癥狀為主,可同時伴有其它神經癥的癥狀,例如失眠多夢、心煩易怒、焦慮抑郁、食欲不振、頭暈、耳鳴等,患者常有明顯的焦慮抑郁表現。臨床中暫無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的特效藥物,現代醫學多以心理治療為主,輔以藥物抗焦慮抑郁等對癥治療。中醫認為此癥多為情志所傷、氣機郁結,隨著病情遷延日久,則出現肝郁抑脾,脾運不健,心脾兩虛,心失所養,長期精神抑郁、胸脅脹滿、多思善慮、少寐健忘、食少納呆。該病可涉及心肝脾三臟,治當疏肝解郁、健脾養心等為主。
米氮平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去甲腎上腺素能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郁藥物,抗抑郁療效顯著,能夠有效的阻斷突觸前NA神經元末梢[5]。對腎上腺素和突觸前神經元末梢具有顯著的作用,進而增加突觸間隙遞質濃度,提高療效。
歸脾湯是治療心脾氣血兩虛的常用方,明·黃承昊撰《折肱漫錄》記載稱“歸脾治脾而開郁”。歸脾湯中黃芪、黨參、白術可健脾補氣,茯神、酸棗仁、遠志可寧心安神,白芍、當歸可養血柔肝,柴胡、木香行氣疏肝,加郁金以清心解郁,行氣化瘀,炙甘草能補中益氣。諸藥合用能夠達到疏肝解郁、健脾養心的效果。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歸脾湯加減配合米氮平治療,治療后其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有效的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療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林春梅,劉 志.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神經癥30例療效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1,18(1):31.
[2] 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25.
[3] 李 梅.步長穩心顆粒聯合骨化三醇膠丸治療心血管神經癥療效觀察[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4,(4):484-486.
[4] 孫光偉,翟 穎.養心湯加減治療更年期心血管神經癥療效觀察[J].吉林中醫藥,2013,33(7):701-702.
[5] 徐益娟.步長穩心顆粒聯合谷維素治療心血管神經癥60例[J].中國藥業,2013,22(4):88-89.